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10)
(2022-11-06 16:58:32)
我写长篇大论肯定是由不想干又不得不干压力山大的东西。所以敲下文字发泄下难以抒发的情绪。
今天写的东西稍微有点社会人的思考,也算是我这段时间的感悟,或者说,那些学校老师家长长辈没有教过的东西。
Q1:工作能力的定义。
A1:我相信很多教材很多人都对这个做过详细探讨,一致认为工作能力就是承担某项工作的能力,或者按照社会小白的理解,就是个人可以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不过更多的时候,上级只是派发任务,就和小学数学题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解法,有累死人的试错,有烦死人的堆公式,也有绕脑筋的列公式,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对照到职场,你可以自己承担所有工作,或者以请教的名义拿到他人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老道地甩给别人,都是完成工作的方法,也是工作能力的一种体现。另一种体现,就是危机管理,比如工作出了叉子如何快速得体地收场,是迅速甩锅,还是及时汇报等指示,或者及时善后,每一种措施都会有不同的效果,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风评,是他人对你工作能力评价的主要来源。
一般来说,每个人工作能力差别不大,更多的差距在于工作之外的东西,即你是否有完成某项任务的决心和毅力。这么说是因为绝大数企业,组织,都是自上而下管理结构,大多数领导层,并没有特别执念开拓全新的领地。换句话说,所谓让员工对企业未来做规划,给自己在企业/组织的工作做出规划,都是扯淡,他自己对未来都没想明白,想要下面的人想明白并且提出实施方案,就是想看看是否有人愿意为了任内工作之外的东西不计成本奉献精力。这里的不计成本奉献精力肯定不是为了**牺牲一切,理想崇高的人有,但是不多。对权利财富地位的欲望才是激励更多聪明人前仆后继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胡萝卜。只是卖得永远比买得精,利用完就扔的事情比比皆是,就算真的是为爱发电,也好歹积累点东西,不能被人吃干抹净扫地出门。
Q2:怎样在职场/家庭获得自己期望的情绪回报
A2:看民生调解节目有一个收获,就是毕金仪所说,一个家里付出真心的成员,往往不是真正获利的成员,甚至都不能获得正常的评价。家庭如此,职场也如此。所谓工作能力强可以升职的,不是完成效率最高的,客户满意率高的,甚至也不是拍马屁功力最强的,而是上层内心认定的适合的人选。这不是废话,所谓适合,是人内心的一种意识,就和面试第一印象一样,一开始就贴好了标签,后续的各种信息交互,都是对这种标签进行强化而已,除非发生震碎三观的事情,这种标签不会产生任何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情分。这就是你在某种环境下无论做何种努力都得不到公平认可的原因。这种事实说出来很残酷,但是接受它就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改变逆境中不断自责的坏习惯。既然第一印象不可以改变,就要接受后续自己付出没有回馈的事实。这样的处境下,解决方案有2个,第1换环境,第2原环境下调整自己对情绪回报的期望值。所谓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
Q3:不改变环境下如何调整自己对情绪回报的期望值
A3: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不吱声抱大腿肯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少家庭/组织都是有这样先例的,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也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手段。《买房子的女人》里的白洲美加,懒惰,傲慢,嘴巴坏,不负责任,外形不讨喜,可以说每个方面都和正常的房屋中介要求不搭,也是上级重点收拾对象。可是这样风评的人,能拉下脸和主任去直播卖房,克服心理障碍去凶宅过夜,对客户彩虹屁花样不间断输出,协助大家销售额达标。这样的人,工作能力是有的,甚至比那个唯唯诺诺恪守尽职的小仙男还高一点,在职场却得不到肯定,也导致她牢骚满腹,跟很多职场里不得志的老油条是一样的。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她的态度,对派发的任何工作都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处理但是危机管理能力又欠佳,长此以往就成为大家口中的负担。
从另一方面说,任何组织/环境下,承担工作的人选千千万万,你完成不了自然有人完成,个人并不一定是kpi达标的关键,如何提供有益的价值就是个人在组织/环境中受到回报的关键,这个时候就需要动脑子琢磨。有一个很大盲区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并不是在这个社会生存得好的基础法则,而是底线法则。今天看到1个小姐姐说,喜欢**这份工作,人际关系简单,对事不对人,比较自在。其实“对事不对人”本身就是一种错判,你只能保障自己对事不对人,不能保障对方对事不对人。任何组织中,开口做事,都应该三思,不要随意得罪人,也不要怕得罪人。这样自己再组织中情绪付出会少一点,对情绪回报的期望也会降低下去。
Q4: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
A4:任何人都希望有存在感,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存在感的追求不同。个人对本人在组织中的价值基本来自于存在感。有一位前领导初期一直寻求存在感,后来想明白了,满足自己欲望为先,对组织的情绪需求越来越少,直至离职创业。说白了,人生在世,工作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现有的工作环境更是可以替换的部分,如果他不能提供情绪价值,那就好好利用提供其他价值,都不行就换掉环境。对于家庭而言,现在的社会环境逐渐宽松,成员间的距离是有弹性的,随着时间可以进行调整。没有好的情绪回报价值的关系可以松散点,有好的的情绪回报价值的关系可以亲密点,重要的是如何分辨自己获得的情绪回报价值是好还是坏。
另一个角度,外部对于个人在组织中价值的评判,则是这个人从组织中获得实际利益的重要依据,或者利用组织获利的依据。有句流行语说,把格局打开,思路要拓宽,也是这个道理。穷则思变,如果因为执念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甚至困守在自己设置的围城里,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前一篇:中年人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