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2011-04-01 10:54: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3教学反思 |
1、从学生已有经验引入,激发情感。
整数的大小比较是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也可以称之为经验,通过对8、80、800的大小比较,发现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有相应的变化,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有变化吗?让学生来进行大胆的猜想,以次来引出例1。这样做既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与整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进行对比做了有效的铺垫。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性质的推导过程中,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还有学法的指导,“猜想、验证、归纳、应用”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把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务必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创设更多的探索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投入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时,让学生尝试例题,在尝试的基础上结合比较法、讨论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小学性质,并自觉进行应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思考、比较、分析,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反思3
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很大,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理解了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0.1=0.10?”学生一:0.1用分数表示就是十分之一,0.10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十,因为十分之一等于百分之十,所以0.1等于十分之一;学生二:因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10个0.01就是一个0.1;学生三:如果我在这两个小数的后面都加上一个相同的单位元,那么这两个小数都表示1角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会深刻:
一、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总结
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数学是培养一个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学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猜测。这是让我感到很欣慰的地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强调让学生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希望学生从课堂中学会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
二、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其实学生能理解这道题的意思,但是却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用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家的想法,在课堂上我常常要问的就是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在日积月累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们常常说:在数学课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能力永远指的是某种活动的能力,培养数学能力就要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和练习来进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培养不出能力来的。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能力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具有心理过程的个性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让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情感上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一、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能动的驾驭教材。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小学生。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教材重组。我这样来设计:
0.1米=1/10 米=1分米
0.10米=10/100 米=10厘米
0.100米= 100/1000米=100毫米
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重复。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1、引出1分米、0.1 米、0.10米、0.100米时渗透了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1米= 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时,渗透了等量替3、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学会了一些学习策略。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四、营造民主气氛,培育创新意识。
五。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①、判断哪些符合性质问题面比较广,有针对性。
②、练习有弹性,数量和难度上满足了好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
③、练习中对下节课的延伸。
本节课有几点不足:
①、实验验证与性质归纳有点脱节。
②、概念的解读,还不够到位。如:在解读“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句话时,没有明确这句话为什么错?有些混淆不清。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