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满族风情“嘎拉哈”
对于35岁往上的老辽宁人来说,“嘎拉哈”无疑是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不管外面刮风下雨,几个小孩子围坐在炕头,一个布口袋、4个“嘎拉哈”,你一把、我一把,看谁抓的更多、翻得更快……
“嘎拉哈”,是满语、锡伯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指猪、羊、鹿、狍子等动物后腿膝盖部位的一块小骨头,学名髌骨。民间有时也用在人身上,现在还有人在吓唬、警告时说:“看我不要了你‘嘎拉哈’!”
“嘎拉哈”外观是不规则的长方体,有4个较大的面,分别称为“正儿”、“轮儿”、“肚儿”、“背儿”。
“嘎拉哈”历史悠久,在北魏时期的墓葬里就有发现。最早的时候,它的身份是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孩子们的游戏。
“嘎拉哈”的玩法很多,最常见的是把一个装有粮食的小口袋抛起,然后分别把4个“嘎拉哈”翻成不同或相同的面,再接住口袋,失败了就轮到下一个人。
而对于专业人士,“嘎拉哈”的玩法就讲究多了,光是听名字就够让人神往的:“一箭穿心”、“回手加鞭”、“背弓骑射”、“卧鞍闯阵”、“棒打狍子”、“野鸡掉在饭锅里”……
2011年,歘“嘎拉哈”成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关政满族风情创意工作室也对这古老的游戏进行了新的开发,成为满族风情壁挂的一个重要组成,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
在关政的创意下,歘“嘎拉哈”用的小布口袋6面用清代的印布方法分别印上了“满族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吊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更是让这一古老的游戏充满了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