《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六章读后感
——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
以前,我以为只有中国才如此重视考试分数,将其视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杆,看了雷夫的书,才知道,原来美国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历史以来,关于评价学生,总是众多纷争,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理想可行的办法。其实想想看,确实很难,毕竟人不是一件产品,有人就有个性,个性自然无法统一衡量,考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仍然会是一种主流的评价方式。
既想让孩子通过考试,又不想让考试成为孩子的重压,我想首先要认清的就是——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不管过程如何进行,我们应该清醒的认清我们的目标,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不论何时,知识技能只是人生存和创造价值的工具而已,而工具的效能如何,却最终取决于使用者确定的方向、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见,人格品性才是基石,才应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次,我们要始终认清
“考试就是一种测量工具”。每次考过试后,老师和家长的关注重点,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判断,如果成人关注的是排名,那么孩子会直接将考试成绩与自己的能力水平挂勾,这种无效的、扭曲的认知,会直接伤害孩子,使其形成一种歪曲的认知模式;如果成人关注的是考试所体现出来的学习弱点,并积极纠正,那么孩子会学会一种有效利用考试来检查自身学习过程的方法。记得我问过馨予,是否害怕即将到来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她的回答是,不害怕,考试不就是检查我是不是都会了、哪儿还有问题吗?
最后,我们要始终认清——我们的态度,在我们国家,一次考试确实能够左右孩子将来的学业,但是,不能让这一次考试的威力,危及到孩子整个的学习过程,否则,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不够理性的策略来对付考试。比如作弊。试想,如何孩子们能够正确对待考试,他们是否还有必要作弊?这也包括很多家长。
行为准则,我们成人难道不该保护并持有这样的态度吗?其实,对于考试,书中也介绍了对待考试的技巧,我个人认为非常有用,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养成习惯,探求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背后的原因。有了正确的认知又有有效的方法,考试算什么呢?它仍旧是
一种测量工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