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清,扒一扒那些漂亮的清朝宫廷头饰
想穿越那你就选清朝吧!很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都是以清朝作为背景,我们在欣赏跌宕起伏的剧情之外,对于那些婉约、华丽的清朝头饰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小编就和您一起欣赏一下那些漂亮的清朝宫廷头饰吧!
作为承德的满族人,以下的关键词,你不可不知
清初期:两把头(二把头)
二把头又称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之一。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沾上桐油等黏液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形如燕尾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更显端庄。
http://ww4/large/6b5f3eddtw1es0cl51sg0j206b08cjra.jpg
图为二把头造型
看看宁静饰演的大玉儿,清初太宗年间的头饰
http://ww2/large/6b5f3eddtw1es0clfolerj20k00g0jsd.jpg
清中期(乾嘉时期):架子头、钿子头
架子头
架子头发式便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故称“架子头”。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固的戴在头上这种“架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但戴荆子的抓髻式发式是用本人的头发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饰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的繁荣,满族妇女的传统发式也开始出现了由小到大的变化,由实用型向审美型发展。http://ww1/large/6b5f3eddtw1es0cofc3odj20g40mo3z1.jpg
清中叶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各种选用名贵材料制成的簪、钗、流苏、头花等首饰做工精湛、式样新奇,极大地刺激了满族妇女追求美饰的心理。但要将这些金、银、珠、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成的首饰戴在头上,分量相当可观,低垂的几乎于耳根齐的两把头就显出了许多不足之处。为了将这些华美的首饰戴卜去,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有铁丝拧成的,样子形如眼镜架,梳头时,把头唪固定后,再把发架横放在头顶,用左右两把头发交叉与发架绾紧。中间用一横型长簪——扁方固定,然后用簪、钗、疙瘩针等长挺首饰把发梢与碎发固定牢,这样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挺得住了。将头发盘结在架子上时,也常常因为头发不够多而需要充填上许多假发,使发式成为扁平型,双架或双角垂于两鬓间,脑后垂下一个似燕尾般的长发,“近时妇女,以双架插发际,绾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
架子头在梳理时比较复杂,要放发架,将头发分扎两把,左右互缠,插簪戴首饰等,所以在满族的富贵人家一般都有伺候梳头的“妈妈哩”。但满族妇女讲究自己动手梳妆,都以自己会梳架子头为荣。如果谁梳不好自己的头,就会受到长辈的责骂和周围人的嘲笑。至于伺候梳头的“妈妈哩”,不过是只管拿拿镜子,递梳篦,收拾梳头用具什么的。满族妇女那艳丽夺目的架子头,其梳理往往都是出自本人,即使皇宫妃嫔也不例外。故宫保存的道光《旻宁行乐图》中的妃嫔贵妇们的发式即是这种架子头。陪同皇帝行乐于花园中的三位女子,每人头上都插戴着许多首饰和应时的鲜花,两把头依然结实、稳固,高低适中。发架起到了不小的平衡作用。两把头后面及耳后垂发,梳理成扁平的燕尾。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整个头型看去,像个待飞的燕子。年轻人梳架子头,要多戴艳丽的首饰,显出青春活泼的朝气。老年人梳架子头,首饰要选择质地高贵的,从而更加体现出端庄、富贵。头上梳架子头,又插戴大量首饰,走起路来多了份节奏感,不但要保持上身直立收腹,还不容头部、脖颈大幅度地随意转动,有助于淑女端庄形象的塑造。
看看《甄嬛传》中的华妃就是造型就是段兴的架子头
http://ww4/large/6b5f3eddtw1es0couczdaj20go0gr3zo.jpg
钿子头
http://ww3/large/6b5f3eddtw1es0cp4rev3j20g40lqjuc.jpg
满洲八旗贵族妇女平日梳旗头,穿朝服时戴朝冠,穿吉服时戴吉服冠。还有一种类似冠的头饰,是在穿吉服而不戴吉服冠时所戴,这个头饰,就是钿子。也就是说,钿子是满洲贵族妇女在除皇帝登基、大婚、后妃受册封以外的吉庆节日里最常带的一种冠帽。故而,我们要明确一个很重要的讯息:钿子是有的,但是绝对不可以随意乱带,并不是在任何场合它都可以上的。并且钿子需要与吉服相配,并不是所有的后妃服饰都可以带钿子。如果穿了一件常服却梳了钿子头,或者是穿着朝服梳了钿子头,这绝对是不行的。
《甄嬛传》中甄嬛也是在晋为贵妃后才梳起钿子头的
http://ww2/large/6b5f3eddtw1es0cpinxu9j20dy0kxzm1.jpg
回想一下我们的影视剧,造型师没有学习到位,或者是觉得钿子头美过二把头也不得而知。钿子实际上是一种以珠翠为饰的彩冠。前面像凤冠,上穹下广,用铁丝或者藤作为原始骨架,也有的在纸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网用皂纱,黑绒或缎条罩之,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带在头上看起来就是由顶向后倾斜。
http://ww3/large/6b5f3eddtw1es0cpw5abjj20nm0fqgn0.jpg
钿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凤钿装饰珠翠玉石的钿花九块,并用珍珠旒苏作成垂饰。前后衔一枚或数排旒苏,前面的旒苏可以垂到眼前,后面的旒苏可以垂至背部。满钿装饰钿花八块,半钿装饰钿花五块。钿花用金、玉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是插在钿子上的饰物。每块钿花又由五至十件配件组合而成。材质有金、玉、红宝石、蓝宝石、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绿松石、翠羽等。
钿子清初(雍正之后,清初的范围是乾隆之前)常用,看到的资料没有确定的断代,所以也不知道真实的情况。
http://ww3/large/6b5f3eddtw1es0cq9wpisj20iz0sgmzv.jpg
晚清时期:大拉翅
http://ww3/large/6b5f3eddtw1es0cqrz7v6j20g40mogm8.jpg
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相传为慈禧所创。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
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还有以真发缠绕在铁丝架上的。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清朝影视剧中,女子头饰的造型大多是大拉翅,其实这是清朝晚期在皇宫中所流行的发饰。
图:画 卡尔所绘慈禧 小燕子 婉容大京样 真发大拉翅
http://ww3/large/6b5f3eddtw1es0cr2dtllj20c80femxp.jpg
http://ww1/large/6b5f3eddtw1es0cs0adzgj20cn0dcmy9.jpg
上图为卡尔所绘慈禧
http://ww2/large/6b5f3eddtw1es0csizzlvj20bj0btq3h.jpg
电影《垂帘听政》中慈禧的造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