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受瞩目的哲学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推源其首倡者,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直至今日,许多研究西洋哲学的人依然认为克尔凯郭尔是神学家,他的著作缺乏系统思辨,更谈不上充分的论述。但是,依“哲学即是爱智”的古典定义来说,或者依苏格拉底的言行表现为示范来看,则克尔凯郭尔是一位哲学家。只是他对"真理"的要求更为全面深刻罢了。
克尔凯郭尔家族有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与抑郁的心理状态。这两者联系在一起,逼得克尔凯郭尔认真面对人生意义的问题,他的出发点显然是非常悲观的。他比一般人聪明,在聚会时谈笑风生,但随即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庸俗而可憎的事。然后,如果手上有枪,会立即轰掉自己的脑袋,一死了之。
他的身体瘦弱苍白,好像长期住在地下室,很少接触阳光似的,而他的代表作之一确实取名为<地下室手记>.
克尔凯郭尔提出“人生三阶段”之说,就是:感性、伦理与宗教。所谓感性阶段,就是一个人只求当下眼前的感官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以传奇中的唐璜为例,感情奔放而浪漫,到处留情而无法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人生很容易陷入三种“绝望”:一,不知有自我而绝望;二,不愿有自我而绝望;三,不能有自我而绝望。
譬如一个年轻人沉迷于物欲,每天吃喝玩乐,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其次,他发现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也知道“做自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于是不愿成为自己,最后,他决心成为自己,但未必能够坚持下去。这三种绝望接踵而来,让人陷入“忧郁”的心境。这时真是到了抉择的时刻了。
这种抉择就像一个人走到了悬崖边,要不要往前“跳跃”呢?跳跃过去一定会踩到坚实的土地吗?鼓起勇气吧,一跃过去就到了伦理阶段。这第二个阶段的特色,是把“现在”与过去,未来联系起来,使人可以承担责任,肯定自我的价值。我们一般人的努力目标不正在这里吗?克尔凯郭尔以苏格拉底为代表,说他符合伦理要求,显示高尚的道德。但是他也批评苏氏,说这个阶段的人往往“自以为义”,由于具备道德而自满,然后很快又来到必须抉择的时刻了。
这时同样需要“跳跃”,这一跃就进入宗教阶段。我们先简单归纳三个词来说明上述三阶段。感性阶段的人表现为“外驰”,向外追逐而终究是一场梦;伦理阶段的人表现为“内求”,向内寻求人生意义而不得不承认失败;宗教阶段的人呢?是“依他”,找到神明而安顿了身心。克尔凯郭尔心中想的是基督教——如果没有信仰,则人生的最后结果毫无意义。反之,若有信仰,则所依之“他”是个神明,像耶稣一样可以死而复活,人生又燃起希望。我们未必接受克尔凯郭尔的结论,但不妨思考他对人生的诠释。首先,他把“存在”一词标举出来,认为只有个人才有可能存在,其他万物则是存而不在。或者仅仅是“在那儿”。个人的存在,是指“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存在”不再是个名词,而是个动词。一个人可以选择成为自己,可以选择不成为自己(扮演别人眼中的角色),也可以不选择成为自己(根本不作选择)。只有第一种人才符合人的职责。也因而才拥有人的尊严。
http://space.lafaso.com/attachment/200907/15/882200_12476279943tu2.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