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你如何分析法律硕士院校法学教育实力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见闻-评论 |
【李志勇学长引言】:
依据“永平法硕择校3因素论”,择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学实力”--法律硕士利用的是这个学校的资源和整个法学院的资源,不是法律硕士自己的资源--这是由法律硕士专业的定位决定的--本文就像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学会自己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
推出此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法硕考生强调:我本科是非法律专业的,对法律学科一点都不了解--其实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生,不应该因为换了一个学科就不知道如何去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如何进行分析了!
大家除了知道北大、人大与中国政法(法学3甲)等几所全国公认的超一流法硕院校外,对于其他院校的信息就只能通过“所谓”的内幕消息去请教但又苦于没有渠道,而对于官方网站公布的法学院的网站则认为只是说好话,觉得一眼看过去每个院校都差不多,其实这是“重大误解”,是因为很多大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对比的哲学观点以及对中国法学教育体系和历史的了解!
我个人认为:各校的介绍对自己的院校都是比较客观的,即使偶 尔夸大或报喜不报忧,但绝对不会杜撰自己没有的东西在网站公布出来(如国际交流、学术会议、学科设置等新闻)。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法学院说自己具有哪 几个法学硕士点的时候(它绝对不会列举自己没有的硕士点),其实如果稍微了解了中国的9大法学硕士点分类(特殊的军事法学除外),那么他没有提到的硕士点 不就是自己的弱点吗?
下面,我主要从法学实力,也就是法学地位、科研实力、教学水平、影响力等来考量【对 于文章中涉及的各项数据,可能每年都会小幅度变化的,必须以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准,但分析思路是不变的,而且时间适当往前推,更能看出实力、资历与影响 力,因为随着国家扩招现在很多学校的硕士点都基本雷同了--“永平法硕”网站不会替你去一一查询具体的数据,只会告诉你解决的方法】,关于法学教育实力还有一些其它重要数据,请参考我“永平法硕”网站“法律硕士院校”专栏以及“在读法律硕士”专栏下的其他相关文章:
http://www.ypjm.net/ns.asp?nowmenuid=500003
http://www.ypjm.net/ns.asp?nowmenuid=500379
我向来主张:选择院校时不要问学校的法硕怎样,你只要问人家的法学教育水平怎样即可!
永平法硕法学实力指标介绍(按照影响因子排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拥 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暨秘书处所在单位;国家权威为评估机构正 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审排名中,法学院在全国法学学科中排名第一;法学院被国家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人民大学独有】
特别提示:大家在看一些学科硕士博士点等数据的时候,不一定要看最新的,适当看看5、6年前的数据, 更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法学教育实力与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因为:(1)法学教育和其他专业的教育一样,需要沉淀、积累,需要历史传承;(2)越到后来,很多 学校的学科点数目和指标会趋于一致,导致你无法进行对比,也看不出优势。当然,导致所有这一切的原因,都还在于你是非法律专业的考生。
下面这几个因子虽然有一定的轻重排序,但具体分析一个学校的时候,还得综合考虑,不要以点代面--这是基本的哲学思维:
1、法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无冕之王)
法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意味着10个法学分支学科均是国家重点):2007年第一批仅仅限于北大人大与中国政法三所,确立了三校的“法学教育国家队”地位,当然,三校又是各有特色与优势学科,包括学校性质与品牌方面也不相同。以后如果再增加,明显也是属于“后来者”而“矮了一截”了!
2、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法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是整体法学实力的有力体现,有了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这个授权点,学校将有权自主设立现有的全部10个法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点与博士点,2003年第一次公布的时候,全国这样的院校只有以下6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南政法大学。如果排除严格意义上不属于高校序列的社科院系统,实际上只有5所,三所在北京,西政与武大则成了西部和中部唯一的代表。这5所学校在法学方面,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水平(注意:2007年前后,吉林大学 华东政法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清华大学也都获得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掌握了法学教育资源的制高点)。但是对此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仅因为一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就以为自己是中国的一流法学院了,因为现在申请学位授予点即使实力不够也没有关系,“学校重视加上头有人才”是关键,2010年。北航、四川大学与重庆大学三所法学实力较弱而且偏理工的大学也获得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我的相关点评请参阅:http://www.ypjm.net/ns_detail.asp?id=501194&nowmenuid=500003&previd=500245,包括之前获得属于师范大学的南师大以及属于科研单位的社科院法学所--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一个数据就片面地以为它是一流法学院了(务必熟悉“永平法硕择校3因素论”综合考量)。而且很快,一批更有报考价值的名牌文理科综合大学法学院也将会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10个法学二级学科”也就是我们平常听得比较多的法学研究生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军事法学比较特殊,中国政法大学是目前唯一2所拥有军事法学博士点的非军事院校,法学院现任院长薛刚凌教授本身就是女军人出生,还有一所是吉林大学,当然,以后还可能增加)。
对于一些法学实力中等偏上的院校,因为法学各学科均具有一定的实力,这类院校将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自己可以直接设定所有的9个法学硕士点,意味着不用再一个一个法学硕士点地申请了,这类院校往往还会有一两个学科因为特别突出而获得相应的法学博士点。此外,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如果它既是文理科综合大学又是名牌大学,那么它的就业竞争力将会大大增加,如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果。
3、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只诞生了人事部的共11个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后还会增加的,但是第一批一般都是含金量最高的了),毫无疑问,以上6所均有此流动站,另外还有一批综合法学实力的院校也拥有了此殊荣,如华东政法学院、吉林大学甚至清华大学等,他们无疑是中国法学的“第一集团军”!
4、国家级法学研究基地
国家投巨资在全国高校系统设立了“教育部社会科学100所重点研究基地”(注意:法学专业9个学科,每个学科只设立一个基地,其中“经济法”用“知识产权法”取而代之;另外,证据学科因为其特殊性叫“实验室”--这在文科里可是不多见的),其中法学在不重复的前提下依据各校不同二级法学学科实力设立了为数不多的(应该不会超过15个这样的基地,每个院校最多不超过2个)专业化研究基地,名字一般就叫“教育部XX法学重点研究基地”(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自己拉几个人就成立的研究中心哦),这个代表了被落户院校在此学科的国内第一的地位, 如与法律硕士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实体法,就有人民大学的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和民商事法律科学院研究中心、中南财政法大学的知识产权法研究基地、武汉大学 的国际法研究基地等等。当然,没有获得基地并不意味着这个大学的学科就与基地所在院校相差很大,因为每个学科毕竟只有一个基地,以北大为例,除了宪法行政 法学,它的法理学、经济法、刑法学等也是国家超一流,还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附件:教育部法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实验室一览(9+1)
1、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
2、法理学研究基地:吉林大学;
3、法律史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
4、刑法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
5、民法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
6、诉讼法学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
7、国际法研究基地:武汉大学;
8、环境法研究基地:武汉大学;
9、知识产权法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证据科学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
有的学校设有“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虽然是省里设立的,但一般也意味着在该法学分支学科领域拥有较高的发言权。
5、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可能被几个学校拥有,但一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就意味着此学科在全国至少加入3甲、5甲之列,各种研究课题与项目将源源不断, 法学国家重点学科最多的得属于北大,有3个,即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刑法;人大有3个,即宪法和行政法、刑法、民商法;政法大学的法律史学与诉 讼法学;武汉大学的国际法学与环境资源法学;西南政法大学的经济法学;对外经贸大学的国际经济法学;厦门大学的国际法学等,这类学校也属于一流法学院,往 往都有全部的法学硕士点。
2007年增加了好几个学校的法学国家重点学科,包括浙大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等,以后还会根据一些学校法律学科的发展情况逐步增加,尤其是一些新兴法学院,整体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寻求单个法学分支学科的突破是一条好路,而且符合特色化、专业化的法学教育趋势。在2007年,北大一举获得了3个国家法学重点学科,加上之前的刑法行政法学,一举在总量方面超过了人大与中国政法,这也是与北大获得“法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实力相对应。
6、司法部重点学科或兼省级重点学科
以前单纯的政法院校由司法部管理,同样是省部级,司法部因为是面向全国的中央机构,所以司法部重点学科远比省级重点学科“含金量高”,但后来司 法部不再办院校,转为专业的教育部或者地方省来管理。一般来说,国家重点学科>司法部>省级重点学科(3者可能有重合,不少地方法学院的博士 点往往就是省级重点学科)。如华东政法大学的国际经济法学和法律史学学科(国际经济法、经济法、民商法三个学科为上海 市重点学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同时也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吉林大学的刑法学(注:完全有实力跻身国家重点学科);中国政法大学还有 刑法学、民商法学与国际法经济学等,司法部以及其他中央政法系统每年有大量的学术科研课题,当然会优先考虑这类省部级重点学科了。
7、博士点
大家知道,现在法学硕士点已经有点泛滥了,拉2、3个正副教授拉就可以申请到硕士点(现在有些法律硕士院校只有2-3个法学硕士点,这类院校基本上在法学界没有什么发言权,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了--当然,特色法学院除外,因为他们比的不是整体实力),相对而言,法学博士点就需要有点真材实料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法学院的某个学科可能是省级重点学科却没有此学科的博士点的缘故了。
如果一个文科院校有6个以上的法学硕士点,基本上就可以确认:这所学校是本省法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了,本省的司法系统律师系统基本上就是本校毕业的了。
8、单纯的省级学科:
主要也是限于一些中等水平的法硕院校,他们法学实力在全国的影响力较弱,但是在个别学科上在本省或者说是附近地区相对有竞争力,拥有硕士点,极 少数有博士点。如黑龙江大学的民商法学、法理学;山东大学的法理学;海南大学的诉讼法学;安徽大学的经济法学科;西南财经大学的经济法学;湘潭大学的诉讼 法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理论;烟台大学的民商法学;中国公安大学的诉讼法学;兰州大学的民商法学;云南大学的民族法学与“东南亚国家法律”研究;郑州大 学的刑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四个省级重点学科(郑州大学还有私法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两个档次较高的省人文社科重 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的诉讼法学,辽宁大学的经济法学(还设有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济法制研究中心)等。
对于财经类法律硕士院校,虽然整体法学实力一般,但因为特色明显,热门法学分支专业强大,专业化道路可期,我整体比较看好,这主要是与财政金融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作用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决定的:如国家中央财经大学作 为一个特例我单独拿出来说:它只有3个法学硕士点(20080,其中经济法学硕士点设金融法、税法、公司企业法和WTO法律规则四个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硕 士点设民法、商法、公司法、商事诉讼与商事仲裁等四个研究方向;设有“中国财经法律论坛”,出版编辑《财经法律评论》,加上它超强的财经学科实力,优越的 地理优势,它没有必要追求“大而全”,只是需要做到“专而精”,在涉及财政、金融、税务、商事、WTO、外贸等法律细分方向上的发展绝对大有前途,就业也 会相当不错,尤其是经济学学士、英语语言文学士报考的好去处!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有法律经济学和法律金融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经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法学理论等五个法学硕士(2008年数据:以后当然还会增加,但数据适当久一点更能看出其特色、优势与历史沉淀)。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就会明白我的“永平法硕择校3因素论”一文中那些择校观点了。
9、国际交流与合作
此因子本来应该放在很靠前的位置的,但因为性质与前面7大因子相差比较远,而且不是那么直观,只能定性(不像前面都是数据,可以定量分析),就放在此论述了。
中国的大学,整体而言国际化水平很低,人文社会学科更是如此,但名牌院校还是在对外交流比较活跃的,看看法学院的新闻就知道了,学校法学教育实力几乎立马见高下,目前的国际交流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定期“召开”某法律学科的国际研讨会(也可以是“轮流坐庄”的研讨会,也可以是“参加”,但影响力会小一些),
一个学科在这个学校如果没有一定实力,要举行国际型的研讨会是有难度的,如在政法大学,诉讼法尤其是刑事诉讼法的国际研讨会规格是非常高的,国际一流的法
学家、国家的首席大检察官、首席大法官、司法部长都可能到会;北大的劳动争议处理国际研讨会、中美税法高级论坛;清华的民商法国际论坛;人大的大法官论
坛、大检察官论坛,世界法学院院长论坛等等。
二是设立了专门的针对某国或地区的专门教育或学术机构与合作项目,如云南大学的东南亚法律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的中德法学院、中美法学院、中欧法学院;南京大学的对德法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北大的一些法律交换生合作项目等等;
三是招收外国留学生或港澳台学生(本科、硕士、博士),一个学校如果敢于宣称自己法学院有多少这类学生,那它的法学水平在全国一定是有些分量的,如中国政法大学就有学校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00余名左右。
10、在编科研就构(一般都主办一个国家级法学刊物)与非在编科研机构
在法学院得网站,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学院下设的五花八门的研究机构,名字一般就叫“研究所”、“研究中心”之类,搞得好像学院什么法都很强大的样 子,其实要注意,如果这些机构不是在编的科研机构(官方背景),水平是非常参差不齐的,因为随便几个老师结队就能像学校申请成立一个“某某中心”的机构, 在编科研机构在各大学不会重复设立,官方拨款,一般由一家独自垄断。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在编科研机构只有4-5个,其所长或主任均是正处级,与院长一样大, 也代表了相应学科的一流实力,如:古籍整理研究所、比较法研究所、《政法论坛》杂志社以及后来升格位国家研究基地的诉讼法与法律史学基地;华东修政法学院 的《法学》、《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犯罪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期刊杂志社、法律古籍研究所、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等。
但是不是说非在编机构这种民间力量就都很差呢?不是的,也有少数的非在编科研机构非常厉害在中国政法大学, 有2个非常出名和有实力的非在编科研机构,一个是王灿发教授组建的环境资源法研究与服务中心,还有一个是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尤其是前者在国际上都很有名, 而且因为这一个中心就使得法大在在全国环境资源法界有了一席之地且可以与武汉大学比肩一下。
当然,以中国现有的落后科研体制,以及讲究“身份”讲究“正统”的中国社会,涌现出这样优秀的非在编科研机构很难很难!!
我们经常在某些院校的法学院网站介绍自己说有诸如刑法学研究所、民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等以十多个二级学科命名的研究所,这些很多是虚假的,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如果叫教研室那就更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
11、其他因素
主要看办学历史、学位点授予时间、教授副教授数目(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综合大学的法学院,因为现在存在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法律专业太好办了,请两三个老师就能申请一个硕士点;在同样有法学硕士点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总数往往远少于政法类大学或老牌的文理科综合大学法学院)、图书馆资料等等。另外,强调一点:专业化特色化乃至于国际化财经类大学的法律硕士很受欢迎,报考价值较大,切不可简单地以上述10个因子讨论,对此“永平法硕”网站另文撰述:http://www.ypjm.net/ns_detail.asp?id=501135&nowmenuid=500003&previd=500245。
当然,要选择法律硕士院校,不是仅仅看整体法学实力就可以了,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我说的10大法律硕士择校因素请参见:http://www.ypjm.net/ns_detail.asp?id=500095&nowmenuid=500003&previd=500245
http://ypjm.cname02.cn/files/pic/200888151131.jpg
(魅力校园--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