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标签: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论载老孟 |
分类: 谈古论今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钱文忠解读 三字经
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制精美,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大量这样的教科书,比如说《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比如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记诵,这样来教孩子们识字,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书,像刚才我讲的这几部,都没有能够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学教授,花费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能读懂的书,当时却是小孩子的启蒙书。
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好多地区,比如客家人,我们知道他们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者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以像歌谣一样唱的。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0
第2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2)
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华儿童就是靠《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这个看法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此,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今天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
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是什么,我想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就这六个字,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就是善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1?ref=read-3-C&book_id=2094
一派,孔子的说法。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
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孟子一派的思想。但却不准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确切意见是,人性向善。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踏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文化传统当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就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彼此,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2?ref=read-3-C&book_id=2094
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我们可以用孟子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孟子》当中举了一个例子,也是在《孟子》的《公孙丑·上》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什么意思呢?古代的聚落都以井为中心,一般井上都有井栏,井栏是为了防范小孩子和一些小的牲畜掉进去。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子靠近井栏就要掉到井里,会怎么样,每个人都会起恻隐之心。孟子怎么看?孟子觉得每个人都会担心、同情,小孩子如果掉下去要淹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因为你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是朋友,也许你根本不认识他们。也并不是因为你觉得把这孩子救起来,拉他一把可以在乡党朋友中得到舍己救人的美誉。也不是因为小孩掉下去因害怕要叫,你觉得孩子的声音实在刺耳不好听。孟子的意思是,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去的时候大家都很着急。这是孟子自己举的例子。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3?ref=read-3-C&book_id=2094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女孩,都戴着非常漂亮的帽子,都穿着非常漂亮的裙子站在一起。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有一个女孩捂着帽子,不管裙子。另一个女孩呢?捂着裙子不管帽子。还有一个女孩一手捂着帽子,一手捂着裙子。这三个女孩是哪三个国家的人?答案是,只管捂着帽子的是美国人,因为帽子吹走了她得花钱去买,她不干,她是对这方面有羞恶之心,而对裙子吹起来,春光外泄的羞恶之心比较淡。捂着裙子、不管帽子的是日本人。日本人说,吹掉帽子我可以再去买顶帽子,但是我的裙子不能吹起来。另外一个当然就是中国人。帽子不愿意丢,裙子也不能被吹起来。这就说明人的羞恶之心每个民族不一样。
"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就更容易理解了,以后还会涉及到,这里暂时先不讲。
孟子认为,要有这四种心才算得上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恶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那不能算人。这是孟子的学说。但是,又何以证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这四种心呢?
我们可以举出历史上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
我给大家讲一个曹操儿子们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据说曹操有四个儿子。
曹植,才华横溢,文才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死后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叫谢灵运,他讲,如果天下诗人的才华有一石这么一个份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他自己占一斗。那么还有一斗是谁的呢?全中国别的人来分。谢灵运那么高傲、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成语的来历。而曹植的天性令他觉得名位是天定的,自己能不能接父亲曹操的班,不必费尽心机去争。
曹丕,也很有名,跟曹植是兄弟,都是曹操的儿子,可这两个亲兄弟的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才,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他只能跟别人去分那个一斗,因为他的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也好舞枪弄棒,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之地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而是先冲到袁熙的家里去,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这就说明他占有欲极强。同时,他又非常地尖刻,非常地好财。曹操有个兄弟叫曹洪,也就是曹丕的叔叔。这个叔叔也极其好财,而且非常地吝啬,从不愿意把钱财与他人分享。曹丕的占有欲大到什么地步呢?他能费尽心机从这个铁公鸡叔叔身上拔下毛来。怎么拔呢?上门去找叔叔借钱,人家不愿意借钱,你不借是吧?你不借我折腾你。他想尽办法把叔叔曹洪给折腾得够呛,最后乖乖把钱借给了他。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可两人是亲兄弟啊。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5?ref=read-3-C&book_id=2094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诗,是对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为什么亲兄弟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他的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的彪悍。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载,只留下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射箭百步穿杨的记载,他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曹彰跟老虎打起来了,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的劲儿大,他把老虎给拖住了。据说还有一次曹彰找一头象打架,估计他跟人打架实在不过瘾,别人都打不过他,他过去把象按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后来曹操在战争中见到马超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假如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力大无穷,没什么心机。
曹操还有个儿子叫曹冲,是中国著名的神童。"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当时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群臣、将领琢磨,这象有多重?怎么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没主意。曹冲那个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这有什么难的,开条船过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这个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象有多重。"他怎么做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往船上搬石头,一块块石头往上搬,看这个船刻的这道线又到了,就称称石头多重,不就知道这象有多重了吗?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6?ref=read-3-C&book_id=2094
这是利用排水量的原理。还有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就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刻的线,那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是可以知道的,象的重量不就知道了吗?通过这几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不是可以打个小小的问号。但是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文忠寄语我想,"人之,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初美好信念和期望。如果这么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较稳妥的。
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7?ref=read-3-C&book_id=2094
我老家是无锡,无锡下面有一个县叫宜兴,现在也是一个市,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当地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其中有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叫周处,晋朝的周处。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并不坏,是蛮好的一个人。但是,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讲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受到了不好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他。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8?ref=read-3-C&book_id=2094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性相近,习相远。"如果后天环境不好,没有人教育,再善良的天性也会受到污染。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三字经》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法呢?
怎么能够解决环境的熏染问题呢?《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去教育,或者不接受教育,那么"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人的本性中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前面周处的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而"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教育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是专一。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89?ref=read-3-C&book_id=2094
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这是《三字经》里面这六个字的精义。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这一观点。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唐寅唐伯虎,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吴门四家",是了不起的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赋很好。他的绘画很早就小有名气,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时的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觉得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是不行的,必须专心致志,好好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于是,母亲就把这个道理跟唐伯虎讲了,让他去跟沈周学画。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是有名的大画家了,就住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母亲给唐伯虎收拾好行李,让他去跟沈周学画。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沈周为师学艺。到了沈周那里学了也就一两年,唐伯虎发现自己画得很不错了,再看看老师的画,觉得也不见得比自己强到哪里去,所以习画就不太专心,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不用再学了。"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饭菜送到院子里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90?ref=read-3-C&book_id=2094
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从一扇门进去,另外三面也各有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莺歌燕舞,另一道门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觉得好玩儿,心说:"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啊,原来家里有那么好玩儿的去处也不告诉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先不吃饭了,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看那个姹紫嫣红,"咚"一下子撞一个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又撞一个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撞一个包。头上起了仨包。他这才明白,原来三扇窗和外面的风景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画。
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教之道,贵以专",就是必须把整个学习的过程当成一个生命的历程,必须用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来度过在世间的一生,这是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三字经》接下来还讲述了许多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花朵的话,那么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花朵所赖以生长、绽放的土壤,我们应该为学习中的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土壤条件?我们应该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呢?请听下一讲。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92?ref=read-3-C&book_id=2094
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昔: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择:选择。邻:邻居。处:住处。子:儿子,此处指孟子。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穿引纬线的梭子。窦燕山:指五代末年的窦禹均。因他祖居蓟州,邻近燕山,故称。
义方:指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后指家教。
俱:都。
扬:传扬。
养:养育。
过:过错。
严:严格。
惰:失职。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三次搬家,择邻而居?窦燕山是什么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负有什么责任?老师又应该怎样和学生相处?《三字经》在"教之道,贵以专"之后,紧接着又是四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就是"孟母教子"的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这六个字,以另外一种说法而闻名,就是"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这本书讲历史上各种伟大的女性,而"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也在里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所以只能住在一个城外的破房子里头,这个破房子正好在墓地旁。由于经常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受到了熏染。所以,小孟子从小就学人家哭丧。他没事就哭,学各种各样的丧仪,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孟母看在眼中急在心里,怎么办呢?竭尽所能搬家。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92?ref=read-3-C&book_id=2094
文忠寄语他经常逃课。孟子感到读书烦,所以经常不去上课。有一天,小孟子听着听着课觉得没劲儿,于是就逃回来了。孟母正好在织布。那个时候孟母主要靠织布、卖布来维持生活。孟母看见儿子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妇女的地位很低,甚至大多数妇女都不识字。那么,教育孩子当然首先应该是父亲的责任。但是,为什么《三字经》在提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却是先讲孟母如何教子,而不是先说父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像我以前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一系的思想,所以到举例子的时候,总要首先从孟子那一系来举,就举这个亚圣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例子。不巧,孟子从小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并没有对孟子的教育、孟子的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孟子是在他母亲的教育之下开始做学问,开始成为亚圣的人生旅程。所以用孟母来作例子。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93?ref=read-3-C&book_id=2094
另外一个原因是,也许母亲并没读过书,也许母亲连字都不识,但母亲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母亲是一个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一个孩子终生的导师。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大量的女性,甚至包括一些名门望族的女性,很多并不识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的母亲就是不识字的。但是,每当回想起自己所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季先生也好,胡适也好,很多大学者也好,首先想到的却都是自己的母亲。尽管在传统社会当中母亲一般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人格的养成,母亲的作用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母亲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孩子终生的导师。
我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那么,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一个比较冷僻的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又是四句。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人,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出身于富豪人家,非常有钱。但是,年少时的窦燕山为人不怎么样,虽然很有钱,却经常恃财傲物,不仅小心眼,还见不救。年到三十,膝下依然无子。有一天他梦见自己的父亲,父亲教育他:"你现在这样的为人处事,这种做法和行为举止是不对的,你应该改过。你应该乐善好施,多做好事。"醒过来以后,窦燕山领受了父亲的教诲,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仗义疏财,修桥铺路,济难扶困,变成了名甲一方的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不久以后,就有了五个儿子。按照传统的说法,年过三十才有子,几乎就是中年得子了。窦燕山牢牢记住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地去教育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这就是"五子登科"这个成语的来历。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94?ref=read-3-C&book_id=2094
《三字经》仅仅讲"五子登科"的故事还不够,接下来就是非常有名的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养,养育的意思,做爸爸的,不能光把孩子生下来,而不教育他。你只管生他,只管养他,但不去教育他,那就是当父亲的过错。从历史上,可以找到一正一反的两个故事,来说明这六个字。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95?ref=read-3-C&book_id=2094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也会经常考虑给孩子留点什么。孩子还很小,就琢磨着他将来要结婚,先把房子给他买好吧。孩子刚刚进入大学,就琢磨着给他买辆车吧。但是,在传统中国有一句话:"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留给孩子千两黄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当然,"遗子一经"这句话不能刻板地去理解,是指留给他知识。与其留给他千两黄金,还不如留给他一种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造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应该培养他对学习的渴望,和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依赖。
文忠寄语
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很大,必须和母亲共同承担教应该培养孩子育孩子的职责。当然,父亲的教育功能和母亲的教育功能终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依赖。究还是有所区别的。我相信,父亲是一个孩子成长以后,终究能够理解的榜样。一般而论,父子感情比较紧张,母子感情很亲近。但是,当一个人成长起来以后,他往往会想起自己的父亲。
父亲往往就是孩子无形中的榜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合格的,也不是父亲的所有思想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父亲的教诲,是不是无论对错统统都要接受?如果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反面的例子也有。也是汉宣帝的时候,有一个御史大夫,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部长,叫陈万年。他也爱自己的孩子,也愿意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谨小慎微,溜须拍马,谁都不得罪,看到皇亲国戚,看到政要就竭尽讨好之能。他的儿子陈咸,却是一个刚正不阿、仗义执言、执法如山的官员。儿子也是一个官,但官没他爸爸那么大,经常得罪人,不避权贵。父亲当然爱儿子,陈万年怎么会不爱陈咸呢,所以他也担心:"你小子这么弄下去,将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看你得罪那么些人,还好有我在。我人缘好,位置高,还能罩着你,但我总有走的一天,我走了以后你怎么办?这不是要被人整死吗?"所以,有一天晚上,他下定决心找儿子谈谈。古时父子之间的规矩很严,陈万年年纪很大,躺在榻上,儿子恭恭敬敬站在屏风后,隔着一个帘。父亲在里面说话,儿子在外面聆听父亲的教诲。陈万年就教育他:"你应该像我一样,圆滑一点,变通一点,要明哲保身。"唠唠叨叨一番车轱辘话。陈咸站在那里也累了,"扑通",头就撞到屏风上。这就把陈万年给惹火了:我好心好意在这儿通宵地教育你,你却在那儿打瞌睡!爬起来,举起拐杖要去揍陈咸。古人有说法,"小杖受,大杖走"。这也是儒家的规矩。儒家并没有说父亲要打儿子,儿子只能被打死。儒家的说法是,轻轻地打你就熬一熬,狠狠地打儿子是有权逃的。陈咸扭头就跑,跑的时候扭头扔下一句:"你问我为什么打瞌睡,我告诉你,你要说的话我都懂,无非是让我像你那样溜须拍马嘛!"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96?ref=read-3-C&book_id=2094
这两种教育方针,都是父亲教育儿子,两个父亲也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可是哪种好呢?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是父亲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正确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加尊重父亲,而错误的教育,只会使父亲失去自己的威信。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除了父母之外,还有谁很重要呢?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那么,这又是谁的责任呢?老师。所以《三字经》接下讲的是,"教不严,师之惰。"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惰,有疏忽、过错的意思,并不仅仅是懒惰的意思。不是说教不严,就是老师偷懒。而是说,教不严就是老师的过错。
如果我们要从历史上找出故事来说明这六个字的话,那就太多了。我找一个皇帝家的老师来说明这个问题。朱元璋夺取了元朝的天下,登基做了皇帝。朱元璋本身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当了皇帝以后,就很关心皇子的教育,满世界找有学问的人,到皇宫里教他的这些龙子龙孙。终于找到了一位,叫李希颜,一代名儒,教书水平很高。这个老师,非常严格地来教育这些龙子龙孙。他完全以一种严格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严格到什么地步?他居然揍龙子龙孙,这些皇子上课不好好听讲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也许大家会说,这个老师太野蛮了,皇子你还敢揍?但李老师照打。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628397?ref=read-3-C&book_id=2094
此后文字,请朋友自行按链接地址前往查阅——老孟编后
-------------------------------------------------------------------------------------------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善良是生命里最原始的部分,人总是带着厚道、关怀体贴的善心来到世上。
在今天日渐麻木的社会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么多的人伤心时流泪,怜悯时流泪,被关怀时流泪,感谢时流泪,为一个真挚的故事流泪……如果人一定要分清善恶的话,即使是恶人或者罪犯,只要一层一层地剥开他们的躯壳,越接近心脏的位置越温热,越是可以看清楚他们本来的模样,其实在他们幼小的梦幻里都出现过善良的画面。
丑恶,冷漠,凶残这些都是我们深恶痛绝的人品,我们往往对这样的行为嗤之以鼻,极少有人愿意站在对立的角度去感悟,几乎没有人为一个这样的行为感动。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的爱,人人都想过要为社会付出一点什么,但始终停留在如果和假设层面,停留在“等我有钱、有能力以后”这样的一句推诿话语上。
善心就是爱心,就是柔暖,就是谅解和帮助。
几年前,一个刚经历过牢狱之灾的男人住进了我父母的村子。男人明显很悲观,很内疚他牢狱前的行为,他一个人躲在老屋里极少出门,除了每天必须出门找食物。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母亲看到了他偷菜地里的西红柿,母亲很快跑上前去,却用一种常人难以想像的话语告诉他:摘西红柿要选摘那些成熟了的,还要选大个一点的,那样便于西红柿的再次成熟和生长。男人突然尴尬得丢下西红柿就跑。母亲没有懊恼,把地上的西红柿拾起来送到了他家门口。几天后,男人主动跑到母亲面前道歉。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打开了男人的话匣子,打开了男人的善心,重新拾起了生活信心,开始主动劳作、找工作,面对新生。
当母亲讲到男人偷东西时,我有点怒气难平。但讲到男人重获新生的时候,我却理解了这一次以爱心唤醒善良本性的过程,是一次小小的以德报怨。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再陌生不过的关心,却让一个被人唾弃的男子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和必须!
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有太多太多的人被社会扭曲了本来面目,每一个稍有业绩的人都主动住进了水泥铸就的四方盒子,周围是玻璃,铁窗,防盗门,每天都机械般地踩着坚硬的地面,像一台格式化后的机器在游走着,用手触摸一下身边的每一样物件,都是冷冷的。自然社会在日益荒漠化,政治斗争在冷战化,生存空间在虚伪化,血缘关系在金钱化,朋友圈子在利益化。当我们在欢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时候,善良的心却萎缩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假,越来越不知廉耻。
在中华文明史上,曾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叫“负荆请罪”,赵国的将军廉颇记恨只会‘耍嘴皮’的蔺相如,但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一心为国家和才华横溢后,主动负荆请罪。从此两颗爱国的心聚拢在一起,为赵国后来的强大立下赫赫功劳。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几乎都明白一个道理:仇恨和厌恶是暂时的,面对国之大体,恶人的困境,我们理当同舟共济、爱心满满。抱怨,仇视,强暴,不肯卑微自己都如同一块沼泽地,让你越陷越深,把你与生俱来的爱心一点一点地掩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老人们积聚了一辈子的经验,但老人们却把害人之心不可有放在了话的前面,因为冥冥之中我们都知道了‘善’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恶’是我们走入社会现实生活后的模样。即使当了一辈子恶人的人临终前却都说出了悔悟的话,多少有点让人抹泪同情。
我们的人生之路就好像爬山,打娘胎出生,我们都在山脚,然后我们逐步长大,一步步梦想着往山顶爬去,越爬得高越陡峭、惊险,在登山的路途,我们扮演了变化多端的角色,或成功、或失败,或善,或恶。我们长大成人了,都奢望着风光无限、一览众山小的山顶。再看看身边的同伴,一个个被打磨得像一条狡猾的鱼,光溜溜的身躯在社会的海洋里游刃有余,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避凶趋利。爬上山的人越多,脚下的栖息地越来越拥挤不堪,但谁也不愿往山下走,哪怕是金鸡独立也要挤上山顶。因为你感觉站在山顶就是拥有了整座山,但是你不觉得山顶的面积再宽也没有山脚宽吗?永远是建立在山脚那博大的胸怀里!那就是说,你成功的脚下是博大的‘人之初,性本善’!
如果,你尝试着从山顶向山脚走,那么你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从此,绿色住进了你的心里,花儿朝向你下山的脚步,你拥有的爱越来越多。当你回到山脚时,你回头一看,原来自己被‘善’包裹了,准确的说:所有的‘善’包裹住了所有的‘恶’。
http://www.jj59.com/renshengganwu/123377.html
===========================================================================================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解读
人之初,性本善辩论转载
http://hi.baidu.com/eulnmxjyrvijuwe/item/6d23584bb7e2e7ea1f19bccd
阅读完后,别忘了在右下角点——“喜欢”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