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勇赫:孩子独立很简单

(2010-08-25 11:53:45)
标签:

育儿

教育

独立性

心理依赖

依赖性

丰满

 

    从孩子脱离母体的瞬间,他就开始了独立生存;从一个温暖舒适的地方,被迫来到一个光线刺眼、温度无常的世界里。他们的第一声啼哭就证明他们并不喜欢出生——在父母一次次地抚慰后,他开始渐渐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开始喜欢被大人们亲吻、拥抱,心灵上得到了一丝安慰。不一会儿,小家伙产生了强烈的饥饿感,他嚎叫起来,感到了一丝恐惧,这时,母亲丰满的乳头轻轻地放在了他的嘴边,小家伙轻轻一咬,世界上最完美的饮料就吸入了口中,他一口气喝了个“水饱”。从那一刻起,他忘记了出生时的痛苦,却发现了一个容易的生存密码。当他嚎叫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人用温暖的胸膛拥抱他,当他持续嚎叫的时候,一对丰满的乳房便会紧贴他柔嫩的脸蛋上。这便是人出生后第一次获得的自信,而且来得十分的容易。很快的,他学会了翻滚,爬行与走路,在他直起身子的瞬间,他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小家伙非常满意,因为从身体的角度来说,他“独立”了!他开始东张张,西望望,举得自己可以行走于江湖,而事实上所谓的“江湖”不过是父母的那张双人床!当他刚要摔倒,两双巨大的手臂便快速扶稳了他,这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安全感,甚至让他认为生存如此之简单!可以说,孩子从出生后的恐惧到适应环境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因为这一切都是父母伟大的奉献与支持。

    然而,“好”景不长,小家伙发现拥抱他的人经常在轮换,且拥抱的时间越来越短暂;母亲甘甜的乳汁在渐渐的干涸,替代物的口感又是那么奇怪;走路的时候居然出现了摔倒的状况,从未感受到的疼痛一时涌上心头。最最难以忍受的是,他的嚎哭法宝竟然失灵,没有拥抱、没有乳汁,有的时候还会被人责骂。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完全打破了小家伙的心理平衡,他开始不自信,他开始恐惧,开始怀疑这个世界……

故事写到这儿,我们稍作休息,来看一个案例。一个母亲跟我讲了她育儿的“遭遇”:小孩儿今年5岁,做事情总是磨蹭,天天如此,上课的时候,容易走神,感觉她心理年龄小。和他爸爸一样,家里什么活也不干,我让他收拾东西他也能干,就是不自觉。

    在我听完这段话后,第一感觉便是孩子缺乏独立性,这已经成为万千母亲头疼的问题。我们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相对——独立性强,说明依赖性弱;而独立性差,则说明依赖性强。儿童的依赖性分为生理、社会与心理三个部分。生理依赖从生命出现到断乳期结束;社会依赖(即物质依赖)从出生到自己挣钱可以养活自己结束。生理依赖与社会依赖可以说是所有家庭亲子供养的共性,而在处理心理依赖上,家长的作法却大相径庭,这也正是导致日后孩子性格迥异的原因。

    我始终承认亲子关系是性格形成的原因,而性格又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所以我想我们有必要回到开篇的那个故事里。

    在小家伙开始不自信,开始恐惧,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时,由于逻辑思维尚未形成,他并没有自己生存的思考。他需要观察、模仿,重新适应这个世界,从这一刻起,人与人之间开始产生巨大的区别。

当孩子遇到一个事件时,我们采取的态度与行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判断,并可能成为他将来做事的一贯思路。举例来说,一个孩子被桌腿绊倒了,我们家长会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呢?

 

A(事件) +  B(家长观念) = C(行动及结果) → B’(儿童观念)

孩子被桌腿绊倒

B1: 心疼

C1:抚摸孩子,拍打桌子

B’1:矫情、依赖

B2: 生气

C2:责骂孩子

B’2:胆怯、隐瞒

B3: 冷静

C3:问孩子原因,给出建议

B’3:理性、独立

B4: 

C4: …

B’4

 

不难看出,父母见的观念或态度不仅会决定他处理一件事情的行为及结果,甚至影响到儿童观念甚至性格的形成。

    当孩子失去怀抱,远离乳汁的时候,虽然缺少生存的方法,却有着求生的本能。这种本能在鼓励他实现心理上的独立,即靠自己的方式生存下来(包括挨饿)。我们的父母害怕孩子吃不好,睡不暖,处处为他们着想,提供五星级服务——这种溺爱使孩子再一次恢复了心理平衡。而这次平衡不同于上次,因为他有了思维,开始存储这种生存方式,这便是心理依赖的产生。

    我们要保护孩子的求生欲望,而不是用溺爱的方式处理孩子的一切需要。溺爱包括过度呵护,也包括为孩子做好一切安排,我把它们称为“心疼病”与“指挥病”。案例中的母亲还跟我说,“我没有溺爱孩子,我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其实这个“让”不过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型式,它掩藏的深,危害也更大。

减少物质的奖励,减少“指挥病”,让孩子多一些自己的思考,自然就可以独立起来。后来,我给那位家长提了一些方法;我相信只要孩子能听懂,多小的孩子都适合。我要家长认真询问孩子两个问题。其一,将来想做什么。其二、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需要多少时间?这是在做独立思维训练,孩子答非所问也没有关系。

另外,我要求我的学生制定“生活作息表”,从周一到周末(周末可灵活)细化到小时,孩子在这项独立性训练过程中,意识到很多事情是自己该做的,也无形中培养了责任感。

    如果孩子太小,就可以指挥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家务是家庭成员的义务,无论大小都是必需要做的。切忌把家务当惩罚,或者将家务作为奖励的条件,这样对孩子认识家庭不利。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家务活动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有意思的事,很多成人被指认缺乏责任感,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不是他的态度问题,而是儿童时期独立性没有养成的原故。反过来说,孩子的独立性是多么的重要啊!

我们将心理上开始独立的那一刻称为心理断乳,我们很多大人还没有“断乳”哩!根据典范教育理论,儿童会始终模仿我们的行为而获得心理成长。所以我们要求孩子独立之前,也要首先培养独立的性格。多说一句,独立与合作并不冲突,独立的人最懂得合作,他们只是知道什么才是自己要的生活。

    还记得小乌鸦喝水的故事么?在没有父母帮助的前提下,小乌鸦在一次次放石子的过程中,领悟到了父母为何那么早就把它赶出鸟巢——因为将来遇到的很多困惑,父母可能也未曾了解,想要展翅飞翔,首先就得学会独立生存!而不独立,就不可能生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