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头诗的几点体会        (转载)

(2011-01-17 12:53:26)
标签:

杜正香

武平县

藏头诗

宋体

顺口溜

    近年来,有一种通俗诗在民间发展的十分活跃,不仅许多诗的爱好

者和诗友们喜欢玩玩它,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也喜欢以此开开诗趣,不管会与不会写上几句凑凑热闹,于是年节和聚会时倒也确实能增添一番气氛和乐趣;有意思的是现在商家也开始在上面动脑筋了,什么婚宴礼赠、祝福拜寿、生日庆典、企业挂牌等都纳入了此诗的盈利范畴,一律明码标价拍卖;不过这倒也迎合了许多人的附雅心理,愿意掏这份钱买。这样一来,也就产生了号称当代“摆摊卖诗第一人”的余乐平,人家靠智力劳动,旅游旺季月收入居然可以达到近万元呢。由此足以见得此种诗的魅力!目前也有一些人开始效仿他,这条卖诗道路好不好走咱们在这里姑且不去讨论它。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谈谈我对这种通俗诗——藏头诗的认识以及自己写藏头诗的一点心得体会吧,供对此类诗感兴趣的朋友做个参考吧。

关于藏头诗的产生与定义,网上有诸多的介绍,我在这里就不必重复了。但我首先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喜欢诗的人来说,无论他是爱好读诗,还是欣与动笔,首先,他应该做到懂诗;最起码的他应该知道他所喜好的诗是哪一种诗,其特点是什么。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那就算不上诗的爱好者,更不谈去写诗了。在这里可以说,认识和了解你所喜欢的诗,只是你走近诗坛的第一步。而只有你熟悉它了,和它成了朋友,你才算是进入它了。面对藏头诗,我们就应该抱着这种态度去接近它,进入它,和它建立感情,才能真正地把握住它,直至写出它。

我从读中学时起开始接触藏头诗,由陌生到熟悉。初时只是觉得这种诗好玩,半躲半露的,又象猜谜,又象搞文字捉迷藏,玩到一定程度时妙趣横生,很有吸引力,曾一度痴迷于它。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年纪尚少,并不真正懂诗,又何尝识得藏头诗的奥妙;如今,岁月的风雨不仅洗刷了我诸多的生活经历,也不断地在刷新我对藏头诗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的提高已不仅仅是在其写作技巧上,而是更进一步地升华到对这种诗的社会意义上的认识。藏头诗的社会能量之大在本文开头已列举了其影响社会的几种现象,窥一斑可见全豹。不过,如果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着眼点还是放在其构思和写法上最为得当。故此,我在本文中就只着重谈我在学习写这种诗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了。

归纳起来,写藏头诗无外乎有如下几个特点,只要能把握住,应该说是可以写出比较不错的藏头诗的:

特点一、把握其“顺口溜”的个性。顺口溜是什么?就是读起来易上口,说白了就是押韵。对于这一点,我想就是没写过诗的人也能明白什么叫做押韵的。我这里要解释的是,为什么我要把藏头诗和顺口溜联系到一起?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任何诗的起源都离不开俗文化。由通俗到高雅,不过是一种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受所经历的历史环境影响驱使。因此,从诗的角度来说,“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在它们的诞生和刚起步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即使到了“阳春白雪”那一步,也不可能完全摈弃俗文化的本质性的东西,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是诗,这个最本质性的东西就是诗的韵律。就是说,任何一首诗,不管它的格式和节拍如何都离不开韵律。

那么韵律又是什么?简洁地说,就是诗韵的一种规律。它的具体表现是靠其组成的字的声调来展示一种特定的规律;就象唱歌一样,一首歌的曲谱是由其音调决定的,而这音调的使用是根据需要来选用的,但是这种选用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循音乐中音调使用的规律。写诗也是这个道理。

韵律在诗中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押韵。谈到押韵就可以把藏头诗与顺口溜联系起来了:我在这里简单地打个比方,你不会没唱(念或读)过儿歌吧,儿歌要是不顺口你能读得下去吗?儿歌的最大特点就是顺口溜,顺口了就易读,易读了就好记;好记了就容易流传,这就是通俗文化最基本的特征。顺口的关键之处在于押韵,儿歌正好具备了这一点。藏头诗呢?藏头诗是典型的俗文化性质类诗,做不到顺口溜般的押韵,从何去谈其通俗性!你要想创作藏头诗,我认为这是你要动的第一步脑筋,也是你写诗的第一个锻炼(此处就初学者而言)。当然,无论你的作诗水平如何,如果离开了藏头诗的这种“顺口溜的”个性,我想,即使你其它方面所做都符合藏头诗的规范要求,你也很难将其归属于藏头诗,因为,不顺口就难以流传;不能流传就不可以归类于通俗,不通俗的诗能叫做藏头诗吗?

特点二、头、身内容要统一、环扣。头,当然是指藏头诗的诗头——即每句诗开头的第一个字;同时也指全诗所有句子开头的所有第一个字。我们知道,藏头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全诗所有句子的第一个字互连来组成一个词或一句话,用以来表达该诗的中心内容,也就是主题。这是藏头诗的独特之点,也是它的趣味儿之所在。但是,如果你做这种诗只注意“头”而不注重“身子”——“头”后面组成句子的其它字及其内容;或者敷衍凑合“身子”,到头来你所做的藏头诗就会给人身首不合两相异,虽在一处不为诗的感觉。肯定是败作了。因此,一些藏头诗往往是“头”好办,“身子”不好办(事实上,求诗者往往已经把“诗头”给你准备好了,要的就是你作的“诗身”)。解决的办法就是重点在“身子”的字句组成上要下大功夫。藏头诗作的成败应该说往往也就在其“身子”上。

写作藏头诗的“身子”就我的经验而谈特别要下功夫的地方是:1、要占据创作资料。对你诗中要表达的对象,尽量收集对方的有关资料,掌握的越多越具体越好,你的创作才能由被动变主动,不成空句——也就是没内容的虚句子。说穿了,也就是把握创作素材,这实际上也是这种诗创作上的最大难点之一,熟悉的还好办,陌生的、特别是面临你不了解的生人或顾客,如何处理?做法是咨询与想象相结合;作诗的人一定要有遐想天地的能力,任何诗都是用来表现生活的,任何诗也一定要超出现实生活来充分展示它的艺术性,否则,谁还爱诗呀!只要你的想象力既发挥得好,有合情合理,使用得当,即使占有对方的原始资料再少,也会博得受诗者欢心的。当然,你之所以能做到我所谈到的这种功力,那可是作诗以外的日积月累和常年的练笔哟!

2、激情和细腻相结合,该放就放,该收就收;能大能小但绝不离题。诗是有感而发的东西,没有感情就不要谈什么写诗作诗。我们常常听说愤怒出诗人,就很鲜明地表明了诗是人的感情的产物,藏头诗当然也不例外。你运用好这一点,你的藏头诗才能打动人,因此,你要在每一句诗的“身子”上都尽量下足这种功夫,要一个字一个词的去反复抠,去推敲,去琢磨;最后争取做到字字生辉、句句含情。与此同时,你还要时时字字都要注意调整好“身子”与“头”的相互乃至密切的关系,你能达到这一步,你的诗才能算是作成功了。这里,我把室里兴子老师的一首藏头诗拿来做个例子,看看兴子老师是如何在藏头诗中充分发挥激情的,同时也请注意一下这首藏头诗在做其“身子上是如何下功夫的。全诗(带序文引子)如下:

今天看到中国新闻网的这样一篇报道:51410时震后第三天,当救援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倒塌的四川绵阳市武平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教师趴在瓦砾里,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她是这所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名叫杜正香,今年48岁。
    
如此的女性,如此的深情,如此的壮举!让人忍不住为之垂泪,让人忍不住内心的感叹!心血交融,激情难按,复转难卧,夜不成眠,写上这一首诗来表达我对杜正香老师的敬仰和哀思吧 ————杜正香老师您走好


             
鹃花开红似火,
            
值热泪撒江河; 
            
飘百川情如海,
             
师母亲真楷模!
            
为其职行必果,
            
与学生情不舍;
            
过生命这一刻,
            
女当为永世歌!

这首诗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女教师杜正香舎己救学生的事迹为题,以八言句藏头格来描述诗作者对女教师杜正香英雄行为的无比敬仰,字字到位,句句流露真实的感情。第一句巧妙地将英雄女教师的姓氏——(藏头格)与后面的“身子“——“杜鹃花”联系起来,然后又用“花开红似火”来形容杜正香老师所具有的伟大心境和真诚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暗喻了诗作者对这种感情的仰慕。紧接着第二句就是感情的直接宣泄,但这里给读者带来的绝不是诗作者一个人在那儿撒热泪,“江河”二字在这里揭示了“撒热泪”的地域之广阔,也包含了读诗者在内,同时给人一种广阔大地都为此举哀的豪迈感觉。这一句的藏头字“正”也用的相当巧妙,将其与第二个字相连组成词——“正值”来表示时间概念,恰如其分;第三句既描绘了杜老师英雄事迹流传之广、又感叹杜老师对学生的海一样的深情,顺理成章地让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位老师对学生来讲已经成为母亲的身份,当老师的做到这个地步怎能不被称之为楷模!而用“香(藏头字)飘”来形容杜老师事迹的流传,可以说这“香”字的选用已精到了极点无任何字可替代的!

接下来的五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藏头)都使用得精彩绝伦,我就不一一作解释了,请本文读者自己去分析体验吧。后面五句的“身子”紧扣这个内容:以一位教师,当她把自己的职责与学生的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会在她的学生面临最危险的时刻,宁可舍去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学生。就在当她为保护学生舍去生命的那一瞬间,她的生命已经得到了永恒的升华。最后一句“好女当为永世歌”是这首诗的经典句,它为杜正香老师的英雄事迹在这首诗的结尾画了一个句号,既概括,又点题到位,同时也是诗作者在全诗挥发激情的最后落定处。

这首藏头诗从头至尾内容整合统一,字字句句到位,每一句的所用词句都紧扣句头字,内容完整并上下呼应,感情发挥得当并饱含激情,极易激起读者的共鸣;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押韵,通顺流畅,不愧为一首合乎时代的好诗。

3、上下相连一气呵成。藏头诗的每一句诗既要自成一体,又要上下呼应,这其中内容的贯通非常重要。忽视了这一点,仅仅是为了把藏头诗的头格装上去,不考虑整个诗内容的统一与整合性,这样的藏头诗是不会受欢迎的。要是再连尾部的押韵也不去管它了,读起来都不顺口了,那还叫藏头诗吗?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人在网上求征藏头诗,出示的题头是“六班最棒”。这一看就知道对方要的是一首四言句的藏头诗,但求诗方没留下任何的联系方式,你无法去占据更多的相关资料,就只能从现有的这四个字上去做文章,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在诗中抒发感情。先对这四个字作分析:“六班”无疑是某个学校某个年级的第六班,单独看着两个字只能读出这个意思;如果把后面“最棒”两个字连起来看,意思就绝然不同了,可以看出是要求作诗的人站在六班的立场上为六班叫好。那么,怎样来写这首诗呢?我们先来看一首以此为题的藏头诗;

 

  月炎炎日光晒,

            门弄斧莫大话。
             喜玫瑰男友送,

      打老虎吃定你!

 

这首诗严格地遵守了藏头诗开头的藏头格要求,“六班最棒”四个字准确地安排在每句诗的诗首,丝毫不差;那么,你能认可这首藏头诗吗?如果要你为这首诗付费,你肯吗?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首诗存在的问题实在是达到了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首先,你只要读一遍就会发现,它完全不具备顺口溜的个性—— 一点儿也不押韵;诗中第一句的结尾“嗮”字的汉语拼音是sai ,从诗的韵律角度来讲,既然第一句结尾字的韵母为“ai”,那么第二句和第四句结尾字的汉语拼音韵母也因该是“ai”,而这首诗显然没遵从这个规律;

再就是整首诗的内容本应互相贯通,形成一个整体。而这首诗的四句居然每一句都是各自为政、内容互不相干;尤为让人莫名其妙的是第三句“最喜玫瑰男友送”,这一句引出问题有三:1、六班全是女生吗?2、六月份没有情人节呀,为什么男友要送玫瑰?3、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男友是什么人?他送玫瑰跟六班最棒有啥关系?最后,就是这首诗句子中的字、词使用(也是我下面要谈的藏头诗写作的第三个特点)完全不考虑在诗中运用的特点,硬性往上去编凑,其结果只能判它个用词不当、诗不达意,这无疑是一首失败的藏头诗了。下面,再来看看我依此题写的一首藏头诗:

 

,       为         《六班最棒》写藏头诗一首

              心芽
             字当头何为强?
             旗高举凯歌扬;
             佳成绩全锁定,
             中之棒谁能挡!

 

我在诗中首先扣住其顺口溜般的韵律:第一句的结尾字“强”汉语拼音qiang,韵母为iang,第二句和第四句结尾字的汉语拼音韵母部分全都是“ang”,保证了诗的顺口和押韵。从内容上贯通,其核心是要抓住这个六班是学校的一个班级。而题目“六班最棒”说明了这个班集体的荣誉感非常强,从这一点入手,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六”字来象征六班,然后用“班旗高举”和“凯歌扬”来制造一个强班级的形象,同时在这句中也赋予了激情,塑造了一个精神蓬勃、团结一致的优秀班集体形象;紧接着的第三句是用最能显示“棒”的成绩来说明“六班棒”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任何学校,衡量一个班级好不好、棒不棒的第一标准都是拿成绩说话的,这一句虽出自我的想象,但对一个很棒的学校班级来说,也是理所当然、合乎情理的。最后一句既是总结又是显威,符合求征藏头诗者——肯定是某学校六班的学生们的心理要求。我在看到词诗题目后即开动脑筋并调动情绪,仅花了21分钟就一气呵成了这首藏头诗,放在这里可由大家来评价。 

特点三、字、词使用通俗化。现在有些人一谈到写诗就大讲高雅,好象无雅就应无诗,其理由为:诗即文中之雅,诗作自古以来为大雅之堂所有,不雅何以能登这种诗的大雅之堂呢?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不过,你要是有时间去翻翻或略略浏览一下这类人所写或所崇尚的诗作与诗,你最大的感觉大概不是来自于情感,而是对诗中字与词的猜测和诵读;“高深”到“莫测”的地步,往往使你因读不下去而中途放弃,给你留下的最后感觉和印象用句不好听的词来形容是——霉涩难懂!其它类诗你这样弄弄也就罢了,居然也有人把这种玩意儿整到藏头诗上来了,弄得一些藏头诗不伦不类的,完全失去了其本质个性,让人读起来哭笑不得;更难受的当然还是难以“下咽”——接受!我这里要说的不是排斥在藏头诗创作上的创新行为,而是提醒在写作和推崇上一定要遵循藏头诗的特点、个性和规律,否则,就不要进藏头诗这一种类诗的领域。

那么,什么是藏头诗的特点、个性和规律?最简明概要的解释就是这种诗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这种诗的字句组成一定是通俗易懂、绝无霉涩感的。藏头诗并不是不讲究“咬文嚼字”,相反,它对“咬文嚼字”要求得更认真、更具体,因为,它既要做到字和词的达意,又要让其保证绝对的通俗大众化,可见其创作的难度并不亚于其它种类诗,决不可小瞧哟!故建议大家在写作藏头诗时,可先用大众的白话方式组织词句,搭出诗的基本骨架,再从“肉”——内容上去下功夫“咬文嚼字”,仔细推敲斟酌,只要你思路对了,作出一首标准的藏头诗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至于到时候算不算得上是一首好诗,那只是你的功夫问题了。

有关藏头诗的字、词使用通俗化的问题,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由本文读者自己去体会吧。在这里,我展示一首我和室里的千千老师合作的一首题为《为女犹存 平淡是真》的藏头诗,阅读时请注意此诗中字和词的选择运用及其通俗(白话)性:

 

             女为妻又为母,
             人多任一身兼;
             如单船承重载, 
             则不易行更艰!
             湖秋月当自赏,
             雅风韵藏红颜;
             者岂畏风雨雪,
            情如歌动九天!

 

本文写到这里算告一段落了。撂笔之前,想到一个问题,也是大家(特别是初学者)写藏头诗时常常遇到的:一些以人姓氏或特殊字做句头字(藏头)不好写,例如什么姓“廖”的、姓“苟”的和姓“龚”的……;什么“了”、“吗”和“吧”…….等,这的确是让写作藏头诗的人最为头疼的事。这实际上也是写藏头诗时的字的使用问题,也是最拿人的地方;藏头诗高手过招时,往往以此做“坎儿”,甚至会由此决定胜负,可见解决此问题乃为破藏头诗的一大技巧也!我不便在这里多说,只作一个提示好了:有关姓氏开头的问题实在不好组词,就把这个姓氏的这个字放在前面作句头(藏头);把“姓”这个字放在后面与句头字组词就对付了。至于特殊的字,想办法将其组词;如“了”可以组词成“了却”、“吧”可以组词成“吧台”等……。解决这类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多看、多练和多写;大量阅读开阔知识面,多读好诗从中提炼精华学技巧;多练写作必可使大脑灵活、思维敏捷反应快,创作出好诗当然不在话下。好了,有关写作藏头诗本人体会的拙作一篇到此落笔,奉献给大家,遵听各位诗友的宝贵意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回顾与祈盼
后一篇:琴 棋 书 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