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勇赫:中学生如何进行人生规划?

(2014-09-10 09:33:38)
标签:

育儿

亲子教育

人生规划

刘勇赫

心理教育

 

    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家长意识到,人生规划对于学生的学业与自身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社会转型阶段,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多元化往往导致了青年人迷茫、不知所措,极易出现不同类型与程度的越轨行为。此时针对于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既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各尽其才,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在对育英学校初中一年级与高中一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1%的学生没有人生规划,83%的学生不能够准确表述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的学者认为,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通俗的讲,人生规划就是依据自身条件设置目标,依靠自身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目标的方案与过程。人生规划的目标是个体成为社会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人生价值得到了最有效的实现。可以说人生规划将社会与个人整合在一起,凸显了人的社会性与理性。针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我采取了全面了解—目标设定—整合资源—实现方式四部规划法,以期学生可以简便易行地操作实施。

http://s11/mw690/001XY6trzy6LVvnJ51M6a&690



一、 对于自身资源的了解。

自身资源指的是需要被个体了解的个人的基本条件,如遗传、性格、能力、

社会背景等,是个人制定人生规划的基础。中学生需要全面了解自身资源,为了方便,将自身资源划分为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

 

(一)内部资源

内部资源包括生理条件、心理条件、社会适应性与受教育程度四部分内容。

1、 生理条件

生理条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硬件”。人生来都是不完美的,生理优势与生理劣势把人与人区分开来,也恰恰因为生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规划,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学生要非常清楚,人生的目标通常是与生理优势有着很深的联系。比如音乐工作者对于声音的辨识能力要求很高,不同的运动员对于身体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虽然生理条件或遗传条件不是全部决定因素,但是可以想见作为长远目标来看,你的生理条件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这里面需要考虑到有些学生拥有家族遗传疾病、生理缺陷等特殊情况,也同样要作为很重要的参考。

2、 心理条件

这里的心理条件,是特指心理学上所说个性心理特征,即气质、性格、能力。

这三方面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差异。

http://s16/mw690/001XY6trzy6LVuQpZoP6f&690

    依据希波克拉底的分法,把人划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与抑郁质。通过气质类型的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对于稳定的心理特征的了解,让学生们更好地依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是人生规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多血质的学生好奇心强、进取心强、耐心弱、防卫心弱。爱好表现、善于模仿与表达,适合从事演员、演讲家、教师等工作。粘液质的学生进取心强、耐心强、好奇心弱、防卫心弱,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目标,踏实沉稳,执行力强,适合从事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胆汁质的学生好奇心强、防卫心强、进取心弱、耐心弱,情绪波动大,善于社会交往与沟通、拥有好人缘,适合从事外交、公关或市场销售工作。抑郁质的学生防卫心强、耐心强、好奇心弱、进取心弱,思考有深度、情绪波动不大,适合从事音乐、艺术、写作等相关工作。

性格,是一个人对于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根据九重人格理论对于孩子进行相应的测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性格会随着年龄与环境发生变化,这一点值得关注。可以说,对于性格的观察,是一种纵贯式的观察,即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不同的环境对于同一项目的态度,如果这个态度表现出了恒定性,我们认为这个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条件。比如一个学生喜欢弹钢琴,他会在家中弹琴,也会在学校弹琴,如果家里面没有钢琴,他也会去弹电子琴。如果家里没有电子琴,他会想办法画出琴键练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对于弹琴有着恒定的兴趣。从某种程度讲,对于不同事物的态度恰恰是人生规划的基础。

能力,是做一件事情的心理条件与生理条件的总和,但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心理部分。能力恰恰把梦想与理想进行了划分。梦想是高于能力的期望,理想是基于能力的期望。人生规划就是理想的落实。完成目标可能需要很多种能力,但是这些能力都是基于经验而形成的,即无数次的体验、参与与反思,让一个人具备了从事某项事情的能力。一个没有接触过天文望远镜的孩子可能只是天文的爱好者,却不能将天文学家作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力的形成与学生时代甚至学前的经历有着非常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父母、教师应该为孩子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去发现孩子的优势之处。

3、 社会适应性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适应性将成为人成熟的标准,即一个人可以在不

同的环境生存与发展。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内容是人际交往能力。世界上绝大部分工作是与人打交道,并且是通过与人合作来实现集体目标。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但无论如何,人的社会适应性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擅长交往,有的学生不擅长交往,这也会影响到个人的人生规划。

4、 受教育程度。

人生规划说到底是为了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要其他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

支持。从这个角度看中学生不具备优越的社会地位,所以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持。就像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理论(SES)的观点,社会地位取决于教育、收入、职业期望三部分决定。对于学生而言,受到的教育程度是当前唯一能够把握的内容。教育包括素质教育与优势教育,两者不可偏废。素质教育包括个人的行为规范、修为、谈吐等,也包括基础知识,如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基础学科的学习。优势教育则是人生规划的重要课题,就是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兴趣成为最终的优势,这点我们会在下面的目标设定环节具体来讲。

 

(二)外部资源

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人打拼已经无法实现个人的规划或目标,甚至外部资源本身就决定着人生规划的制定。家庭的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亲戚的职业都属于外部资源,期中以亲子关系而形成的外部资源是人的核心资源。以血缘为基础的父母与孩子,很容易形成“子传父业”的情况。对于父母工作的了解、亲戚工作的了解对于人生规划的制定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当然,要将自身条件与外部资源合起来考量,不能够轻视部分内容。

 

二、人生规划目标的设定

人生规划的核心部分便是人生目标的确定。在以往的观点看来,有梦想就是

有规划。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远大的梦想,并美其名曰人生的理想。事实上,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并没有社会生活的经验,所以他们是凭借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而做出的一种感性的判断,这并不是人生规划。人生规划需要对自己进行纵贯观察与分析,是一个集合历史思考,现状和未来预测的过程。针对于此,我提出了一种叫做人生规划金子塔或潜能金子塔的模型。如下图:

 

http://s2/mw690/001XY6trzy6LVuRWNjz01&690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园教师与父母会发现孩子们有一些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在这里长辈的发现与行为强化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假设学生具备
6个兴趣,在这一层面上,6个兴趣需要进行先后排序。到了小学阶段,6个兴趣中会有4个兴趣上升为爱好程度,而其中的2个兴趣则停留在了第一层级上。到了初中阶段,4个爱好中的2个爱好会上升为特长,其余2个爱好则停留在了第二层级上。到了高中阶段,2个特长中的1个特长会上升为优势,而另一个则停留在特长层面。很显然优势项会最终转化为个人的专业,甚至顺利成为一生的事业。需要说明的是,初中之前,学生的人生规划需要父母的指导,而中学之后,更多的需要个人理性的判断,人生规划目标由此产生。

我给学生做一个比喻,如果社会是一个手表的话。我们每一个人可能充当其中不同的部件。有的人是表针,有的人是表盘,有的是机芯。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部分都需要对整体做出贡献,否则部分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不能因为表针耀眼就选择表针,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做到最好。也就是说,我们的兴趣或特长的比较,不是与别人进行比较,而是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

我又做了一个比喻,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道好菜的话。菜就是一个人的优势,而盘子就是他基本素质。而将此盘菜拿到食客的面前,需要一位服务员,这位服务员就是机会或贵人。接下来的部分就是要说明机会与贵人同样是在人生规划的范围之中。

 

三、人生规划需要整合资源

在第一部分中,学生们做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了解,但是光有了解是不

够的,我们需要在设定目标的基础上,让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达到最好的整合。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我管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生规划目标形成之后,我们需要想尽一切合法、合情、合理的方式来达成目标。将我们了解的全面内容进行排序,得出一份清单,即与目标相关程度不同的资源清单。比如一个中学生选择了做一名作家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与这个目标最为紧密的资源是自己文笔的提升、大量的阅读、丰富的经历、作家朋友的指导与建议、出版社的资源等。这里面既包括了内部资源、也包括了外部资源。

    从某种程度看,外部资源的运用比内部资源更加地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结识更多朋友。其中共同参与活动、求学与助人是结实朋友的有效手段,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可以遇到贵人,或称“机会人”,她的引导或提携在关键时刻能够改变人生规划与人生方向。

 

四、人生规划的实施方式

人生规划是一份计划书,是否能够达成却要通过个人行动一步一步来完成。

在这里我推荐给学生们一些具体的方法,方便他们可以找到信心,看到成果,当然,更加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的经验与经历,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掰蒜瓣法

将大计划分解成小的计划,直到个人可以实施。曾经有一个学生想成为演员,

我就让他将成为演员这个目标进行分解,他分成了参与一些拍摄,认识导演,学习知识。我觉得很好,对他进行了鼓励,因为这个分解是他独立完成的,表现出了他对于目标的绝对热情,接下来,我有要求他继续分解,直到每一天可以做什么。

(二)作息表

行为主义大师斯金纳是一个工作狂,直到80岁高龄的他依然采用着带有浓

厚的操作化条件反射味道的作息表,并严格完成。可以说每日的作息表是一个人最高效的工作方式,也对人生规划最为有益。

(三)询问相关成功人士

在某一领域的成功人士,一定具备了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向他们求学

实际上可以避免很多失误或重大错误。对于中学生而言,父母、父母的朋友、老师或者他们推荐的人都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的代表。

(四)注重团队合作

很显然,个人的目标的实现与他人的合作密不可分。互助的形式有助于团结,

也有助于每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合作,非常重要。

(五)阅读与反思

在实施人生规划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的方式持续充电,读相关的书籍为你

的行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让人摆脱了盲目与迷茫。

(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人生规划的内容并不是从一而终的,其中的

内容会因为实践而证明或证伪,所以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生规划对于青年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家长与教师的耐心指导,但所处的身份是规划的参议者,而不是主导者,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分水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对他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在获取成功的同时,他们也会收获到幸福,因为他的决定由他们自己提出,他们的决定源于他们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便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