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看似“正确”的方法却不那么有效

标签:
亲子关系育儿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困扰 |
分类: 常见家庭困扰解读 |
解读1:有些正确的方法,往往来源于理智的认识
有些“正确”的方法往往来源于一些理智上的认识。在道理层面上,当我们视孩子为“小大人”时,我们会尝试通过讲道理来解决。但这往往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很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理智上是偏弱的,往往更擅长感知,有时候,并不理解这些看似“正确”的办法。
解读2:很多看似“正确”的方法,可能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判断
有时候,有很多看似“正确”的方法,可能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判断,由于每个人都有自限,这种判断就会有不适应的情况,现实是复杂的,有很多情况会在我们的经验之外,所以,这个时候,这种“正确”会看起来角度比较狭窄,不够开放和灵活。尤其当我们很难觉察自己的限制的时候,这种正确,更像是一种限制的延伸。
解读3:很多看似“正确”的方法,它可能来源于书本知识
有时候的“正确”,它可能来源于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专家的建议,通常涉及到我们能意识的层面,但是对我们成长过程当中,“隐藏”的那部分很少涉及。而“隐藏”的这部分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能改变,现实层面的一些东西,但是却难以改变我们所不知道的这部分隐藏动力。这个时候有效性,就显得不那么强了。
解读4:很多看似“正确”的方法,它可能来源于主流文化的认知
有时候的“正确”,可能来源于我们主流文化上的一种认识,在主流文化的认识上,我们会倾向于父母式的、指导式的、小大人期待式的这些亲子关系,也就是说,父母会更擅长用一种高高在上的父母式的方式指导孩子,她会期望孩子会像小大人一样。这些方式极容易产生并积聚孩子的逆反,并使孩子的自控力、主动性受到扰动,所以有的时候,看起来会不那么有效。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