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是前一段时间比较热播的连续剧,一开始我是比较拒绝的,
但一想到是中国第一部反映亲子关系的连续剧,还是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我看了之后,我发现《虎妈猫爸》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它反映了当下人们关心的教育问题,里面的冲突设计得也比较合理。当看到佟大为夹在赵薇与孩子奶奶之间抹稀泥的场景时,有一种相似的感同身受的体会。电影、电视剧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本身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它所呈现的多元的话题则为互动搭建了不同的桥梁。当人们直接聊教育话题时,就会显得重复、死板、无趣,而我们一起来说说电影、电视剧中的教育元素,人们就会感受到好奇、轻松、愉悦。
《虎妈猫爸》中经常会提到一些教育敏感词汇,比如“教育一致性”、“自主判断”、“自闭症”、“过度期望”、“公主病”、“重点小学”……非常欣赏赵薇,这些词汇的出现,意味着她在拍摄之前,深入研究了早期教育与亲子教育领域,并对很多社会问题做出了深入思考与艺术处理这一点确实值得钦佩。
“教育一致性”这个词在《虎妈猫爸》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而且也是第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词汇。赵薇扮演的虎妈,有的人说并不“虎”,但至少她想表达的是一类妈妈,他们对于孩子高度的负责与关注,生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尤其是得不到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必须要树立家中的“权威教育地位”。当孩子的父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姑姑有了不同的教育观点,她便感觉自己的“权威教育地位”受到了威胁,孩子便有机可乘,这就是所谓的“教育一致性”出现了问题。在第13集中,猫爸佟大为的初恋女友董洁,对“教育一致性”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那么到底是初恋女友说的对?还是老婆说的对?下一次我们来重点讲讲猫爸佟大为的错误,但这一次他听从了董洁的建议,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女儿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坚决不让吃,奶奶坚持给孩子夹肉,猫爸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并给孩子减压——孩子最终说出了自己的选择,自己想吃肉,但是不吃了,因为他怕胖……
下面,勇赫给您分析一下这里面的道道儿。“教育一致性”是没有错的,但是它只是用一个时间段,就是孩子的0-3岁。很多看过我的《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的家长都知道,我把这个阶段称为“服从期”。服从期这个词是针对于人格方面而言的,即除了必须培养的注意力、精细动作与感统训练之外,人格养成在0-3岁的主题便是“服从”。为什么服从呢?一方面儿童在出生之后,生理、心理上完全依赖大人,他需要依靠大人的呵护与帮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儿童需要经历最早期的社会化过程,她需要学会接受,学会模仿家长的言语与行为,在听从大人的口令之后掌握生活经验与规律,为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那么,服从谁呢?答案只有一个,母亲。在0-3岁,只能有一个人成为亲子生活中的权威角色,就是孩子的母亲。我看到很多家长让0-3岁的孩子自己选择与判断,这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并没有达到自我判断的阶段。母亲的权威性非但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相反会让孩子收获更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他们会因为母亲的强大而收获自信。在这个阶段,其他的家长是不能当着孩子质疑母亲的口令的,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混淆与困惑。从这个角度来说,母亲的口令要清晰、科学、合理,这也要求母亲能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于母亲的要求比较大。在经历了服从期训练之后,孩子们具备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以及基本礼仪,顺利进入人生的第二阶段。
《虎妈猫爸》中的女儿处在3-6之间,这个阶段已经不是“服从期”,而是“协商期”。这个时期是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我曾在我的书中提出了理性的态度、客观的评价、示范的行为与积极的情绪,即ROMP理论。从早期的遵从到民主意识的培养,需要家长首先转换角色意识。母亲从唯一权威人的位置下来,和孩子一起协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虎妈猫爸》中教育专家董洁的说法只是对了一半——她说,孩子天生就具备选择能力,要尊重孩子的判断。后半句是对的,但前半句是有问题,孩子的选择能力恰恰是基于母亲在0-3岁时的教化过程。生活的目的是教育,教育的方法是尊重,尊重的方式是提供选择。给孩子选择,即是培养孩子的判断力与理解力,甚至是创造力。协商不并不是放任自流,而家庭成员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家庭内部问题。我在之前的书中也提到过“家庭式圆桌会议”的方法。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小,很多事情不跟孩子说;我们又觉得孩子幼稚,应该做到我们的标准——大部分的家长不知道把孩子当作大人还是小大人来看待,其实我们只需要把孩子当一个“人”就好了。在家庭式家庭会议中,孩子与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坐在一起,既可以讨论柴米油盐的小事,也可以讨论房产置业的大事,孩子的参与与当中发言,将训练孩子的各种素质与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孩子找到了自我感与成就感。
不同年龄对应对不同的教育方法,“张冠李戴”的教育比起“无为而治”的教育更要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