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赏析
标签:
影评感想龅牙兔情商教育课程上课 |
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赏析
http://s5/middle/6b6a9352gb80981aba014&690Poets
这个周趁休息的时候又看了一遍《死亡诗社》,再看一遍的时候愈发的爱不释手。
这部电影的主旨,部分的细节,让我极为喜爱。
一、 Carpe diem.Seize the day.
这是电影的第一个主旨。不过呢,电影中的“Carpe diem.Seize the day.”被翻译成“及时行乐”我强烈的不认同。因为这句话接下来的一句对白是“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让你的人生变得精彩不凡。并且,在这部电影里面,以惠特曼、梭罗的思想作为电影的灵魂,尤其是在诗社聚会是所用的诗集首页上斐然写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的著名词句和整本书的精神要义: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以及梭罗的另一句著名的话 :"sucking the marrow out of life" 一直贯穿电影的始终,再加上这部电影中的其他主旨,所以Carpe diem不是及时行乐的意思,而是让一个人抓住时间,深刻的生活,做生命中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梭罗说的: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顺便说一下梭罗,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在他的朋友的土地上,自己一个人动手搭建了一座小房子,这座小房子位于瓦尔登湖旁,保留至今,成为一个不那么著名的旅游景点。他自己一个人在这座小木屋中住了两年零两个月,然后成为了人生中的一个sojourner,在这两年零两个月中,他坚持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直面生命的本质,思考什么对与一个人来说是necessary的,什么是徒增的烦恼,让我们迷失方向的,他与自然对话,与人性对话,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人类社会,是一个难得的清醒着,难得的思考者,难得的行动者。他的《瓦尔登湖》,至今成为了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少数人极为喜爱的书籍之一,我想这本书大概永远不会成为流行本,广受喜爱。他的《瓦尔登湖》以及他的思想,经常体现在电影中,在西方可谓是影响极大,另一部以他的思想为灵魂的电影是《Into The Wild》(荒野生存),只是结局仍旧不太好,主角也死掉了。这大概说出了梭罗思想的局限性,不被主流社会和主流意见所包容,他批判了从古至今所生活的绝大多数人,认为“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静静的绝望中),主张抛弃生活中的许多物质享受,而去追寻生命的本质,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清心寡欲的,而宁愿被物质所蒙蔽眼睛。(不过,佛教大师说过,物质只不过是手段,即使身家百万,仍然可以有高贵的灵魂。)
这是题外话。
在这部电影里,seize the day 是最亮眼的一句话,可是在一个讲究传统讲究纪律的贵族学校,学生是怎么实践的呢?这就是下面电影中所必定要传递的精神。
二、sucking the marrow
out of life
一是Keating老师的口中,在孩子们问他什么是死亡诗社的时候,keating老师认真的作了解释,所以其中一个孩子问:“你们只是聚在一起读读诗?”keating说:“ We weren't a Greek organization. We were Romantics. We didn't just read poetry, we let it drip from our tongues like honey. Spirits soared, women swooned and gods were created. “(我们不是循规蹈矩,我们是一群浪漫主义者。我们不仅仅是念诗,诗从我们舌间滑落,就像蜜糖。情绪高涨,女人亢奋,灵魂驰骋。)在电影中keating还有其他的解释。
另一方面是通过孩子们的行动,一个孩子勇敢地追求心仪的女孩,一个孩子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表演,一个孩子勇敢地在校刊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古板的男校接受女学生(虽然他的想法和做法值得商榷),学生们的另一个表现是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这个理解表现在他们死亡诗社的聚会时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朗诵自己的新作,他们在课堂上对于English这堂课的不同的理解和他们在keating老师的带领下所进行的创作。很遗憾的是,这部电影里面这部分的内容不够丰满——个人观点。
三、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keating老师很让人印象深刻的用了新奇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敢于去想,敢于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敢于打破自己的固有的思维,用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世界。
其一,他让孩子们把拙劣的书籍上的观点撕掉,“come on,rip it”,keating的命令似乎犹响在耳边,在传统的、笃信教科书的教室里,这样的命令让孩子们目瞪口呆,也给了他们打破束缚,敢于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诗歌,也就是体验生命的机会,诗歌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不是用方程式去解艺术,艺术是什么呢?有人说,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伟大的艺术,不也就是伟大的艺术家的伟大的自我表达么?为什么是伟大的呢?还不就是因为它们对于生命有所感悟,对于心灵有所启发吗?生命,心灵,没有标准答案的,是吧,每个人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美丽心灵》里面的一句对话,数学家对他的浪荡室友:我应该娶她吗?我怎么能够know it for sure?浪荡室友说了一句经典的对白:人生中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这是我唯一确定的事情。美丽心灵中两个人聊的是生命中最伟大最恒久的话题——爱,既然爱都能确定,还有什么能够确定的?唯有每个人自己用心的去体会,live deep,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其二,他让孩子们站在教室的讲台上,用不一样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不是匆匆忙忙像过街老鼠,而是真正睁开眼睛去感悟。这个桥段也感人至深的体现在了最后一个镜头,让人深刻的感受到keating老师带给孩子们的不一样的观点对孩子们的影响至深以及孩子们对keating老师的喜爱。
其三,keating老师在庭院中让孩子们走出自己的步伐,用我们的专业术语,这就叫EING,体验式教学,孩子们深刻的感受到在群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是一件多么难得事情,keating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走一走,我想孩子们也是第一次那么认真的感受什么是走路,自己是如何走路的,这也很符合埃克哈特所讲的活在当下,我们用心去感受当下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
其四,keating老师在课堂上点评一个同学的诗的时候告诉他“Sometimes the most beautiful poetry can be about simple things.Just don't let your poems be ordinary.”这也是这部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另外一句话,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生命何其短暂,如何确定我们的目标将决定我们如何行动。如果我们奔着extraordinary的目标奋进,我们才知道如何做到四大校训中的最后一条,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条Excellence。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认真的思考关于“深刻”“精华”“本质”,这些重要的又很让人迷糊的话题。
我想,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这种逻辑衔接,这些主旨,这些重要的要素,它一条都没有落下,每一点都通过一个轻松愉快并且有与众不同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展现出来,Keating老师的口哨,撕书,庭院闲步,勇敢地站上讲台,这些情节如此的轻松愉快,以致会让人在轻松搞笑之余来不及细细品味话里更深层次的话音,也就是因为如此,在结局时面对着neil的沉重的死我们像电影中的人物一样无法接受。回头细细品味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发现,keating的轻松愉快的教育中,传递出来的正是对循规蹈矩的严肃的传统的挑战,传统何其威严,那里容得下挑战,在与传统的挑战中,有的必定是流血,还有,牺牲。
不过,neil perry的死也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唱个老本行——他不够情商。他活的表里不一,用弗洛伊的的理论分析,他的本我自我超我严重分裂,用阿玛斯的话讲,他将自己社会化的人格当成自己的本体,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分裂,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他希望做一个孝顺儿子,他同时又希望遵从自己的内心意愿,过自己想要的人生,本我要他表演,要他遵从自己的内心,自我被父亲约束,想要表现良好,而超我又要求他不忤逆父亲,做一个孝顺儿子,他无法平衡这三者的分裂。如果他能够直面自己的问题,能够统和这三者,分清楚他到底是要孝顺,服从,按照父亲的意愿成为医生,还是自主,独立,按照自己的喜好成为演员,那他无论如何选择都将成为不错的人,当然,选择后者是我们更希望见到的。
我们在课堂上,在学习情绪管理的课程的时候,鼓励孩子们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因为如果不说出来的话,别人是无法知道的,我们很明显的在电影中感觉到,neil一直是沉默的,一直拒绝与父亲沟通他自己真是的意愿,这种拒绝沟通无论是出现在什么关系中,夫妻中,父母和子女中,老板和下属中,都不是一个好兆头,最终导致的,都是两败俱伤式的破坏。
我们不仅鼓励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更希望他们活的表里如一,只是这一点在课程中很难传递和体现。假设一个人表面迫于压力、害羞或者自己的行为习惯等等因素,表现出来的和自己真实的样子不一样的话,我想没有那个人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会觉得平静、祥和、喜悦,neil的表里也是极为不一,他表面上对父亲顺从,实际上是一个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的,并且又十分勇敢敢于尝试的人,死亡诗社不也是他大力号召才成立的嘛。在这部电影中,不是他一个人表里不一,还有他的室友Todd,Todd表面上是一个不敢于表现自己的人,他参加了诗社可是不敢当面朗读,他觉得自己讲的话没有人会听,他对Neil大喊说你不要管我,我不用你帮忙,我自己这样子就很好了。其实他不是,他很羡慕Neil说的话受人重视,就像Keating说的,他认为自己的内在既单调又无聊,但其实他不是,他期望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期望自己说的话被人重视,期望自己能够像自己的优秀的哥哥一样的优秀,讽刺的是,neil没有治愈自己的问题,却成功的帮助了Todd拜托了他以往的人生模式,不得不说,当neil在Todd的文具组合盒上闻到了空气动力学的味道并跟Todd一起扔掉了这套文具组合的桥段的确设计的不凡(也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才获得了最佳剧本奖吧),在这样的时候我多么希望neil自己也能够如此洒脱如此想的通。在电影的最后,Todd是所有男孩中最坚持最勇敢的孩子——虽然他也不得不在纸上签了自己的名字——正是他,第一个勇敢地站到了桌子上,第一个勇敢地喊出了:“o captain,my captain”。多么触动人心的情节!
题外,据梁文道说,电影中的keating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是有一个原型的,这个原型老师在教书中以独特的方法闻名全国,我没有查到这个老师是谁,有何独特的方法,我倒是真的真的很想向他学习。
四和五无关乎主旨,只是电影中的另外一些我很想提及的亮点。
四、电影中的出彩的诗歌、文学等思想结晶
这部电影注定是一部不低俗的电影。
无论是惠特曼和拜伦的诗歌,还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是梭罗的文章,都是人类社会思想中耀眼的结晶,当这些我们平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生动的穿插进电影中,和每个具体事件每个具体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的,就是丰富,还有美。尤其是当这些生动的文字优美的旋律是从一个睿智的老师嘴里讲出来的时候,从一群活力的男孩们嘴里唱出来演出来的时候,让人感觉到的就是衔接的恰到好处,就如舌尖滴蜜,回味甘甜如怡。当男孩对着女伴说出拜伦的诗——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的时候,感觉到的不是轻佻,而是诗歌恰当的照进了现实。当男孩对着自己心仪的女孩勇敢地念出:I see a sweetness in her smile. Blight light shines from her eyes.But life is complete; contentment is mine, Just knowing that... jus tknowing that she's alive. 我想他一定有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而卧看到了他的勇气和对女孩的爱慕借助这首美丽的诗抒发出来的时候,心中有了满满的感动。
五、年轻的旋律,生命的活力
这部电影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男孩身上的故事,男孩是最有生命力的代表,在这部电影中他们表现的非常到位,年轻,敢闯,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世界仿佛就在他们的脚下,不可一世,未来世界的征服者,(neil在称呼他的朋友的时候,不也是说Mr
.future lawyer和Mr .future
banker么),他们不是一群光说不干的言语派,他们努力,他们上进,他们认真的对待学业,对待自己的人生,在keating的感召之下,他们也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灵魂,对待生命,这些男孩勇敢地去尝试,去追寻让灵魂升华的途径,于是他们恢复成立了死亡诗社,他们生命中年轻的旋律就这样与诗歌的旋律融为了一体,
这样一群孩子,被智慧的光芒点亮了双眼,被诗歌熏陶过,被思想感染过,我想他们注定会比那些只会学习别人观点,只能够埋头努力的人,生活的更加深刻,就像美丽心灵里的男主角一样,会找到自己的original view,独创的,原始的,而不是一味的重复他人。我记得《超越死亡》的作者肯.威尔伯在书中有这样的观点,说他的朋友希望他搬到哈佛附近,说想肯这样的人物,必定会喜欢哈佛。但是肯搬去了哈佛稍作了解之后,断定他不会喜欢哈佛,因为在哈佛,人们拿着用功当思考,每个人都埋头苦干的努力学习,用功读书,只不过读得都是别人的观点,这些学生不断地将别人的见解当做知识点复制进自己的脑袋中,生怕别人说什么自己不知道,生怕被人耻笑为孤陋寡闻,他们可能很少停下来想一想所学的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Tal在《幸福课》中说到“Time-in”的重要性,他虽然没有往这个意义上讲,但是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所谓的“Time-in”,不也是指保留一点时间内省,自我思考和分析嘛。
独立性,自主,敢于去想,有自己的观点,其实就是这么重要,对每一个人来说,独立应该是他人之为人最重要的立足点。
http://s5/middle/6b6a9352gb8098191c324&690Poets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