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领进门》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的阅读课文。文中讲述了小时候教他国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领进门”不仅仅是将学生领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更是为学生缔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选材有点有面,详略得当,详写开学第一天的情景,四年受业一笔带过。2语言委婉,含义深刻,运用了大量的俗语、谚语,有较强的表达效果。3人物形象鲜明,文中刻画了田老师循循善诱,博学多才,口才好,文笔好,而且善于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语文课所特有的体会语言、感悟语言、鉴赏语言的特点。抓住课文关键的语句自主探究,以反复朗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读中想象感悟,读中探究思考,读中习得语感,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的学习走向充分的个性化。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悟。如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让学生默读3-9自然段,思考:文章用一件什么事例写出了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读课文4——8自然段,静心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我深深被田老师讲的故事吸引了?学生找到了重点句子:“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入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词语,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得很准确。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表情朗读,有的学生把“我”陶醉的样子演得非常逼真。
二、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在学习9,10自然段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从我行动中感受我对田老师的尊敬,从田老师的语言中感受他的谦虚。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我再一次介绍了刘绍棠的成就,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作者,40年后,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了白发苍苍的田老师,你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从学生说、演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我”对田老师的深深感谢之情,理解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的含义。
当然,在课堂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引起我的思考。如所提问题过细,对学生评价时语言显得很苍白,对学困生缺少耐心等。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做到声情并茂,才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进取,使课堂更高效。
《一条大鱼》教学反思
《一条大鱼》是鄂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后,“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一件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在教学1——5然段时: 1、从哪里看出这是一条大鱼?“啊,真大!还是条鲈鱼呢!汤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他和爸爸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一张一合地翕动着。”
抓住:“大、得意、漂亮”体会鲈鱼的大、珍贵、不容易钓到。
板书:钓到鱼之后 得意
2、汤姆是怎样钓到这条大鱼的?学生能准确圈出汤姆钓鱼动作字,抓住“急切、装、套、抛”谈体会:很想早点钓到鱼,同时汤姆钓鱼的技术很高超。3、汤姆钓起鱼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学生在第四自然段中抓住“猛地抖动、一放一收、一收一放、周旋、不停蹦跳着、甩动尾巴“等词语体会出:鱼大,钓鱼经验丰富,钓到这条大鱼很不容易。
在教学6-13自然段时,主要围绕爸爸为什么坚持要放鱼来展开教学。找到放鱼的原因后展开谈论:放鱼有原因,不放鱼也有客观条件。学生先开始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放鱼,教师进行了禁渔期的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渐渐明白了父亲说的那句不容争辩的话“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从本课中我明白,有些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教师就应该及时给孩子们补白。
《小孩与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抓住每个场面的重点词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想象每个场面中旬子表达的情感与情景,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悟,品味浯言文字所传达出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例如,教学第一段时,让学生找出第一句话中描写孩子们动作的词,想象画面,体会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读边想象浪花与小孩躲猫猫的有趣场面,体会浪花的顽皮、孩子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还重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诸如“课文中只用一个堆字,你能想象一下他们是怎样堆的?先干什么?在干什么?在堆城堡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除了城堡他们还会堆些什么?”“孩子们坐在沙滩上会想些什么?”此类问题。在提“孩子们坐在沙滩上会想些什么?”这个问题时,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说:“孩子们想如果我能变成一条鱼去海里看看那该有多好!”还有的说:“孩子们在想,海里还有哪些我们还不知道的鱼呢?”“我多想变成一条大鲨鱼,游遍整个海底?”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篇课文最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就是:竺爷爷和小男孩之间的那段没有提示语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留下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可是对于学生毫无意识,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就听出了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这段对话读成一般的一问一答的语气。我没有理会,先引导学生学完了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竺爷爷第一年看杏花的事,让学生体会到竺爷爷是一个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家以及他对第一朵杏花的特别关注。在学习第二部分对话内容时,我设计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品读。
在“扶中有放”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合作演读、引读等方法以及巧妙的、一环扣一环的留疑法,走进课文的人物角色中,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的感悟朗读,让他们体会小男孩和竺爷爷看到第一朵杏花的兴奋、惊喜和急切等,在不知觉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放中有扶”这一环节,回到对文本的整本把握——进行同桌分角色演读、指名上台表演读,让学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建构,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细细体会小男孩和竺爷爷看到第一朵杏花的兴奋、惊喜和急切等,同时使学生在无意中体会小男孩和竺爷爷的精神面貌。最后,我还巧妙地利用一个“是”字,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渗透了一种写作方法的指导。虽然有了导学案,但按照导学案来上,我仍没有找到上课的感觉,于是临时按照自己的思路上了第二课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尽管如此,我仍然会努力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利用网络查阅有关资料,尽快适应高效课堂的这一课堂模式。
《七色花》教学反思
《七色花》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实现了自己的七个愿望,而只有最后一片帮助别人才让珍妮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这个故事内容比较长,如果把握不好时间就很容易拖堂,造成孩子学习的疲劳感。所以在教学中,我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心杆,首先在合作探究第一步:弄清课文内容这个环节中,我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请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试着完成下面的习题:读了课文,我知道了珍妮得到了(
),并用它的(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她的手中只剩下最后一片花瓣诗,她用它实现了(
)的美好愿望。珍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可爱、(
)。
学生通过合作,很快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孩子们感受珍妮的天真可爱、心地善良的美好心灵,懂得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一环节时,我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完成表格的方式),如: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些事儿?细致地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完成列表,而后,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孩子们反复读,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是最开心,最有意义的,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活动氛围十分活跃,孩子们也都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但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很有局限性,而且说得都非常简洁。我想这与我对孩子的引导以及启发还不够突出有关,在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了别人让自己很开心时。我可以追加着问一问你有帮助过别人吗?帮助别人后你的心情怎么样?我们可以怎么去帮助别人。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