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厌学”儿

标签:
少儿中国人际关系经验家庭厌学育儿 |
分类: 常见家庭困扰解读 |
家有“厌学”儿
请问中国家庭解决方案课题组的专家们,我的孩子今年初二,男孩,最近老不想上学,一提就烦,还动不动就说不想再上学了,也不知为什么,这是厌学吗?我该怎么做呢?很苦恼
王新你好,能感觉到你的烦闷,因为了解的信息有限,有一些建议仅供参考吧
http://s10/middle/6b61b3cag95c4bd553e39&690
1、 可能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原因而感到“烦”?
常见的原因有:
1)
2)
3)
4)
5)
6)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厌学”,可能有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隐情,孩子的“厌学”,某种程度上,可能意味着孩子遇到“难办的事”了,他可能缺乏经验,不知如何走过,也许他只是想逃避开某些情境。
这些也可能同时伴随着家长和孩子沟通的不畅,这种良好的沟通,往往需要建立在安全、支持、宽松的亲子关系氛围上,家长通常会推测孩子,然后得出结论,有一个“期待中的孩子"的"应该"的反应,通过书本知识来了解孩子,却可能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孩子的内心。
所以,打开通路,告诉对方我们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担心、顾虑,会是关键性的一步。
2、
可能包括的弱化经验有:
1) 如何分清“别人的期待”?这些对自己的期待,是别人(可能是父母)未被满足的愿望,我们可以选择,是自己也想要这样?还是可以打破别人的期待?中学时代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和父母内心分离的过程,通过这种分离,孩子会获得独立的人生形式,这可能不是父母期待中的方式,但却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虽然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独立,但却可能在精神上继续“依赖”孩子,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内心的冲突,这些内耗,可能会使孩子意识上想“满足父母的期待”,但行动上却会采取回避、甚至打破期待的方式,有时甚至会有极致的反应。
这种经验的获得,可能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的“心灵成长”来完成。对孩子管教越多的父母,往往是内心对孩子依赖越大的父母。
2) 当面临难以办到的事情时,我们除了逃开之外,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方式:
(1)
(2)
(3)
(4)
(5)
如何在人际关系里,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如何了解对方的意图?
如何拒绝?
如何表达自己的顾虑?
如何应对“误解”?
如何应对别人的“控制”?
(6)如何让一件事变得“有趣”的经验
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些小心理剧形式来获得相应的经验,然后在现实中不断地尝试,调整,变成自己的内在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