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大仲马的「译名」为何如此奇特?

标签:
365知识安徒生大仲马 |
分类: 人物 |
《安徒生童话》的作者是安徒生,
《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的作者是大仲马。
我从小就很困惑:
这两位作者的译名为何如此奇特?
「徒」、「仲」二字是怎么译来的……
「徒」、「仲」二字是怎么译来的……
【Andersen】
『Andersen』,现今的译者应会译为『安德生』或『安德森』。
第一个向中国读者介绍安徒生的是周作人,
他于1913年在《童话略论》把安徒生译为「安兑尔然」。
则把安徒生译为「安德生」(如上图,红箭头处)。
【上海音】
1925年,是安徒生诞辰120周年和逝世50周年。
当时在上海发行、具有权威地位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用八、九两期连续推出《安徒生号》,刊登了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及相关评论,安徒生童话因此在中国广为流传。
「安徒生」之名,可能是《小说月报》的编辑依上海音所译,从此固定了下来。
【安纳生?】
不过,无论安徒生、安德生都是译自英文的读法;
事实上,丹麦文Andersen的「d」不发音,应该读作『安纳生』。
【大仲马】
大仲马(Alexandre
Dumas),是法国知名作家。
Dumas的英文读法为『杜马斯』;
法文读法,「s」不发音,读音近似『丢马』;
清末翻译家林纾,参考法文读法,依福州音译为『仲马』。
林纾是当时的翻译权威,而且『仲马』比『丢马』文雅一些,这译法就固定了下来。
前一篇:蔬果的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