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2010-12-02 12:57:58)
标签:

文化里

沟通

亲子关系

防御

情绪

育儿

分类: 12--18岁困扰解读

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来自搜狐网友:孩子大了,到了十几岁,突然不听话了?怎么说都不听,除了学习,什么都爱干,就是不爱学习?

 

来自THS的解答:这个疑问可能包含着妈妈的很多感受啊,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增加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力?

 

http://s15/middle/6b61b3cag966653b9c93e&690

为什么我会强调“有效”的沟通呢?因为有时候,我们会按照一种“正确”的方式去沟通,在我们的主流文化里,这些“正确”可能包括:父母要有“权威感”,需要孩子比较顺从,听话,懂事,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这些“看似正确”的方式来反应,妈妈可能就会有不好的感受,有可能会加强“给孩子的压力”,“控制力”,如果孩子还小,可能会“顺从”了,但慢慢长大,这些积累的“受控、逆反”,会力量越来越强,这也是青春期的一个难度,因为这往往是一个积累之后的过程。

 

1、那如果妈妈要和孩子在青春期改善沟通,可能需要先改善“亲子关系”,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对一个人“产生抵触”了,即使她的“话”很有道理,但可能我们已经因为“抵触”这个人,就关闭了自己的耳朵。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就会比较喜欢听她说话,这样,关系在改善,在好的亲子关系上,沟通才会有效,教育也才会发挥作用。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听“她”的话,不是因为她的话的内容,而是只要她一说话,我们就先抵触了,也许抵触的是说话的语气,方式,语调,这些都可能让我们无法“听到”话的内容。

 

2、孩子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御,这时我们就很难了解到他的真实意图。

 

其实每个人无时不刻都在使用着一些自我保护的方式,在防御。每个人从小长大的过程,我们都会习得这些如何让自己避免受伤的方式。这些防御,也许在过去,很多次保护着我们,避免受伤。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防御也会阻碍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也增加了,我们理解对方真实意图的难度。

 

通常我们在感觉到不舒服时,防御就会成为我们的下意识反应。这也意味着,当我们感到:被指责、抱怨、不满、被质疑等等时候,沟通的难度会加大很多。所以,建议妈妈,如果想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避免激起孩子的“防御”,也就是,宽松,安全,开放,包容,信任等等这些氛围,会使沟通的难度降低。

 

3、在沟通当中的误解,是常态”,需要不断的“澄清”,使对方可以了解我们的“本意”。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种行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进而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采取下一步的行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角度,但这是否是对方实际的意思,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别人的意图,这往往来源于个人成长的既往的经验。

 

所以,妈妈和孩子,对同一个事,彼此的理解,往往差别很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误解是常态。在沟通当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澄清自己的意图,使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本意”,同时通过澄清,来明白孩子的“本意”。

 

建议可以使用:

你误会我了,我的意思是……

我理解的你的意思是……,这是你的意思吗?

我的话说清楚了吗?好理解吗?

在……情况下,你就不想和我说话了?

在……情况下,我就感到不想和你说话了

 

4、对于沟通的目的,可能需要妈妈的觉察。

 

在沟通过程当中,我们都有目的,有时候是显性的,有时候,目的是我们未觉察到的。

 

对于沟通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沟通,我们要解决某件事情。第二类,我们要通过沟通,来发泄或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大多数沟通情况下,这两个目的往往很难同时满足。我们通常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沟通的难度在于,很多人是希望这两种同时满足,也就是混杂着各种情绪的情况下,再把“事”也解决了,往往会因此受挫。

 

有时候,妈妈意识到的目的是要解决事情,而往往因为情绪来了,难以控制,变成发泄情绪了,从而感到沟通未达成解决事情的目的而受挫,另一种情况是,妈妈希望通过沟通,达到情感的分享,满足,但如果我们纠缠于“事情本身”,没有关注情感,情绪,也会感到沟通中的挫败感。

 

在这里,学习本身是“事”,但在这个“事”后面,同时包含着很多“情感”,从妈妈的角度,可能包括:你要独立自主,为自己负责,要争气,上进,别被别人看不起等等,从孩子的角度,可能包括:妈妈总是控制我,妈妈总是对我不满意、看不到我好的地方,就知道指责,根本不考虑我的需要,我的感受等等。

 

这也意味着,我们每次谈“学习”,都有可能在谈“事”,也有可能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妈妈和孩子在这上面产生错位,沟通可能就感到困扰了。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当妈妈的难度
后一篇:落井之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