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6b64d961h797c693d7bfd&690
[图片来自网络,声明鸣谢!】
【原创】
师生默契,比内容更重要
文/金焕璐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便一定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师与学生间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共鸣,更重要的还有感情上的共鸣,它们的统一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教学中,仅有教师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默契配合。因此,师生的有效交流就很重要。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尤其如此。但是,反过来仅有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行,教师还应起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学法研究学生,这样才能与学生紧密配合,这样才能做到相互默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与学生沟通得好,师生情绪积极非常投入,互相配合非常默契,则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如果教师或学生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产生不合作情绪,相互埋怨,相互抵触,则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注重科学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的相互默契,这样课堂效果好,也真正实现把知识教到了学生心理。
我觉得,良好的授课心境是教学默契的前提。授课心境是教师自控能力的一种表现。教师也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有因种种原因而出现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将课堂外的喜、怒、哀、乐不加控制地带到课堂上,表现在学生面前,那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以这样的情绪授课,不是神不守舍,就是情绪波动,使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以至于无心听课。所以教师必须在进入教室之前控制、调节好自己的心境,把一切忧愁和烦恼抛之脑后,丢在教室门外,免使学生受无名火、无端气之苦。我认为,高度的责任心是调节心境的前提,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只要想到那几十双水灵灵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在等待着自己去授课,就会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针对自己不良心境产生的原因而进行自我调节。首先,教师的志趣应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方向努力,对一些可遇不可求的事泰然处之。这样心境就会平和些。其次,是学会具体的调节心境的手段,上课前可以闭目养神静一会,让思绪平静下来。有时甚至苦笑一下,自我嘲笑一下,都能起作用。平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为庸人琐事所烦恼,也是避免添忧加愁的方法。只要有了好的心境,讲起课来就会精神饱满,轻松自如。
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是教学默契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德困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所以心理压力大,心理素质比较差,表现有自卑心理、畏难心理、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就要注意不要伤害他们脆弱的心。要和学生沟通,做到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和学生打成一片,平等待人,以心交心,在交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要及时的采纳,进行改进或作适当解释。学生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喜欢上你,学生就一定会喜欢听你的课,这样,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了,就有了教学中相互默契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教师只有备好课授好课才是教学默契的关键。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得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且不说教学法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就算是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日复一日地使用它,学生也会觉得腻烦。我的体会是,平常用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方法,如常态课采用整体教学法进行授课,如作文课、阅读课要不时变换一些其它教学法,如传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综合分析法、师生互动法等。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天天吃同一样菜的感觉。要做到师生配合默契,还要求教师的课讲得形象生动,言之有物,恰到好处。用丰富的体态语言和面部表情,深入浅出地授课。同时还要使用幽默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师生间的教学默契很起作用。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实现每节课有效传授教学内容。无论讲什么内容,一定要在单位时间内内分配好,做到充实、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讲课内容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讲得太少、太慢、太简单不行,那样就完不成教学任务;但讲过了头也不行,过尤不及,讲得过多、过快、过深、过繁也不行。授课时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做到快慢适中,深浅适度。
总之,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的产生、每一个眼神的交流,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慢慢积累形成,师生间的互信互爱,互帮互助,形成这种默契感,做到教师一切为了学生,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在和谐中共存,在健康中发展,这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境界体现。有了这种默契。师生才能和谐一体,教学相长。自然课堂效率也会事半功倍。可见,生命课堂中师生的默契,比讲什么内容更重要。
http://s5/middle/6b64d961hbedc313b0b04&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