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有“厌学”儿

(2010-11-24 12:11:24)
标签:

少儿

中国

人际关系

经验

家庭

厌学

育儿

分类: 常见家庭困扰解读

家有“厌学”儿

 

请问中国家庭解决方案课题组的专家们,我的孩子今年初二,男孩,最近老不想上学,一提就烦,还动不动就说不想再上学了,也不知为什么,这是厌学吗?我该怎么做呢?很苦恼

                                                                                           王新

 

王新你好,能感觉到你的烦闷,因为了解的信息有限,有一些建议仅供参考吧

 

http://s10/middle/6b61b3cag95c4bd553e39&690

1、 可能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原因而感到“烦”?

常见的原因有:

1)  原来觉得学得不错,但后来发现怎么努力,都很难取得好成绩,就是说,孩子内心有一个“好的自己”,但发现,现实的自己怎么努力,都很难够上这个“好的自己”,慢慢地想远离这个挫败自己的情境。

2)  烦“老师”,老师有“光环效应”,如果不喜欢一个老师,就很难喜欢他的课,也就意味着,不喜欢一个人,不论这人说什么,我们都很难听进去,不论他说的多么有道理,也听不进去。

3)  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里,遇到难办的事了,这可能是和同学有关的,这些难办的事可能包括:冲突、攻击、伤害感、纠结等等,不知道如何应对,想逃避开。

4)  烦家长,如果感到家长的“控制”、“不理解自己”,缺乏支持,或者感到家长的期待过高,自己很难达到,这些都会让我们想远离。

5)  和某一个特定的人有关。

6)  和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关,也许父母正在经历着情感危机,婚姻危机,或者父母因各种原因对孩子的情感关注度比较低,孩子的“厌学”正像是孩子“试图解决”的一种努力:如果我有“严重”的问题,父母就会放下他们的恩怨,全都关注到我身上……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厌学”,可能有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隐情,孩子的“厌学”,某种程度上,可能意味着孩子遇到“难办的事”了,他可能缺乏经验,不知如何走过,也许他只是想逃避开某些情境。

 

这些也可能同时伴随着家长和孩子沟通的不畅,这种良好的沟通,往往需要建立在安全、支持、宽松的亲子关系氛围上,家长通常会推测孩子,然后得出结论,有一个“期待中的孩子"的"应该"的反应,通过书本知识来了解孩子,却可能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孩子的内心。

 

所以,打开通路,告诉对方我们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担心、顾虑,会是关键性的一步。

 

2、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厌学后面的顾虑、害怕了,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缺失的,或者弱化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学习这些应对的经验?

 

可能包括的弱化经验有:

1) 如何分清“别人的期待”?这些对自己的期待,是别人(可能是父母)未被满足的愿望,我们可以选择,是自己也想要这样?还是可以打破别人的期待?中学时代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和父母内心分离的过程,通过这种分离,孩子会获得独立的人生形式,这可能不是父母期待中的方式,但却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虽然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独立,但却可能在精神上继续“依赖”孩子,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内心的冲突,这些内耗,可能会使孩子意识上想“满足父母的期待”,但行动上却会采取回避、甚至打破期待的方式,有时甚至会有极致的反应。

 

这种经验的获得,可能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的“心灵成长”来完成。对孩子管教越多的父母,往往是内心对孩子依赖越大的父母。

 

2) 当面临难以办到的事情时,我们除了逃开之外,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方式:

(1)    如何把自己的目标拆分?使我们可以有一些努力之后,就可达到?由小目标所获得的成就感、自信感连成大目标的达成

(2)    如何寻求支持力量?如何求助?

(3)    如何从有成功经验的人那里获取成功经验?包括学习的相关部分。

(4)    如何体会“挫败”,并从中获得重要的经验?

(5)    人际关系沟通的经验:

如何在人际关系里,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如何了解对方的意图?

如何拒绝?

如何表达自己的顾虑?

如何应对“误解”?

如何应对别人的“控制”?

(6)如何让一件事变得“有趣”的经验

 

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些小心理剧形式来获得相应的经验,然后在现实中不断地尝试,调整,变成自己的内在经验了。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