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翻译观

(2010-12-22 10:32:54)
标签:

转载

杂谈

分类: 英语学习

我的翻译观-回译理论

(原语)英语(1-(译语)汉语

(译语)汉语-(译语)英语(2

 

 

      通过英语(2)与英语(1)的比较,我们在享受原滋原 味的汉译英的英译法的同时,绝对地提高汉译英水平,译出真正地道、形象、生动的英文,而绝非传统方法那样用自己的译作去比照,对照国内所谓大师的只讲文法 和意思的正确,连准确都算不上的译法,就更谈不上什么生动和细腻了。但要注意的是,采用此反译要保证汉译译文的正确,只有大意也行,这就像我们要表达的东 西在头脑里可能只是一个IDEA,而要表达出来,行式可多种多样。我们学的就是那样的样可以生动、形象表达事物的行式。这也是一种学习文化,了解老美思 维习惯很有效的方法。不信?请看下文。

 

      例如:1.事实证明—the fact proves that…(英语2)—there is good evidence that…(英语1

 

               2.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翻译这句“since ”一词一定是要用的,因为有以来(英语2—— for some time now (英语1)

 

               3.我们一直延长工作,甚至超出自己身体的负荷—“even”这个单词是一定要用的,因为中文有甚至(英语2—— we’ve been working longer than is good for us.(英语1

 

               4.给他们施加压力,要求他们体格优美,强身健体并富有朝气——exert pressure on them to excel i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porting prowess and sparkling character.(英语1

 

      如果不采取回译的理论学习写作,试问有谁能够用这样优美地道的英文表达这些汉语意思?恐怕能有的,也只是偶尔一言一句,要想做到如别人那样字字珠玑是不大可能的;如果不以回译的方式学习翻译,试问,又有谁能用这样优美的英文句子翻译中文呢?

 

又如: 1.也许可以用来解释、、、、、、——sth may be used for explaining/ to explain(英语2——sth may be help to explain(英语1

 

          2.他因为没有达到自己或他人的期望值而感到羞愧和恼怒——he feel very shamed and angry owing to not achieving his own or the other’s expectations.(英语2)——he feel anything between shamed and angry about not having lived up to expectations-theirs or someone else’s.(英语1

 

      英语(2)和英语(1)对比: 英语(2)的译法,其无可挑剔,在于它的正确性:文法正确,用词正确,意思正确;而当与英语(1)对比时,(2)立显其暗然无色,读之无味。这就是差距所在,这也就是我们应提高的地方,过去我们寻找了很久,但终不得法。

 

      也许有人会说,这和传统的方法不是同一回事嘛。如果原文是中文,我们理解阅读全文后将之翻译成英文,再和大师翻译的英文对比,以得到提高。我想请问诸君, 在这种翻译中,所谓的大师终归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其英文水平又怎能和以英语主母语且声名显赫的文学巨匠的英文水平相比呢?有人会问了,大师在英翻汉的时 候,翻译得很妙啊,诸如某翻译家翻译过的哪本书云云。这恰恰是因为他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对汉语的操控能力可达到如行云流水,是最好的铁证。但要翻译成英 语,其妙着由谁来评说?其标准又由谁来定义,市场上充刺着各种汉翻英的书,不仅种类多,其版本也多,或打着每个时代都需要每个时代的译文版本的口号,或打 着翻译国粹弘扬中国文化的口号,其实,中国大师翻译的作品,并不是给外国人读的,而是给中国人读的,是给那些想学蹩脚英文的人读的。外国人是根本不读中国 人翻译的东西的。

 

      再来说说标准,一本中国名著,不知经历了多个大师之手,翻译成了各种不同的版本,他们译成英文的标准 又由谁来评价?找过外国学者,外国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评价、审读过吗?其表达地道吗?一本书,一会是这位译,一会是哪位译,各说各有理(注意这句话是解构主 义的思想,因为每个译者都是有自己的视觉,译者是展现从他那个视察觉观察到的世界,其追随者有多少,就看读者是不是以同样的视角,或是因译者全新的视角而 获得知识和趣味。),使我们陷入了混乱之中。国内的汉译英只能用作参考,决不能视为标准,因为译作本身就毫无什么标准可言,理解层次?理解的深度?理解的 正确性?译文的表现力,先不说是否表现出原文的韵味,又是否恰当表现出译者所理解的层次呢?用词的精准度?句式运用是否合乎英语思维?(很多译者混杂着中 文思维,受中文思维的影响)表现力度?从语言表达上来说,是否地道?是否细腻?是否生动?(此标准非翻译没有标准,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这里我先作一个展望,国家是否可以引进人才进行汉译英的工程呢?请外国人去弘扬我们的文化。减轻国内的翻译大师的负担,专门负责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 国内翻译大师可能不服了,但试想马可波罗身为外国人可在封建的清朝做京官,为何我们不可以开明一点,请外国学者来帮我们传播古老的中国文化呢?我这里的目 的并不是说为我们的中式英文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而在英文水平上停止不前了,我们更应学习,更应提高我们的写译水平。请外国人去弘扬我们的文化,有点 像文化殖民。如同清朝末年大批大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一样,但国外的神父不是自己布道,而是利用中国人向中国人布道,尽管神父的中文说得很好,也懂得中 国文化,但他深信中国人才更了解中国人。同理只有外国人才真正了解外国人。国内翻译大师跟外国人接触有多少?所接触的外国人有多少?是全方面接触到外国人 了吗?对外国各阶层社会都有机会接触吗?对国外的社会了解有多少?他们只不过闭门造车,全从书上得来而已,偶一两次出国罢了。可悲啊!中国是一个中式英 语横行的地方。曾一次在南开大学听讲座时,听一后现代的大师说,中国学英语人必学的语法,非国外的文法,而是早些年间一批学者生造出来了,是一些学者在学 习大量的英文后所总结出来的规则,其真假还未考证。如果事实确如所说,以下结论不言而喻中国人写英文,说英文,却被语法进行圈地运动了早期想以此法让 中国普及英语的学者的良苦用心真是害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语法在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受语法的限制也就无法摆脱。 再者,语言是变化无穷的,语言是与时俱进的,行式多种多样的,中国人学英语人手一本的英语语法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未涉及到的文法现象。如同源宾 语、、、、、、(见《开明英文文法(林语堂)》)。

 

      回想与现今一点未变的自己所接受的英语教育,我们学英语的方式、教英语的方式、世上流行英语教育的方式已荒谬到了极致。我们打着学英语要学英语国家文 化(正确)的口号,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次学英文就学到了“Jim Green”,但正是这种过激的态度使用在早期的教育上,导致我们无法表达发生在中国国内的东西。想到这,真是对LucyLilyand Jim Green深恶痛绝。 我们初期学的英文,只是为了打好英文基础。那么为何不用描述中国国内事物英文材料来学习,把对西方的文化学习放于稍后的位置呢?而于今,国内描写中国物事 的英文材料要么是由中文翻译而成的(多见于介绍中国文化传统的旅游、导游书),要么是由中国人写作而成的:不是英语国家说、用的英语,不是地道的英语,不 是生动的英语,不是标准的英语。在这种误导的状态下,目前的中国没有人能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中国物事(中国的标语翻译很混乱,大多都是错误的),这不能 不说是国人的悲哀。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瞧不起中国人写的英语,那就去读读中国人写出来的英语,再去读读外国人写出来的英语吧。 那又如何保证文章是描写的是中国物并且所用的英文是原滋原味呢?那我们就让外国人来写的中国物事吧! 我们读到的是中国物事,同时又是标准的英文,这对于英文初学者来说,可极大地提高其学习兴趣,因为学英语不再是西方夜谭的天书,而是切切实实与自己生活有 关的东西,从而使英语语在国内得到真正的普及。这样的学习方式完美地把中文和英文相结合起来,在加深对自己文化了解的同时又学习了地道标准的英文。这是对 中国物事的一种全新诠释,扩宽了我们的眼界;同时透过外国的角度看我们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强大自己——正所谓,知已知彼。(未来话题:翻译 中有政治)。

 

      长此以往,国人就可以真正用流利的英语表达中国之事物了。也许这项工程永远得不到实施,要想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中国物事的中国人可通过以下几个办法加以训 练,虽然由外国人描写中国物事的材料很少,但终归还是有的;去一些如外国人在中国、外国人看中国、外国人谈中国的网站、论坛看他们或因何事、何现象有感而 发所写的文章,或是针对某事某问题的简短评论,或是和他们进行交流;看参考消息上的 海外看中国(政治角度)外国人看中国(社会角度);最后采取回译法——英语(1中文英语(2)。

 

      翻译的长期存在,并且愈演愈烈,而且成为了一个学科,来源于人的惰性,尽管我本人是爱翻译的,每每在 翻译中因突然灵感而想出困扰自己已久的一个词的漂亮译法而获得的欣慰和欣喜,是旁人永远也理解不到的。翻译理论家总是呼喊:这个东西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 大,在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等之物,这个东西不可译等等一些空洞无用之语。他们却从不用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一件事物。比如,汉语中有很多文化词,吊脚 楼,竹马,这在英文中是没有的,也找不到与之对等之物。基于这样的状况,产生了两种结果,要么停止不前,说不可译,要么自认为很聪明的错译,因为所译之物 根本就不是原语中所指之物。为何不去主动地认识,而只停留在问题的争论中呢?在任何国家里,没有哪个事物的指称是凭空产生的,没有哪个事物的指称是从来就 有的,它们都凝聚着人民的智慧。椅子被发明的时候,是没有名称的,也就是一个具有供人坐的功能,并带有靠背外型的一件用具,后来,人们将其命名为椅 子。远古时代,山、水、海等这些事物就存在的,那时没有语言,而”“”“成为他们的指称也是人们将其命名结果。中国的吊脚楼,既然在英文 中不存在,也没有与之对等,为何想了解中国的外国学者,想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大师们不把它当做刚刚出现之一事物,还未被命名的事物,竭尽全力用英语的思 维,以全新的角度认识它呢?当初“bicycle”一物进入中国国内时,人们将之称之洋马马,是一种粗略的翻译(为追求文化对等的翻译),后来,人们 将之称为自行车,进口的痕迹就完全抹杀了。尽管经历了翻译过程,但最终达到了对之重命名,广为使用,并最终进入了汉语词典。通过认识——命名——广泛 采用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重新认识、重新界定外国文化的事物。这完全可以做到,而事实只能通过翻译理论家的惰性来解释。 当文化外延扩大。假设在英国、美国各地纷纷建起中国的吊脚楼,他们还会说不可译吗?这时的他们就变得有责任心起来,认识它,再将它命名。从而与中文吊脚 楼相应的对等词就产生了。每一个民族,每一种语言都有独自认识整个世界的必要。太阳德国人称之为“die Sonne”中国人称之为太阳,英美国家人称之为“the sun”。他们已认识了共有的事物或同一的事物,但还存在许多不共有且只属于某国文化当中的事物,如中国的火锅,在英国美国人眼中是什么呢?于是他们 的任务成为对新事物认识的必要,即独立认识,所以他们的关系为两圆相交,他们以各自中心从各个方面各个方向认识自身以外的世界,随着认识的加深,认识 范围的扩大,交集越来越大,当都达到认识整个宇宙,且认识的程度相似时,翻译的困惑就消失了,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原语文化中描述的事物就不复存在了。

[提高英文]在经典的英译汉中,英语是原文(地道、原滋原味),汉语是译文(翻译得地道、切贴),我们通过回译汉 语,得到另一版本英文(我们自己的翻译水平,也是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此时我们把英文原文和我们所得到的译文加以对比,对照,找出与真正原滋原味的英文 之间的差距,以此逐渐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句式可以如理处理)和写作水平(我们可以如何表达一个我们熟知的事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还能够写 出只有大师才写得出的优美英文句子。并且,这也让我们通晓对于怎样的汉语,采用怎样的英文进行翻译,增强了我们对汉翻英的敏感和准确把握,可以让我们译得 快又译得准,还译得美。

 

 

 [提高汉语]在经典的汉译英中,也可运用回译理论来提高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能力,增强汉语的组织能力。学习汉语的 浓缩就是精华,学习英语的展开描述。通过回译可以进一步了解文章,从另一个角度(英文的角度)了解文本。在传统的翻译里,以汉译英为例,我们要想提高 水平,一般所采取的步骤是:先把汉语译成英文——再把自己所译的英文和大师级人物所译的版本对照对比,找出差距,向其学习(主要是字词的丰富程度,长句的 处理,个别文化字词的特殊翻译)。其实,这样的做法固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太费时费力,且提高不大,因为大师所翻译的东西不是一个标准,你所翻译的和大 师翻译的也许都是对的。有时,你翻译完后,去看大师的译作,虽感叹译得好,但却是纯粹是欣赏而已,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想修改自己的译作,又发现大师 的译品和自己的译作相去甚远,无从下笔。在经过几番思想挣扎后,觉得自己的幸苦不能白费,于是动笔参照大师译作修改,未已,却发现自己的译作已被改得面目 全非,这哪是自己的译作!这完全是大师的译作,我们把它们原原本本大段大段地,甚至是整个文本抄写在了我们的译文之上或之下。我们并没有找到我们的不足, 我们幸苦所翻译的东西只是在测我们的水平,经过如此的修改也未能提高,长此以往,虽然翻译得多,但我们自己的水平一点也未提高。但如果我们采取回译法,把 大师所翻译的英文回译成中文,再和中文对比,这种方法让我们明白如何提炼、精炼、洗炼自己的汉语;让我们确切地明白了看似简单的一些词在文中的确切意义, 加深了我们对原文(中文)的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