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琉璃珠

标签:
杂谈 |
分类: 玲珑古玉 |
“转贴”蜻蜓眼琉璃珠
http://s16/middle/6b7e52cbt78a72e762c5f&690
一般来说现知的春秋战国琉璃珠按材质可分为三种:一种为陶胎上附原始玻璃釉彩,即费昂斯(未成玻璃状态的多晶石英结构),其二为纯琉璃胎(非晶体无机材质),其三就是陶胎与玻璃质结合的珠子。
蜻蜓眼珠的纹饰一般均为若干颜色的套环状,就像蜻蜓的复眼。据考蜻蜓眼珠起源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埃及的神像眼睛,它拥有无限神力,能驱走恶魔,带来平安。其后神眼传至西亚、欧洲及其他地区。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传至中国,正值春秋末期。极富创造力的战国工匠将蜻蜓眼工艺演化到极致,孕育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并成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http://s6/middle/6b7e52cbtb6782db4afb5&690
http://s16/middle/6b7e52cbtb6782e17814f&690
http://s8/middle/6b7e52cbtb6782e7db347&690
http://s4/middle/6b7e52cbtb6782edc8593&690
“海蓝胎蜻蜓眼”的珠子(见图1、2、3、4)——胎底透光,看去是极美的海蓝色,而珠子上面一层一层叠加的圆圈很像蜻蜓的复睛,因而得名。它们大多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七星纹珠子如今很难见到,上面的眼如果没有脱落则更为难得,一般每颗都得上万美元。另外,春秋时出现的一种被称作泼墨纹的珠子(见图10、3),其纹饰之妙绝,配色之讲究,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它们酷似中国写意画法的泼墨效果,是用铁棒缠丝法制作的,在铁棒旋转过程中,用非常写意的方法加进去一些类似墨色的琉璃材质,基材是淡淡的湖蓝色或是绿松石色,加上极深的黑色墨线,显得极为雅致飘逸且恣意奔放,美丽异常。当时贵族的审美品位已经通达一种非常抽象的境地,而非一味强调纹饰蛮荒的、图腾似的象征意义,他们的灵魂已经游刃有余地飘游于更深邃更优雅的艺术境界之中了。
1、这是典型的“海蓝胎蜻蜓眼”的琉璃,蜻蜓眼珠层层数贴,胎体是极美的海蓝色。(林天目藏)
2、这亦是战国时蜻蜓眼琉璃珠。(徐扬藏)
3、已经拥有中国本士化纹饰特点的海蓝胎蜻蜓眼琉璃珠,在蜻蜓眼之间出现了细碎的小点连接的“珍珠地”或称“连珠纹”的蜻蜓眼琉璃珠,浑厚端庄。(徐扬藏)
4、这也是战国时“珍珠地”或称“连珠纹”的蜻蜓眼琉璃珠,浑厚端庄。(徐扬藏)
5、很有代表性的鼓突的蜻蜓眼珠,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非常拙朴天真。(林天目藏)。
6、这是徐扬自己串饰的一组海蓝胎蜻蜓眼的琉璃珠,其中的金珠是清代一种名为“伽蓝香”的香料,外包一层金箔制成,和海蓝胎的琉璃珠相互映称,古雅奇美。
7、三星纹的琉璃珠,胎体的蓝色晶莹纯湛,光彩夺目。(林天目藏)。
8、大眼内套叠七个小眼的七星纹珠,此珠品相、皮壳极好,殊为珍贵。(林天目藏)。
9、战国时七星纹珠,精巧细致。(徐扬藏)。
10、具有纯粹中国本土风格的泼墨纹琉璃珠,类似写意画般挥洒自如,风格奇崛至美。图3的中间是汉代泼墨纹珠串,基材仿绿松石颜色,黑色的墨线散发着优雅飘逸的神韵。(徐扬藏)。
11、战国时期陶胎蜻蜓眼琉璃珠,因为琉璃之昂贵稀有,属贵族王公们专有。普通平民用不起这么昂贵的材质,因而发明了以陶制胎,上挂琉璃釉的陶胎琉璃珠——但亦有观点认为其胎体仍是琉璃质地,只是成分的差异导致其胎体不太透明而已。(徐扬藏)。
12、春秋晚期精美无比的琉璃管,品相极好,它们和琉璃珠及玉佩等一同组合成当时的贵族随身的佩饰。(林天目藏)。
13、来自西亚的具有异域风格和情调的蜻蜓眼琉璃珠,图案排布随意而自如,与汉化的蜻蜓眼琉璃珠风格的谨严端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用林天目之语是“更加蛮荒一些”。(徐扬藏)
14、来自古代波斯萨珊王朝的琉璃杯,"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这种异域琉璃器,能留存至今非常难得。(徐扬藏)
15、花押或耳孬型琉璃器,年代,功用尚不可考,但应不晚于宋代。(徐扬藏)
http://s5/middle/6b7e52cbtb678319acff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