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注重以德治国,这是两千多前就开始注重的事情。这两千年来,有的以礼为德,有的以退为德,有的以爱为德,有的以法为德,有的以孝为德,有的以舍己为德,有的以爱国为德……德成为了中国人生存和行为方式的准则,填充了各个领域行为规范的空白。德让我们知道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却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向往着大同的世界,却不是所有人都为大同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原因。我们只知道什么是好的,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更好。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把德作为稳定政权的法宝,并不在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鲁迅先生所谓的“坐稳了奴隶”和“准备去做奴隶”两种状态充分表现了中国人苟同求安的思想,用句简单明了的话就是,中国人不知道为何而生,不知道如何去活。前者是说中国人缺乏信仰,后者是说中国人缺乏生存的方向与方法。信仰的话题我不敢去讲,至于生存的方向与方法我也只能谈谈自己的浅显的看法,希望能给孩子的家长,和家长的孩子一些启发。
送礼也送理理礼也送,求德不求得得德不求。这是我在高中时候写的一副对联,恩师见了大加夸赞,说我“以礼用德”。现在想来,恩师不愧是大师,原来她所说的“以礼用德”不是在夸赞我个人的魅力,而是告诉我将来求存图进的方法。恩师的潜台词其实是“以礼用德而大成”。正如一位名人说言,“小富靠勤,大富靠德”,真理也。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我们单纯去讲奉献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我们的讲解是在昧良心,哄骗孩子。更多时候,我们的做法和我们说法也不一致,让孩子不再相信我们,和我们的社会。正如道家所说,人不为物所役,道德也是物,我们不能让任何外物牵着鼻子走,而是将外物所用,体现更多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时代,人的价值和发展被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人类社会的竞争也异常的残酷。懂得生存之法的人不会被时代淘汰,而缺少生活经验的人很快就沦为了社会底层。正如我们曾一度顶礼膜拜的大学生们,由于没有社会经验,又缺乏社会贡献,只能拿到让自己瞠目结舌的工资。
德与得同音,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有人不追求德,但没有人不追求得。二者先行后续的关系成为了如今社会的一对逻辑笑话。有人说有钱之后我也行善,有人说我要是富翁我也裸捐……先有什么,后有什么?我们如果放在整个社会层面进行对比,或者简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对比,一定争论的喋喋而无止。所以我必须阐明我的观点。其一,德与得一样,是个人的事情,不要也不能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其二,德是得的前提,因为得是目的,而德是方法。
http://s9/middle/6b6c52e9g921220fa02e8&690
基于这两条,我才敢亮出我的主论点——责任产生权力。责任就是德的核心,权力就是得的核心。之前,我们一直去要求有权力的人去尽责任,这是一种依赖态度。我们不能要求任何遵从你的个人意愿,这就好比让社会去适应你一样。领导、上司、师长、父母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权力,这让你心里感到忿忿,觉得他们应该人在其位,谋好其政,多为我们做点什么!其实,他们做与不做,已经不是你说了算,不做顶多落个“不作为”,但他们的权力决定了他们的位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因为他们的位置可以享受更多福利与优待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做到的,而且是之前做到的。付出多少责任,就有机会享受多少权力。
我觉得可以将这种“权商”思想渗透给我们的孩子,他和智商、情商、财商同等的重要。我们在家里不霸权,但同样也行使着比孩子更多的权力,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权力来自于我们的责任与贡献。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去参与家里的讨论与活动,尽到他们的“责任”。不是因为要求他们,也不是因为请他们吃麦当劳,所以才会去做家务,而是因为家务体现了家庭成员的责任。告诉他们,当你们的责任大于家长的责任时,你的权力也就大于了家长的权力。我们多希望孩子能快快长大,那么,就让他们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家庭需要他的这份力量。当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让他策划一场家庭聚会,作为总策划的他负担着全场采购、人员分配、活动设计、场景布置、节目主持、废品清理等各个环节,作为总策划一切由他安排,我们作为助手,进行幕后协同。在一次次的家庭活动中,他的责任感转化成了贡献,进而提升了成就感与自信心。
http://s12/middle/6b6c52e9g921223f4130b&690
有权商的孩子会比别的孩子更早的接触社会,并在学校生活中处于领导的位置,享受更多的锻炼机会。在芳草地教书的时候,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叫“小太阳一二三行动”。要求全校学生每天做一件家务,捡两件垃圾,抄三条国家大事。家务体现了对于家庭的责任,捡垃圾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抄写新闻体现了对国家的责任。半年过去了,我在给全体干部开会的时候,突袭地问问这些学生干部。结果,只有大队长李秋婷一个人坚持地做到了。这个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让我一生难忘。她的责任心超越了其他的孩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从其他的孩子当中脱颖而出。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给众弟子留了一个看似荒谬的作业,每天甩胳膊两三次。一年之后,只有一个人还傻傻的坚持着,他叫柏拉图。
无论是智商、情商、财商,还是权商,培养孩子靠的都是两个字——用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