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褶子
小褶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17
  • 关注人气:4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寂寞终极乱翻书

(2017-05-19 17:33:46)

我常给自己的写作找些理由,比如白先勇儿时生了一场大病,怕传染给其他家人则被放置在山上一间空屋之中,除了有仆人定时送饭再无任何可能和旁人接触,躺在床上只能任由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一般驰骋,作家都需要有一段与世隔离的时光,另外好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在监狱里完成的不是么?所以上天给我一个孤单寂寞的童年也许是另外一种眷顾,否则哪有机会去一秒一秒地揣度光阴?

 

五岁的我,头脑里倒是没有野马野驴,连一头憨态可掬的草泥马也没有,寂寞有时会换上另外一副模样来与你相认,假装熟络后竟然上瘾般爱上了它。

 

闭上双眼,按住眼皮,稍稍加力,眼前就会出现如万花筒般的璀璨画面,眼珠儿吃痛,画面变幻,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面朝太阳这个略疼痛的游戏我可以玩一个上午。

亦或在镜子面前做各种各样的鬼脸,直到把自己吓哭,我已经认不出对面那个丑陋的影像居然还是自己,脆弱的小神经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略带残酷的表达,其实现在想想这个游戏简直可以和自己与自己下棋媲美,都是属于把自己往绝路上逼的节奏,听起来充满着玩耍者的智慧。

 

还好有一大箱子哥哥看剩的小人书陪着我,恬不知耻地说,那一箱子书我都会背了,这在后来曾经去过我家的大人们的口中得到证实,小人书倒着拿,但是内容却是一字不错,难道我真的不认字?图案难道比字还难认吗?还是倒影成像在俺这里来了个终极大反转? 不得而知,无从佐证,好吧,现实就是根本没人搭理。

 

有一套期刊,大概是叫《东方儿童》吧(欢迎比我记性更好的小伙伴补充)封底总是会连载一个叫《大牛和二牛》的插画故事,这个图画书比我哥那一箱阶级斗争的小人书好看多了,于是我总是盼着月头儿快点来临,《大牛和二牛》也就随着来了,大牛梳个分头四方脸一副稳重老成的样子,二牛是个圆寸比他哥矮不少。

 http://s7/mw690/001Y37cDzy7bci4LIhwf6&690


另一本读物《东方少年》,看它时我一定认字了,《大牛和二牛》全篇都是图画,和《父与子》是一类的,即使不认字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东方少年》以小说为主,不认字肯定看不下来,必须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不讲出来白瞎了俺这好记性:

 http://s10/mw690/001Y37cDzy7bci6xOate9&690


女主人公是一个叫雷蕾的富有正义感并且女生男相的插班生,男主潘胜利(一定不会错)是个在班级里称王称霸的干部子弟,两人见面就掐互相不对付,后来一场猩红热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小说中两个老师的刻画也特别有代表性,一个是有些趋炎附势的甘老师,另一个则是懂得儿童心理学,刚直有方法的男老师(他姓什么实在是忘了)。

里面有个治病的“秋梨膏”,每每读到总是会令人遐想不止~

对了,还有一个情节“什么时节摘梨?”

“当然是看园子的老爷爷不在的时候最好。”平铺直叙好像没那么有意思是不是,但是当年看的时候却是爱不释手,唯恐故事结束的太早。

 

我和迎(我童年唯一的玩伴)一起玩的另一个游戏,把《聊斋》翻译成白话文,第一次用来尝试的则是那个鱼精的故事《白秋练》,第一句“直隶有慕生,小字赡宫,商人慕小寰之子。聪惠喜读。年十六,翁以文业迂,使去而学贾,从父至楚。”同句只明白了“年十六”这三个字,于是这个游戏进行不下去了,想想俩孩子还是勇气可嘉的,没有古文字典,没有百度,生生地玩这么高雅的玩意儿,绝对的文艺范,后来迎的古文造诣比我高很多,她写的诗都暗含古风,而我基本就停留在了“远看石山大,近看大石山”的水平,倒也接地气的很

 

成年后我和迎印证这段典故,她有些忘了,不过其他大多情节还都记得,有人一起分享过去终是件幸福的事情。

 

书架上面的书都被我翻烂了,椅子摞上板凳,我发现了最高处还有盒蓝不拉几的东西,线状书透着一股神秘的色彩,里面会不会有些儿童不宜或是反动言论?(我是不是正在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那后果是一个小孩子可以承受的吗?)胸口承载心脏跳动的频率已接近极限,嘴里好像都尝到甜腥味儿了,天啊,谁来帮我叫辆120!

 http://s10/mw690/001Y37cDzy7bci9qwKlb9&690


战战兢打开才觉懊恼,护花主人批的《金玉缘(就是《红楼梦》的另一个版本),没有一页我可以看得懂,那色的密密麻麻的小字难道真的不是密电码的暗语?我爸妈难道真的不是通过某种形式里通外国?在板凳上我暗自发下重誓,即便他们真的做了什么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我也要守口如瓶,吞下整个秘密,嗨,心真累......

 http://s4/mw690/001Y37cDzy7bcibtewj13&690


长大被告知那是家传的古书,护花主人王希廉,他的批注还是无法与脂砚斋媲美,因此他批注的红楼在红学史上的影响不算很大,等我老了移居海边,用放大镜再来研究那本密电码,看看里面都透漏了什么?

 

我在与寂寞纠缠的过程中学会了同书籍作伴,寂寞的时光愈发芬芳而充满诱惑,似乎不再需要其他了,日子够好的了......

 

 http://s8/mw690/001Y37cDzy7bcie6rHxe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