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导游词婺源 |
分类: 婺源各景点导游词 |
平和溪山——沱川篁村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去参观的古村落名叫篁村。篁村,百十户人家,都透出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与惬意。这里的屋宇、村路、菜园、水塘、古木、田畈都笼罩在一片恬淡幽静里。狗吠鸡鸣,清音萦迥:开窗对弧松,出门看修竹。也正是这庄户人家的生活摹本。走入其中,眼前呈现的就是一幅田园牧歌的画图,笔枯枯的,墨淡淡的,淡而韵浓,简而意足,闲雅轩畅,蔚然天成。村里有千年罗汉松、宋代廊桥、明代老祠堂、简陋的万罗庵,恰到好处地点缀村中,多一处显得密,少一处觉得疏。来这里的人很多,大都是来感应平和,寻找心灵的安静与回归。
古人名此景为“双桥锁月”。
西边一间进门左边是社坛,供奉土地公,土地婆。上座左边供奉的是汪帝菩萨。汪帝菩萨,名汪华,汪氏四十四世孙,隋末唐初,汪华起兵保障江南六州百姓免遭兵灾战乱之苦,大唐初定汪华归顺李世民,受封为“越国公”。百姓感其功德,立祠祭祀,汪华成了徽州百姓敬仰的地方保护神汪帝老爷。座上右边供奉的是胡老爹,明代人,他是一名道行高深的道士(以前庙祀在中塘坑),传说他曾作法借来西湖三尺水降雨,解救旱情。他死后,人们立祠祭祀纪念他,也有求于他,若遇天大旱,人们便备办祭品叩拜,祈求胡老爹降雨,若不能很快降雨,就把胡老爹的偶像搬到烈日下曝晒,过不了几天,天就会下大雨。
余道潜,字希隐,安徽桐城人。与朱熹之父松是北宋政和八年同科进士,时任浙江桐庐县主簿,多有德政,因不愿弯眉折腰与奸臣同流合污盘剥百姓,弃官归隐。他精于天文地理,游婺源钟爱沱川山水形胜,就在篁村村口倒插罗汉松一棵,当年竟发新枝,数年后枝祭叶茂,显示祥瑞之兆。于是余道潜一家就在篁村定居,到明朝中后期,其子孙遍布沱川大村庄,而且甲第相望,仕途显赫,成为仕宦大家族。
这棵罗汉松胸径1.55米、高10米,树冠达14米。
树干中空表面起条纹向右扭转,凸兀的苞廇上小枝密布,凹陷的沟洼苔痕斑驳,2米多高就分生侧枝,粗枝10多个,多遒劲,曲折,小枝繁密,绿叶簇簇,苍翠欲滴。有的粗枝还有名称,如:“正心殿”、“香火宫”、“三层楼”、“仙佛桥”等。
这棵罗汉松是雌株,虽近千年,仍然开花结果,果实名“罗汉”,每年5月间开花,8月间果实逐渐成熟,有时12月还能摘到她的果实。每到果实成熟时,那些六、七岁的孩童,便三五成群爬树摘“罗汉”,折果枝。别担心这些孩子会有什么不测,据老人们说,这树自古至今还没有出现伤亡事故,即使从树上跌下,也安然无恙。
村人还在村前挖半月形水池如砚池,砌长条石墩为墨,以田块为纸,以植下一株红豆杉为巨椽之笔,与笔架山相应。文房四宝既有意象又有实物,山水与人文相通,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古人把笔架山看作是沱川的文脉所在。
文泉从山体岩石中渗出,清澈,冰冷。夏日,孩子们会三五成群背着竹筒,提着水壶来打冷水,供家人解渴,消暑。山体敞开的口子,泉水滴滴答答,岩壁上涓涓细流,孩子们会用茅叶插入岩缝引水,一竹筒水一会儿就灌满。从冰柜中拿出的纯净水其水质和口感都是无法与文泉相比的。
旧时,人们多用毛笔书写,文人学士对磨墨用水也很讲究,虽墨墨为浊,其用水却取其清。文泉来自笔架山,笔架山是沱川的文脉所在,所以,文泉是当地文人学士磨墨的首选之水了。村中私塾先生启蒙教育,学童第一次学习磨墨写字也必取文泉之水以开启文运。
昔日,前堂大厅两旁立柱上有“人物思三代”、“文章祖六经”两块木制对联,横梁上挂满了匾额,字样有“余庆堂”、“甲第开基”、“才德迈伦”、“金殿传胪”、“義方教子”、“指路扬镳”、“兄弟文武登科”、“笃荐”、“解元”、“亚元”、“文元”、“贡元”等后堂也称寝堂,有楼,楼上装木龛存放祖宗牌位,村民称香火宫,楼下挂木匾,正中一块是“节妇”,两边有“寒霜……”“中帼完人”等。
始基甲第是婺源现存的最古老的宗祠,申报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不久将由文物部门主持重修。
据说“正中堂”是传统社会时期沱川余氏家族议事,处理宗族和村务的地方。
屋内分前后堂、客馆三部分。前堂方柱素础,方砖和青石板地面,天井照墙上有一方形“福”字匾,瓷字红漆板,两边花枋各雕人物一组。厢两边有花格扇门共8片,腰板都雕有人物故事。楼下两边正房有护净两块,主图案以三国故事为题材,东边是“长坂坡”西边是“空城计”。木雕工艺线条流畅,层次分,人物工面大方,形神俱备,栩栩如生。
堂前正中挂木匾一块,文“誉流惇史”,是乾隆七年(1742年)探花马宏琦送给老主人余守经的(载县志)。余守经,字觉民,生员,沱川余氏十九世祖,其后人有南京都司余陞,翰林院编修余鑑,翰林院庶吉士余文蔚。
沿路前行,一条石级经两折后通向山门。拾级而上,可见粗大的樟树、枫树、苦槠和两棵古老的罗汉松。云衢庵倚山而建,规模不大,庭院殿堂约1000多平方米,残垣断壁数米高,全用山石砌成。始建于何年已无从查考,从遗址,八方如来柱、香炉、树木来考证可以追溯到北宋。现存“重建云衢庵记”石碑一块,近千字,是蚺城名士“程弁撰并书”,叙述了云僧一如和其徒悟本重修之艰辛经过。“壬子自灵隐来卓锡焉,橡杉垣颓,风雨不蔽,尝晦夜登楼而坠,若有神掖之者,因发顾力拓其基”,“至康熙成子过而观焉,乖有金碧之晶莹,而竹木之高荫”。其后一如圆寂,“悟本且倡缘灵隐建大功德”。
云衢庵古代所供佛像不多,主佛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共有20多尊佛像。云衢庵房屋共有三间,人们把庵堂所在地方和周围山地都叫三间坞,有一副联文:“三间草屋藏山坞,万树松花照石泉”。云衢奄优美的自然风光,清净的环境为当地读书人看好,明清两朝曾在此开设经馆,沱川走上仕途的官宦和东入仕的文人学士有不少在此读过书,也有外乡人,冲田进士齐彦槐就是在此读书后考取功名的。齐彦槐外婆家在沱川,他从小一直在沱川读书。
云衢庵距篁村不远,又比较隐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破除封建迷信时全部捣毁,仅存残垣断壁和一碑记,还有部分古树。现在所见佛堂和住屋都很简陋,是老妇人余池梅出资所建。
这里青山、绿水、奇石、古桥,别有一番景色。
唐宋时期,甲山前后就有楼下,全家两个小村庄,居住着楼姓和金姓的先民,至明末清初出了几户富商巨贾,当时人称“金家金百万,楼下百万楼”。历史王朝无论是兴盛还是衰落,对于百姓总是一场灾难伴着一场灾难。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朝廷昏庸,政治腐败,市场倾扎,兵劫匪患等等。厄运降临,最终导致这两个村庄的消失。星移斗转,岁月悠悠,至今仍见村落的废墟。石塝,鲤鱼跳硖和黄榜桥都在,可物是人非。历史留下的许多思考和未解难题,颇费猜详。
金源桥无论是从古代地理堪舆思想,还是从今天环境理论上来分析,都不难看出,是古人特设在这里的杰作。它历经数百年,形成“垂帘”的美景,令人感叹良多。
有关资料介绍,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象征北极星与四象中的玄武,为统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又称北帝,又因北方在五色中属于黑色,又称黑帝。北方七宿形为龟蛇,龟蛇即玄武,宋时避讳,改玄为真,称真武。真武帝手持北斗七星剑,右脚踏蛇,左脚踏龟,威灵显赫,民间还称他为荡魔天尊报恩祖师。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镇邦护国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战神。明朝公家建了许多玄天上帝庙,并由官方祭祀。据说,玄天上帝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护持武运及延年益寿的能力,故颇受拥戴,因此香火不断。
相传真武帝诞生于农历专门用来消灾解厄的上巳节三月初三,这天祭拜的信士更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