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说“韩”】第伍拾捌话:《“欲倒韩,必先倒仁均”之一:由韩仁均名字联想到的》
(2012-05-05 14:11:20)
标签:
韩寒金山县宋体微软雅黑韩仁均 |
分类: 欲倒韩必先倒仁均系列 |
由韩仁均名字联想到的
文/无风即风
在《说说我自己》里韩仁均说“就取了个笔名叫韩寒,当时韩寒还没有出生,但实际上没怎么用到,只在一二个小豆腐块上用了一下,后来觉得舍不得,而且本来发表东西又比较少,所以就决定把这个笔名作为我未来的儿子或者女儿的名字。所以1982年儿子出生后就叫韩寒了。”
这篇文章,春节那会我看完就马上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后来不用‘韩寒’作为笔名了”?就算韩寒出生怕也不妨碍吧?才几岁的小孩子又不会写东西,韩仁均继续使用“韩寒”,也断不会有人怀疑到儿子身上呀~!可是韩仁均却的解释却是“舍不得、发表的东西比较少”,我觉得挺奇怪,因为这些理由看起来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于理不合。但我也仅仅是有点疑惑,后并未追究,直到最近在翻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端倪….
史料显示:1980,韩仁均散文《棉花》,获《青年报》“祖国颂”征文一等奖。这是目前在网上查到的韩仁均最早的获奖纪录,也就说在儿子韩寒没有出生前他就开始弃用“韩寒”这个笔名了。
我曾经在网上发过疑问,请网友对此各抒己见,现摘录几点如下:
一、
二、
三、
以上的原因都很客观,都有成立的理由,我们来设想一下,在韩仁均刚刚开始投稿的那段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他是这样写的(大概):
-----------------------------------------------------
姓名:韩寒(真名:韩仁均)
年龄:22(假设)
简介:上海金山县亭林镇农民,1977年曾就读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与孙颙、赵丽宏、王小鹰等著名作家是同学。
-----------------------------------------------------
如果没有最后标红色的一句,那个人介绍就是 “来自上海金山县亭林镇的一名农民、1977年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这样的简介,平平无奇到极点….再一查证,乖乖~~!原来还得了肝炎退过学,不得了哇~!
说到这里,答案已然揭晓。对于渴望成名的韩仁均来说,他绝不会拒绝在向杂志社介绍自己时,亮出这个“特殊的身份”,此身份不单可以用来淡化他因病退学的尴尬。更重要的是可以带来巨大的广告效益。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华东师大1977级中文系”可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是没有关系都要想尽办法往上面凑哇~!何况是如假包换的韩仁均先生??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韩仁均极有可能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弃用“韩寒”作为笔名,最终使选择了真名。
下面来看一段来自金山官方网的史料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至2004年近24年间,金山共有74人次创作的160多篇新故事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同时还涌现了吴伦、姚自豪、毛一昌、韩仁均、诸连标、陆兴安、郁林兴等一大批中青年故事作者。写故事、讲故事活动遍布金山城乡。韩仁均先后创作故事61篇,其中《暗号照旧》和《难得糊涂》先后获第五、七届《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三等奖和一等奖,《难成眷属》与张道余的《女厂长传奇》同获1991年中国新故事学会举办的中国最佳新故事奖。该奖项全国共四名,金山夺得其半。《寻找小霸王》被《故事大王》读者评为1993年度“我最喜爱的故事”,《养猪难卖》获中国新故事学会第二届全国微型故事奖,《新官上任》和《压在箱底的花棉袄》分别获1994年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短篇和超短篇故事二等奖,《没有盗贼的失窃案》获1995年《故事大王》好作品奖,《退一步海阔天空》获《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超短篇故事三等奖。(PS:注意上面标绿色的两个名字)
以下为韩仁均作品一览表(标颜色为最高荣誉)
年代 |
获奖内容 |
1980年 |
《笔名之战》获全国百字小说大赛三等奖。(这一篇应该就是韩仁均讲的小豆腐) |
1980年 |
散文《棉花》获《青年报》“祖国颂”征文一等奖。 |
1983年 |
《妯娌》获《青年报》“青春似火”征文鼓励奖 |
1986年 |
《头版头条》获《文科月刊》文科杯二等奖。 |
1987年 |
《寻常百姓家》获全国首次“当代农民小说征文”入选奖 |
1989年 |
《特异功能》获环境文学征文优秀奖, |
1990年 |
《暗号照旧》获《故事会》第五届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三等奖; |
1991年 |
《难成眷属》获中国最佳新故事奖; |
1992年 |
《难得糊涂》获第七届《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一等奖; |
1994年 |
1、《压在箱底的花棉袄》和《新官上任》获第九届《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二等奖; |
1997年 |
《局长下乡》获上海市故事创作讲演大赛二等奖; |
1999年 |
《第一笔生意》获上海市新民故事大赛二等奖; |
故事会的简介: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本仅有96个页码、32开本的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办刊时间长,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
在世界都有排名,可想而知上海地区销量最高的文学类期刊,非《故事会》莫属。
如上表格,韩仁均在91~92年间所获得的三个奖是故事界的最高奖项,素有“故事奥斯卡”之称。特别是《难成眷属》获得的“中国最佳新故事奖”,含金量非常高,全国仅有四人获得,其中两个是金山的,一个就是韩仁均。而金山地区是大上海的“故事之乡”,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由此可见,韩仁均在大上海的“故事界”里也是如雷贯耳的。在金山地区也是当之无愧的“一哥”,若站在“故事之乡”这个角度去看,说他是上海的故事大王亦不为过。但很有趣的是,同为上海地区的作家、韩仁均的同级同学——赵丽宏及李其纲却声称完全不认识韩仁均,这个合乎常理吗?
我们知道大凡是文学类的征文比赛,都会邀请知名作家出任评委或指导工作,而邀请作家协会及相关单位共同策划、举办比赛则是最稀松平常的事,难道说在1980~1999近20年间,赵丽宏作为知名作家,资深作协会员却一次都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比赛?一次都没到过类似的场合吗?
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赵丽宏本人一直都有写故事类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在加入作协后不久就出任《上海文学》杂志社的社长一职,该杂志与《故事会》同属上海最有名的故事类杂志,该杂志也是《故事会》一样致力于发掘、推动郊区的文艺活动的发展。例如60年代与青浦县文化馆合作推动了第一次农村群众性在故事会,在上个世纪的60~90年代,无论是金山还是青浦,总之整个上海的郊市、县里都很流行开故事演讲会,在村里的文化馆或广场的地方,搭个台,上面就是演讲者在讲自己创作的故事,下面就是来自文艺界的前辈啊~!作家啊!杂志社编辑等相关人员做听众和评委,每次必定会有,赵丽宏肯定没少参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20年间赵丽宏竟然一次都没有碰到韩仁均,完全没有听过韩仁均的大名??
不客气的说,这个可能性基本上等于0。
也许赵丽宏会解释:我听过他的大名啊~!也知道他曾经跟我是同级的同学,(这一点已无须解释,不可能一个故事演讲者不介绍自己)但是我从来没有和他交流过。
关于他们是否有过交流,我们姑且,我们对应我上一篇《韩仁均1977》里强调的:在那个谈肝色变的年代,整个1977级才只有100来人,而其中一个同学因肝病退学,这在当时绝对是非常轰动的事。说没有人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校长、师生都表示慰问过,赵丽宏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他们(赵、王、孙等人)还是学生干部(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毫无疑问,以他们当时的显赫身份以及长于他人的年纪,想不做班干部,老师校长都不同意)。
将以上这点与本文的分析结合,赵丽宏在学校认识韩仁均,毕业后在圈子里同样听说过韩仁均,而且交流过的可能性高于90%(概率),而最先引起他注意的当然是“作家韩仁均”这个名字了。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他们到底在哪里交流过呢?除了赵丽宏外,韩仁均还认识哪些圈子的人或同学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回《从XX开始说起,解构韩仁均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