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2010-12-14 22:57:55)
标签:

育儿

文化里

好习惯

养成

行为

分类: 有问有答

孩子的“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疑问:我的孩子今年已经10岁了,每天晚上睡觉都很费劲,老在我们大床这儿玩,一叫她回屋可费劲了,每天晚上都要因为这个弄得我和孩子爸爸都很焦虑,有时忍不住冲孩子大发脾气,怎么才能让她乖乖回屋自己睡觉,养成良好的睡觉习惯呢?                                                                 王怡

 

http://s13/middle/6b61b3cag97601f329b9c&690

THS专家答疑:

王妈妈你好,在这个阶段,有很多妈妈都想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睡眠、卫生习惯等等,通常我们大人会担心,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就会很麻烦,所以我们会很坚持,希望孩子能坚持“这些好习惯”。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好习惯是可以被“强制养成”的。似乎我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多一些“控制性指导性的强制”,就可使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事实上是这样吗?

 

现实会粉碎很多妈妈的好习惯“幻想”。如果孩子在接受这些行为时,感到“受控、被强制”,孩子可能会被激发出逆反来,如果孩子的逆反力量显得很单薄,孩子通常会发展出一种表面的顺从,行动上的逆反,然后等待自己的力量逐渐增强。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妈妈感到“控制,强制”似乎有效,但可能过几年,孩子大一些了,“就有自己的主意”了,“就不那么好弄”了,“好习惯”不能持久了。

 

那么,如何才是建立好习惯的“有效”方式呢?

 

通常,要想让一种行为反复出现,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形成了“好习惯”,我们需要对这种行为采取“有效强化”,什么是有效的强化方式呢?

 

1、这种行为和“好感受”在一起。

也就是,每当孩子做到这个行为时,会获得好的感受,被赞赏,被鼓励,被认可,爸爸妈妈会有积极反馈,使孩子获得好感受,那么这种行为会被强化,进而重复出现。

 

这种正性反馈有一定的耐受性,这也意味着爸爸妈妈需要变化“正性反馈”的方式和频率、程度。

 

有时妈妈会有疑问了,孩子要自主学习,生活自理,这都是孩子“应该”做到的,还需要这样强化?事实上,“应该做”的,往往是成年人的“逻辑”,甚至是我们成年人也不会完全按照“应该”的来约束自己,更何况孩子呢?这种看似“正确”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性”往往不那么强啊。

 

2、如果不这么做,后果会和“坏感受”在一起。

 

比如睡觉如果很晚,就可让孩子体验“睡眠不足”所带来的感受,如果孩子不想吃饭,就可让孩子体会“饥饿”,后果所带来的“坏感受”,会使孩子自主选择,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自己要调整的行为。这些后果父母不需要回避,孩子会从中获得很多“重要”的经验,而且,这些“后果”,比父母的说教要“有效”得多,是孩子自己体会发现的,对孩子的意义会很深远。

 

3、孩子不是机器人,不会完全重复某一种行为。好习惯有时只是一个概率,就是这样的行为方式概率只要超过50%,我们常常认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过度,反倒会对孩子的“自然天性”压抑过度,这样的代价,就有可能会带来隐性的损失,比如孩子的儿童性被过度压抑,孩子的幸福感、快乐感、自由感、轻松感可能会降低,妈妈的不满意,不开心,会使孩子的自我评价度降低等等。这些隐性的损失,和那些习惯的“执拗坚持”,得与失就很难预测了。

 

这种概率,也意味着父母对待习惯行为的“弹性”态度吧。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