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迄今为止全的关于夏朝存在的证据贴,终结夏朝虚无论。(摘编)
天涯网友:洋眼瞰中国
原文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497455-1.shtml
目录:
1.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
2.(迄今为止)最早的龙——二里头绿松石龙
3.(迄今为止)最早的铜爵——二里头乳钉纹铜爵
4.(迄今为止)最早的唯一收集了5种谷物的文明
5.(迄今为止)最早的宫殿
6.玉璋——各地文化统一的象征
7.望京楼遗址——商灭夏的有力证据
1.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1]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0392.jpg
二里头遗址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
经碳14测定,二里头遗址绝对年代,在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众多“五都贯洛”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本着严谨的角度来看,夏朝以及其都城确实还未发现能证明自身的系统文字。但根据二里头遗址范围以及都城规模来看,其所在地区为上古三代中原王朝统治中心地区,其代表的王朝,若不是史书记载的夏朝,那是其他王朝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0470.jpg
谁说这只是几个烂草棚子的?
以下是二里头,也就是夏都遗址的CG再现!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0913.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0956.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0960.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0961.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0966.jpg
你累个夯土堆是这样的?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139.jpg
2.(迄今为止)最早的龙——二里头绿松石龙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363.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365.jpg
这是某些虚无论者口中所谓的石器?你用石头造出来试试?
龙自古以来就是帝王权威的象征,二里头出土的玉龙证明了此处存在的古文明是与我们一脉相承的。
3.(迄今为止)最早的铜爵——二里头乳钉纹铜爵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495.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499.jpg
这是铜渣子?看看清楚,这货早与商代,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铜爵!
爵是干嘛用的?
在夏代,饮酒是王室贵胄的特权,属奢侈性消费。贵族所用的青铜爵酒杯,自然也是颇有讲究的奢侈品。除了作酒具外,爵也有“明贵贱,别尊卑”的作用,是贵族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处于酒礼器组合的核心地位。
4.(迄今为止)最早的唯一收集了5种谷物的文明在二里头
这个非常重要。
在包括二里头遗址在内的中原地区多个遗址的二里头时代堆积中发现了粟、黍以外,还有原产自长江流域的水稻、西北地区才有的小麦和大豆。这足以证明了二里头文明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耕文明,而是一个已经吸取了中国各地农耕文化精华的文化中心。
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业的总体产量,而且还能够减少单系粮食种植的危险系数,比如说旱了可以种粟,涝了可以种水稻,这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水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http://ww4/large/6b800ecegw1fb7ix7k6stj20g409hmyq.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800.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803.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807.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810.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813.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884.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1890.jpg
5.(迄今为止)最早的宫殿
宫殿的存在是证明是否是一个文明都城的有力证据,而二里头的宫殿更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宫殿样式的鼻祖,事实证明,从夏朝开始,历经4000多年,中国的宫殿主布局结构基本没有变过。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096.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115.jpg
和金銮殿城门神相似,下面补张: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614.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692.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713.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735.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748.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760.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776.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784.jpg
6.玉璋——各地文化统一的象征
玉璋是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用以表示瑞信。
夏王朝的玉璋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就是玉璋丙部的龙纹。
先来看看二里头出土的玉牙璋。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895.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904.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917.jpg
出土的同时期的玉璋大都有这个龙纹,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各地在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统一。更说明了二里头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文明。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931.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961.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968.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2977.jpg
7.望京楼遗址——商灭夏的有力证据
公元前1600年崛起的殷商,靠着大量的青铜兵器,毁灭了夏朝。
但他们沿用了夏都的宫殿,沿袭了夏朝的礼仪。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409.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446.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466.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513.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518.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531.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538.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546.jpg
这种青铜钺非常锋利,而且只有商朝才有,它是商灭夏的有力证明。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767.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217983775.jpg
二里头遗址表明,商朝在毁灭了夏朝大部分的宫殿,只留了一号宫殿,很可能是为了延续夏朝的礼仪。后世改朝换代,新朝代替旧朝,基本都是认同前朝的文化礼仪,一脉相承下来的。
哈佛大学教授认为:
http://ww1/large/6b800ecegw1fb7j6ftrmxj20fk0apdg6.jpg
http://ww2/large/6b800ecegw1fb7j6afpsxj20fj09ot96.jpg
http://ww1/large/6b800ecegw1fb7j6pslvzj20fj08qglx.jpg
http://ww2/large/6b800ecegw1fb7j6zzsxgj20fk0a3js4.jpg
http://ww3/large/6b800ecegw1fb7j7hjnyjj20fk09vdgo.jpg
http://ww1/large/6b800ecegw1fb7j7l20v3j20fk0a2my0.jpg
与古史《竹书纪年》报记载的位置完全一致,这绝对不是巧合!
http://ww2/large/6b800ecegw1fb7jae6njej20db0jo401.jpg
http://ww2/large/6b800ecegw1fb7jb0sgibj20fk0bojs2.jpg
http://ww3/large/6b800ecegw1fb7jb3fr9rj20fk0bc3z5.jpg
http://ww1/large/6b800ecegw1fb7jb8oc3aj20fj0be74p.jpg
http://ww3/large/6b800ecegw1fb7jbh3b96j20fj0bc0t5.jpg
http://ww3/large/6b800ecegw1fb7jbk2le0j20fj0blwf7.jpg
http://ww4/large/6b800ecegw1fb7jbsc57dj20fj0bbq3d.jpg
请问诸位“历史”学家:在证据链条已经接近99%的完善的前提下,你凭什么还敢持“没有证据表明”?
毋庸置疑,我们就是“华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