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2011-05-20 14:09: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虽然学生在商场、超市等地见过小数,但学生也只仅仅知道其书写形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本节课我采用导学案执教,首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结果,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点研究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见过用“元”作单位表示商品的价格,所以首先让学生理解以“元”作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小组研究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由于长度单位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分层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第一个层次先让学生借助分数理解1米以内的小数的一样,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身高来进行研究,最后再就某一个学生的身高拓展学生理解“1.40米”与“1.4米”的关系。

    本节课探究新知部分,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小组汇报展示,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一、二位小数的大小。由于本学期学生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小数的(如:借助人民币或长度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所以本节课我也采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本节课我还是尝试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形式。

    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比较本小组内所有伙伴的身高”这一活动,学生个个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快就发现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一活动中,我还收获了一个意外的精彩——有一个小组在汇报时提出1.3米和1.30米比较,谁高?这不正是我下一步要进行的拓展教学吗?抓住这一契机,我再次让学生进行重点讨论,一阵激烈的交流后,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1.30米高一些、有的认为1.3米高一些、还有的认为一样高,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中,学生们最后达成共识——1.30米表示1米30厘米,1.3米表示1米3分米,30厘米=3分米,所以1.30米=1.3米。虽然在这一刻,课堂纪律有点乱,但我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真理是越辩越明”。

    总之,虽然还是处于试行导学案的时间,但我觉得本节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还是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超市购物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本节课我利用知识的正迁移,首先复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购物经验,所以多数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把小数点对齐”的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积极性,我将后面的课堂练习也都设计成“购物”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第七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比较小数的大小及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的检测。

    从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看,“小数的读写”、“比较小数的大小”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三个内容学生掌握较好。这些内容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中,像3.6-2.88这样的计算还要加强练习,有部分学生失分。

    本次检测学生掌握不好的则是“小数的意义”这一部分。如:大于0.5而小于0.6的两位小数有( )个。从1里连续减去0.01,连续减( )次,结果为0。这两题学生失分较多。

    还有一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审题导致失分较多。如:7/10-4/10=( )-( )=( )  1元-6角=( )-( )=( )(都用小数表示)学生没有发现后面的要求,直接按自己的想法解答。

    针对本次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帮助,同时还要增加对小数意义理解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