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获得两届美国总统奖的中国女孩李依依

(2012-12-22 10:51:47)
标签:

杂谈

分类: 公益

http://s10/mw690/6b700bcctd16833f78e09&690
  李依依/常梦摄

 

 

                                                                        慈善家杂志记者/常梦


 

    2012年8月8日,通过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焕,我有幸结识了美籍华人中学生李依依 (Elissa Li)。第一眼见到她,我就深深陷入她灵动的眼眸中。她这次回国除了探亲,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到北京市通州区关爱中心做志愿者(义工)。来之前,她在美国网络平台上对关爱中心有过一定的了解,此次想趁机体验一下,为此,她还建立了慈善网页,她想把在中国见到的民间公益组织现状介绍给美国的中学生,以此吸引美国青少年,整个美国社会,甚至全世界都来关注慈善,关注中国公益。

 

                                               

                                          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

    李依依(Elissa Li) 于1995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美满而温馨的家庭。四岁时,她跟随妈妈去了美国。初中就读于全美明星中学——马克吐温天才学校 (Mark Twain Intermediate School for the Gifted andTalented I. S. 239)。现在就读于美国纽约排名第一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一路走来,她都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起来的。

 

                                       母亲无私的爱造就了女儿的大爱

     她美丽、阳光、富有创造力。然而更重要的是,她善良。

     或许是母亲对万物的悲悯情怀,基因在她身上的延续,依依14岁就开始接触公益慈善。13岁那年,她去离家较近的一家图书馆报名参加志愿者(义工)服务,然而工作人员坚决不让她做,理由是她太小了。这家图书馆不允许13岁以下的孩子做义工。后来她刚一满14岁,立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公益慈善的队伍里。

     去年,依依自费参加了在巴拉圭(Paraguay)做志愿者(义工)服务的工作。那里地处环山,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虽然从小娇生惯养,但她却乐在其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爱心计划,这一去就是40天。她说:“累并快乐着!”提起这些,依依满脸自豪,她笑着告诉记者:“当初妈妈试背她的行李包时,还被里面装着非常重的东西给压趴下了。可我并没有觉得怎么样!在所有去巴拉圭(Paraguay) 的志愿者(义工)当中,我是唯一的一名中国人,我的出现让许多巴拉圭(Paraguay)人知道了亚洲还有一个中国。”是妈妈不忘本的教育,让她始终谨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妈妈,是妈妈无私的爱让我懂得了付出比得到更快乐!”她说。

    “难道苦就没有给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吗?”记者追问。

    “没有啊!恰恰相反,我认为艰苦的环境不但成就了我,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着一些可开发的潜能是无限大的!只要我能够在体验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参与公益人生的一种习惯,加之不断地去努力,相信我一定会做的更好。以后我还打算再去巴拉圭(Paraguay),去一切需要我的地方。”这时,我看到她洋溢的笑,她若有所思,仿佛她的世界已经飘远,那个在心中,最美好的世界,映衬得这个小姑娘的脸,多么无暇。

 

                                      走近残障孩子,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我的独白】:

    在我四岁的时候,妈妈辞职带我去了美国,当然,妈妈的心愿就是想让我了解西方文化。妈妈无私地陪伴了我13年。现在我已经是一位17岁的大姑娘了,13年沐浴了伟大的母爱,在体会妈妈爱的同时,我学会了付出,学会了去爱别人。相信这也是妈妈言传身教的一个本意。由于学习较紧,再说暑期公益慈善计划安排的密集,所以这次是阔别了6年才完成了回国探亲计划,然而这次探亲计划又是安排满满的,不然时间不够用。
   

    2012年8月8日,我来到了北京市通州区关爱中心,知道了这是一家民办的公益机构。这里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残疾属性、有肢体障碍的孩子、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还有孤独症以及其它类别的孩子。看到他们的瞬间我就体会到了我生活有多么的幸福。起初面对严重的障碍者我不知道怎样与他们交流。是一位叫王森的智力障碍者大声地喊着美女、美女。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开始自然地与他们交流,不时地告诉他们我非常非常地爱他们。我用零用钱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他们高兴的手足舞蹈。我告诉其中的肢体障碍者赵宝平姐姐和孤儿黄雅丽妹妹,我会利用几天的时间教她们学习英语。看得出来,她们是非常珍惜我教她们学习英语的机会。这次中国公益慈善之行,走近残障孩子让我了解到了他们真正的需求。爱与被爱。无形中也有了怎样继续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关爱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想法。

 

                                   回到美国,一定会继续对接帮助方法

    假期是有限的,然而爱心却是无限的。依依马上就要回美国了。她说她非常愿意为这些残障孩子们在美国链接网络平台,帮助介绍他们。她要把这次探访的照片放上去,把平日里特殊教育老师教他们学习的图画、拼图以及手工作品放上去。帮他们宣传,让更多的美国学生知道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明白,他们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和其他(正常)孩子并没多大区别,甚至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做到更好。

    她一直在记者面前强调可持续计划。她离开中国前送给孩子们一部相机,教他们如何拍照,然后教他们如何用e-mail把拍摄的照片发给她。她想培养残障孩子的业余爱好。让她在万里之外,也可以帮助孩子们不断地成长、提高。

 

                                     获奖已成过去、未来将继续努力

    记者从李依依(Elissa Li)妈妈那里得知,小小年纪的她,已在美国拿下80多次各种各样的奖项。

    比如,曾获得两届美国布什和奥巴马的总统奖,2012哈佛大学辩论奖和演讲奖,耶鲁大学辩论奖,哥伦比亚大学辩论奖,纽约州辩论比赛奖,马克吐温写作金奖,美国国家优秀学生奖和2012美国西班牙语比赛银奖。同时还获得联合国,巴拉圭,多米尼加共和国等颁发的志愿者(义工)证书。照片为在联合国捐助贫困儿童义演时所拍。
   

    记者手记:采访完这个单纯、可爱、漂亮、睿智于一身的美籍华人中学生李依依(Elissa Li),我久久不能平静。从她身上,我看到了美国可复制的良好教育理念。据悉,在美国的家庭中大多数家长非常支持孩子们去做志愿者(义工)。学校更是鼓励学生做志愿者(义工)服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在80年代进入学校课程体系,从小学直到大学。公立高中的学生有社区服务小时的要求。许多大学有服务学习和公众参与(civic engagement)之类的中心。形式和内容有些类似于中国大学团委或学校社团管理中心。并且与大学课程体系相结合、有加学分和奖励制度。
   

    志愿者(义工)是美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各个层次脉络中。
    在采访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位中国式母亲的无私奉献,成功地投射到下一代身上;更看到了一个17岁西式女孩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取其精华,是我对依依最好的注释。这不仅是我报道她的初衷,也更加是为无论是残障孩子,正常孩子,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发掘了一条可行方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