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可波罗历史旅游 |
分类: 人物 |
马可波罗,是一个从小听到大的名字。
他是伟大探险家,也是东西文化融合的象征,
旅游、餐饮业尤其爱用这个西式又隐含东方概念的名字。
学生时,读了关于马可波罗的书,
很惊讶他曾从「大都」(今北京)去了云南一趟,而且还曾在扬州任官数年。
早在十四世纪,就有人质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
但从种种迹象检视,他似乎真的有到过中国……
座上写着游记里的话:『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在中国17年】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 -
1324年)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之子。
1266年,他父亲和叔叔到达「大都」。
马可波罗聪明伶俐,非常讨元世祖忽必烈(如上图)喜欢,封他当官,
也曾他派到各地为使者。
1292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委托,
从泉州出发经海路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伊儿汗国成婚。
忽必烈答应他们,完成使命后可转路回国。
1295年,一家人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此行长达24年,在中国17年。
【在狱中】
1298年,马可波罗44岁,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战败被俘。
在狱中,马可波罗花了几个月述说他在中国的经历,
狱友鲁斯提契洛(Rustichello)将之记录成《东方见闻录》,
原书已遗失,后来几个版本内容不太一样。
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这本书算是非常畅销的。
【质疑】
学术界对于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有许多争议。
有人质疑《东方见闻录》中没有关于中国长城的记载,
没有提到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书法、中医、筷子和茶叶。
而且,查遍了所有的元朝史料,并没有发现「马可波罗」相关记载的蛛丝马迹,
更没有在扬州的任官记录。
当时恐怕只有贵族才买得起这样的书)
【汉学家们】
老外汉学家们看到北京郊外的长城,以为自古就有如此规模,
其实那是明朝修建的,当时马可波罗已去世百年了,
《东方见闻录》如果出现长城才真是奇事。
马可波罗口述中国经历时,已离开中国七、八年,
再加上鲁斯提契洛是边听故事、边用普罗旺斯语书写,
相关「人事时地物」经多重翻译,对照正史当然牛头不对马嘴。
今日,连许多外国人都搞不清楚Taiwan(台湾)、Thailand(泰国)之不同,
我们就别苛责七百年前的鲁斯提契洛了。
【阶级】
元朝把治下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
「汉人」包括北方汉人、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南人」即南宋遗民。
当时阶级划分严格,马可波罗属色目人而且是当官,
他的生活经验是不可能接触汉人的各层面,
书中未提及许多汉人的事物是很可能的。
此书激发他寻找「西方航道」至中国的决心)
【出使】
《东方见闻录》提到:
1276年,忽必烈要马可波罗到哈剌章(云南大理地区)了解地方状况。
忽必烈对于哈剌章有特殊情感,那里正是他23年前(1253年)率军灭亡的大理国。
之所以派马可波罗去,是因为马可波罗刚到「大都」没多久,
派个当地蒙古官员不认识的人去,观察实情比较客观。
这样的手法,完全符合忽必烈一贯的「帝王术」。
马可波罗在哈剌章,遇见了一些少数民族,非常惊讶他们竟然吃生猪肉;
七百年来,当地少数民族吃生猪肉的习惯仍一直存在。
【当官】
学者质疑马可波罗不可能当「扬州总督」,以马可波罗的色目人身份,当扬州总督可能性不大,
当「地方政府的部门主管」倒是非常可能的,鲁斯提契洛也许误把「主管」当成「总督」了。
我们不排除马可波罗说故事时会吹牛,
但他对于许多事物的描述,却非常正确,沒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编造这么多内容。
【麦可•山下】
20余年来跑遍亚洲进行拍摄,
他的《马可•波罗》和《郑和下西洋》等作品广为人知。
山下说:
『对于那些怀疑马可波罗的人,我做为唯一重新走过这段旅程的人,可以给一个回答:
我们或许可以坐在伦敦某个图书馆里,反复思索马可波罗究竟去过哪些地方;
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
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