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真是聪明的发明

标签:
条形码历史科技创意 |
分类: 都会小常识 |
第一次在超市看到收银小姐快速刷商品的「条形码」(Barcode),
收款机立刻将价格算出,而且发票列出完整购物明细,
我就对「条形码」的发明叹服不已……
客人自行扫描、包装所购物品并付款;
「条形码」有防盗功能,别想投机不结账)
【漫长的发展】
我原以为「条形码」是近20年的产品,
查了相关历史,竟然60几年前就有人申请专利了!
之所以历经半世纪后才蓬勃发展,是因为当年配套的软硬件不足,
关键的扫瞄器、计算机设备,八字没一撇,徒有「条形码」根本无从发挥。
1990年代起,「条形码」的配套软硬件发展成熟,
再加上规格统一,呈现爆炸性发展。
从发明到应用之路,竟是如此漫长又艰辛,
要当发明家得有「成功不必在我」的体认才行。
【第一个专利】
1949年,美国的Bernard Silver与N.J.
Woodland为了研究食品项目代码及相应设备,
注册了全世界第一个「机器可辨识条形码」的专利。
由于该条形码是由许多个同心圆所组成,
被称为「公牛眼码」(Bull's Eye
Code,如上图) 。
「公牛眼码」在原理上,与现今的条形码其实已很相近了。
【扫瞄器】
条形码分为:一维(1D)条形码、二维(2D)条形码、颜色条形码,
都是利用扫瞄器读取数据。
(1)扫瞄器发出雷射光,(2)扫过条形码,(3)扫瞄器收到反射回来的「模拟波」,
(4)转为「数字波」,(5) 解读出「条形码」,(6)
还原为相应的数字
【美国UPC → 欧洲EAN】
1973年,美国开始将条形码应用于百货业,
名为「统一商品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简称UPC),适用于美、加地区。
由于UPC使用便利造成热潮,
欧洲也接着订定了「欧洲商品条形码」(European Article
Number,简称EAN),
并在1977年成立《欧洲商品条形码协会》,将条形码观念传播到其他地区,
条形码因此步入国际化。
我们常见的13位数字条形码,就是EAN系统;
13位数字,首三位是国家(地区)号码,第四至七位为厂商号码,
第八至十二位为商品号码,最后一位为检查码。
国家(地区)号码:台湾(471)、香港(489)、大陆(690
-695)
由于每一厂商按规定编印的产品编号,使每一商品有了统一格式的「身份证」,
加快了辨识速度,带动了流通业大革命。
【二维条形码】
一维条形码偏重于「标识」商品,而二维条形码则偏重于「描述」商品。
因此相较于一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不仅只存关键值,
并可将商品的基本数据编入其中,达到数据库随着产品走的效益。
【QR码】
QR码,是目前最流行的二维条形码,于1994年由日本Denso-Wave公司发明,
QR是「Quick
Response(快速回应)」的缩写。
QR码,呈正方形(如上图),在三个角落有像「回」字的图案,
用来帮助译码软件定位,用户无论任何角度扫描,数据都可正确被读取。
除了文字之外,还可以储存图片、记号等相关讯息,
而且对大小尺寸、色彩也没有限制。
QR码的应用已相当普遍,
在网页、海报、传单、护照签证、旅游手册上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使用者只要拿手机对着条形码拍照,经由辨识软件译码后,就可以得到所需的信息。
个人资料的QR码印在T恤上,愿者请解码)
前一篇:英语「星期一至星期日」的由来
后一篇:李白、玉真公主、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