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勇赫:家长应该了解的孤独症前沿理念

(2014-05-07 10:21:45)
标签:

孤独症

自闭症

早教

亲子教育

刘勇赫

育儿

 

    孤独症的发病率已经从90年代初的千分之一,发展到现在的五十分之一,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快速蔓延。很多家长对于孤独症了解甚少,这也就让一些孩子延误了最佳的诊断时机与治疗时机,所以向全民普及孤独症的尝试,提供家庭与学校的治疗方法就显得迫在眉睫。在这一方面,海淀区是超前的,海淀区的特殊教育中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次邀请Koegel夫妇来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http://s15/mw690/001XY6trzy6IGXhlunIbe&690

    非常荣幸接触,并聆听了两位孤独症儿童研究大师的讲座,他们就是PRT疗法的创始人——Koegel夫妇。先生70岁了,太太59岁了,夫妇携手从遥远的美国来到这边,将最前沿的教育与治疗方法传递给我们,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与大师面对面,就如同与壮丽的自然风光面对面,你能记录事件,却不能准确描述当时的心情。我像一个如饥似渴地学生进入大师的教育场中,但是短暂的两天时间不可能参透所有,只能把我理解的片面分享给大家。

    Koegel先生非常自豪的说,自闭症的治疗方法有上百种,而真正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只有10种左右,而PRT就是其中之一。PRT被翻译为关键反应训练,核心的观点是在与孤独症儿童进行训练与治疗时,有一些领域对于这类儿童自我发展、适应环境尤为重要,比如动机、自我发起、自我管理等,应该从这些领域着手,而不是关注于普通儿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我非常赞同,并且也有类似的研究倾向,这次大师的讲座让我产生了文化自信,也给我指明了更加精准的研究方向。下面我对这三方面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做一介绍。

   

    关于动机。Koegel先生讲到了一个例子,我们希望孩子们打开箱子,我们会采取什么办法呢?有的人会告诉孩子打开箱子,会给你奖励;有的人会说打开箱子,才是好孩子;有的人会说你不打开箱子,就是不听话,就是笨蛋……而Koegel先生则是把全世界孩子们都喜欢的mm豆放到了箱子里面。这样一来,打开箱子就有了“动力”,孤独症的儿童就会觉得打开箱子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样他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你的口令,而且丰富了行为。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也很注重动机的培养,我曾经在给教师们培训的时候,对他们说,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一方面是让孩子们感觉获得知识是快乐的过程,这样一来,当你不在现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以获得快乐的名义去寻找知识。其实这就是先生说的“动机”培养。在学校当中,曾经有一个初中的小男孩,是孤独症与智障的患者,他天生一副乐观的模样,人见人爱。他喜欢唱歌和拥抱,每次见到喜欢的老师,他都会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给你一个深情的拥抱。这个男孩见到我,总会问“刘老师,你会唱《心太软》吗?”我说会啊,就这样,我在他的面前唱了不下10遍《心太软》,我不是为了迎合他或者图省事,而是为了与他建立最重要的信任关系。10遍之后,我开始激发他的“动机”:我每次唱不同的歌,与他在同学们面前合唱,办小型的校园演唱会……这些方法让他更愿意唱歌,而且不是只唱《心太软》。最重要的是,我问他,你想不想唱的更好?他说嗯。我告诉他,唱的更好不但需要多唱,还要问问歌迷哪里唱的不好。就这样,他开始愿意和人交流唱歌这个话题,慢慢地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http://s12/mw690/001XY6trzy6IGXiPl0L2b&690

    可以想见,这个动机并不光是学习动机,而更应该是生活动机,这恰恰是孤独症的儿童最迫切需要的训练。我在给我的孤独症学生进行辅导时,便采用“多元刺激”的方法,也就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地激发生活动机,让他们感觉生活的乐趣。比如礼物法、夸张表情法、闲谈法、仪式法,这些是专门针对于儿童的,事实证明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于自我发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话题。或许我们看过《海洋天堂》的人会有印象,文章始终处于自我吸引的状态中,不会与父亲进行主动的对话,这也便是孤独症患者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也是自闭症这个翻译的由来。自我封闭,将语言与行为等一切与外界互动的通路全部关闭。Koegel先生提出应该积极引导孤独症儿童自我发起,而不是一味地“被发起”,简单说来不是你要他做什么,而是他主动要做什么。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可贵的,因为不仅在全纳教育中,即便在普通教育中,我们的很多学科老师也未必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家习惯了制定课堂常规,遵循教案思路,控制课堂节奏,然而忽视个体需要,久而久之,普通的孩子也变得缺乏探索动机,因为他们习惯了按照老师思路去学习,他们把顺从教师意愿当作了学习任务的全部,非常的可悲。

    Koegel先生给我们放了一段视频,里面是治疗师与孤独症少年的对话,很显然治疗师在寻找孤独症少年的兴趣点,并且积极暗示他,让他去提问。少年要搬家,治疗师给他提了很多的建议,并表示如果有需要她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少年最后问了一句“你家有两个微波炉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个,可以给我一个。这让治疗师感觉非常欣慰。是的,“提问”在普通人眼中是简单的事情,但是,它恰恰是自我发起的一个重要信号,这也给普通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大的启发。

    http://s2/mw690/001XY6trzy6IGXkkW5P11&690

    关于自我管理。Koegel先生表示自我管理,是从成年人的自我管理理论中找到的经验与灵感。自我管理的范畴非常广,但是管理自我却是其核心内容。一个孤独症的儿童可以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吗?这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重点。从某种角度上看,自我管理是一个人产生成就感最直接的方式,很多自我管理强的人也因此获得了比其他的人更多的收获。会管理自我的人,为自己设计目标、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自我约束、能协调关系、可以进行自我决策,具备这样的能力,自然也就适应了社会环境。孤独症儿童的自我管理实在动机培养与自我发起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要操之过急,而要耐心地与孩子们一起改变。Koegel女士在参加美国《超级保姆》节目当中,给孤独症的小主人设计了满满一大张日常计划表,里面包括具体而多样的亲子互动活动,这让小主人的父母都感到非常吃惊,但是真正做下来才发现,这个“量”其实便是“治疗”,也是在训练自我管理。

    最后想分享的是,Koegel老师提倡的同辈群体之间的帮助。他把方法教给了研究生,研究生把方法教给了一位母亲,而一位母亲又把方法教给了孤独症孩子的亲姐姐。于是你在镜头中看到的一幕便是,两个姐妹在非常有秩序而有兴趣地玩着钓鱼的游戏。这是爱的传递,而且是专业的爱的传递。

    感谢Koegel夫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