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的形成过程
(2011-12-10 17:29:46)
标签:
陈玺竹积极心理学 |
分类: 职业倦怠专区 |
职业倦怠是具有倦怠易感素质(体质差、压力应对方式不良、内向、低自尊、A型人格、外控型人格等)的人,在外界因素(如激烈竞争、工作超负荷、工作枯燥、人际关系不良、组织奖罚不公平、组织参政体制不健全、企业文化不良、家庭关系不和谐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并且外界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一般认为,职业倦怠的形成是从个人成就感降低开始,然后是去个性化,最后导致情感耗竭。
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发现,职业倦怠并不是短期内快速产生的,它以潜在的方式缓慢形成,并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发展阶段。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倦怠的形成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蜜月阶段”、“调试阶段”、“早期警告阶段”、“慢性症状阶段”、“症状明显阶段”。
(1)职业的“蜜月阶段”:指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怀着对职业的渴求和美好向往,往往充满热情和激情,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兴奋且没有疲惫感。这一阶段的员工对工作充满新鲜感,觉得通过工作,其需求、愿望可以得到满足和实现,乐于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为组织做贡献,并有充足的精力和一定的工作满意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此时,来自工作的压力与要求是一种动力,而不是讨厌的刺激(或压力),并把这些压力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新的挑战。个体开始积极的学习并形成应对工作压力的技巧,同时保持着原始的冲动和激情。如果工作中取得成功,而且有能力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处理得妥当,蜜月阶段就能持续较长的时间。
(2)职业的“调试阶段”:是职业过程中精力开始出现透支的阶段。个体有一种模糊、朦胧的失落感,工作的热情在逐渐消失。工作中的压力、枯燥、单调、重复让员工认识到工作难以满足其期望中的需求,开始感到困惑、失落,怀疑自己的能力。最初的工作热情开始慢慢减退,最初的理想逐渐被现实所替代。继而开始出现疲惫或抑郁,但这些症状每天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如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精力也不像以前(“蜜月期”)那样整天充沛,思维的敏捷性不如从前,对周围事情的兴趣有所降低,工作热情及效率也开始下降,但仍然能较好的完成任务。
(3)职业的“早期警告阶段”:指的是压力信号通过身体对个体发出警告。个体不仅对工作缺乏热情、缺少工作动力、内心的焦躁不安也不时的出现,而且出现失眠、头痛、消化不良、精神紧张、厌烦、焦虑、愤怒等生理或精神上的征兆。压力信号的出现,就是一种警示,意味着个体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缓解压力,积极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压力。此时需要得到同事、朋友、亲人、领导等的帮助,否则就容易陷入职业倦怠的泥潭。
(4)职业倦怠的“慢性症状阶段”:职业发展到“慢性症状阶段”的时候,也是职业倦怠的早期症状阶段。此阶段,个体感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效率降低,工作绩效下滑,工作中失误不断,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感增强。此时,个体的疲劳感已经不能通过睡眠或其他休息方式得以消除,如睡醒以后疲乏不减。身体的症状变得更加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其中以间歇性的头晕、气短、心跳加快、血压变化最为常见。情绪上的疲惫逐渐明显,时常感到心力交瘁,自信心不足,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容易激惹等现象。此阶段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很快会进入职业倦怠的症状明显期。
(5)职业倦怠的“症状明显阶段”:症状明显阶段是指职业倦怠的发生已经不可避免,与职业倦怠相关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已经出现。此阶段的个体,已经很难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时常以一种愤世嫉俗、玩世不恭、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感到工作毫无意义,甚至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
根据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或阶段):
严重症状阶段。指的是个体深感苦恼,慢性的挫折感和不满情绪渲染在整个生活之中,身心的症状变得很严重且越来越多。去医院做许多检查,却查不出任何躯体的疾病。各种问题都让人感到困扰,并伴随着担忧和抑郁。
‚危机阶段。指的是个体已失去了工作动力和愿望,但是又不得不坚持工作。此时,个体内心充满悲观和愤世嫉俗,想要摆脱这些消极情绪但却无能无力。有的人只有无奈的应付自己的工作,有的人则选择离开自己所从事的行业。
ƒ精力耗尽阶段。指的是个体已耗尽精力,感到对生活无能为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变得完全失调,彻底崩溃。在这一阶段,个体的心理与职业功能均出现严重障碍,往往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有些人的职业生涯将永远终止,也有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