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勇赫:谈谈隔代教育

(2012-04-08 09:43:55)
标签:

千慧

勇赫

育儿

孩子独立靠父母

独立教育

隔代教育

    前段时间接受了《时尚育儿》的专访,我和编辑Ricky谈了谈关于隔代教育的话题,希望能给朋友们一些启发。隔代教育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情况,我们无法回避它的优势与不足,只能直面并且去完善它。

    随着“6+1”的教育模式渐渐进入很多家庭,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并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家长们的关注。其实,如果说隔代教育是目前国内家庭教育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何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就是说换一种思考维度,考虑发挥祖辈的优势,使祖辈在走出误区、与时俱进的同时,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育好孙辈。

  隔代教育4个误区

  祖辈多是“感性爱”,很少有老人会去花时间研究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从科学角度给予适当的教育方式。这与祖辈所处的时代有关,因为他们所处时代的知识传播角度、所受教育以及收到的信息和年轻父母不一样,因此比较容易陷入隔代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 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要什么给什么;

  误区二、 过分溺爱或严厉——传统的管教方法;

  误区三、 孩子缺乏归属感——过早离开父母,容易使孩子与父母产生隔阂;

  误区四、 剥夺孩子的独立性——舍不得让孩子“亲力亲为”。

  70% 在北京,目前,多达70%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

  60% 家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上幼儿园前主要由祖辈照看的占60%幼儿园放学后主要由祖辈照看的占50%。

  95%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有95%以上的老人没有学习过教育孙辈的知识。

  6 在隔代教育中有6个典型的过分溺爱习惯,即过分关注、过分保护、过分袒护、哭就满足、干当“保姆”、软话央求。

  30% 由祖辈教育的孩子中,30%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而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是引起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80% 绝大多数年轻的父母与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矛盾。当和老人意见出现分歧和冲突时,80%的年轻父母想极力说服老人,孩子却表示不知道该听谁的。

  

             http://s12/middle/6b6c52e9gbd2110bc84ab&690



    5大方式造就孩子未来

  做“桥梁”,建立好亲子关系

  孩子在3岁前是建立母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孩子在心理上仍然没有“断奶”,仍依赖爸爸妈妈的关爱。特别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祖辈帮忙照看孩子时可以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帮助协调好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与孩子父母的教育观保持一致。

  丰富孩子的传统文化

  老人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一点是许多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年轻父母所不具备的。因此,老人照看孙辈的时候常常会讲一些中国传统的民俗故事、戏曲故事,这样既拓展了孩子的视野,又丰富了孩子的阅历;有特殊“手艺”的老人还可以教孩子做做手工,比如剪纸、布艺或者风筝等,让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

  “明事理,晓大义”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但真正要让孩子做到这一点,不花费点时间和精力恐怕难以达到,而时间宽裕的老人恰好可以帮助父母实现。老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不会以说教方式来教育孙辈,代之的是以婉转生动的形式来告诉他们何为是非对错。

  正确使用偏方,尊重父母的科学方法

  在祖辈所处的年代,医疗卫生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他们小的时候生病,常见的方式是用民间偏方加以调理,因此其间也会经常发生滥用偏方的事情。因此,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老人看到孩子生病,会建议使用过去流传下来的偏方调治。对此,老人可与年轻的父母商量,避免错用,因为年轻的父母在接受新的信息时会做出理性、科学的判断。

  “感统”训练,与时俱进

  不少年轻父母在让老人帮助带孩子时,最担心的就是老人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不能以先进的育儿理念教育孩子,这就需要老人首先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宽容的心态接受科学和民主的育儿方式。比如,0~3岁的孩子因感觉和知觉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老人可以通过“感统训练法”,即通过游戏、运动与奖励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在看似玩的过程中养成积极、独立与自信的性格。

  祖孙亲情永远是人类最亲、最纯的一种情感关系,尽管隔代教育中不乏传统误区,但只要老人们避免过度宠爱或严厉的方式,代之以积极的心态吸取新的信息和科学知识,加强与年轻家长的交流与互动,发挥老人的智慧和优势,隔代教育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http://s8/middle/6b6c52e9gbd21142339e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