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分析与拓展(1)
(2012-11-28 10:35: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家讲座 |
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分析与拓展/谈童话、寓言、诗词的文体特征与解读要点
陈丽(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高级教师)
关于课程设置的说明
一、课程设置依据
1.国培计划课程标准
2.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
二、课程开发理念
(一)《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说明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情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课程标准2011版》)
(二)《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建议的说明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三)《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的说明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课程标准2011版》)
专题一、小学语文学科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一)基调把握不准
某老师在教学《夜书所见》时,讲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句,老师问:“你觉得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说:“我觉得诗人看到挑促织的孩子,他的心情是高兴的。”
老师说:“那就请你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读这两句吧。”
学生兴高采烈、嬉皮笑脸地读起来。于是,诗人对故乡深沉思念的被这欢快的朗读冲淡了。
思考:怎样把握文本基调?
(二)情感乱贴标签
某教师在讲授《清平乐·村居》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这首词还有更深的情感在里面,一般人看不到,你们能够看到吗?”看到学生不能解答,他就简要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并问学生:“辛弃疾看到小儿无事可干,会怎么想?自己无事可干,他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他应该去干什么?”
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学生和听课者恍然大悟:辛弃疾在写这首词时,是心怀杀敌之志的,然而苦于报国无门,这首词用悲愁交集的情感发出了内心的呼唤,最后,教师小结:“辛弃疾的词是以悲壮为美的,我们读词要读出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课上到这里,真是让人一头虚汗。
思考:难道某个作者的一首诗词,必然要表现他一生所有的思想内涵吗?
(三)文本主题偏离
《去年的树》大概是因为文本中出现了树被砍伐这一事实,于是在当下关注环保的环境下,一些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环保主题;又因为鸟儿答应树来年春天一定再回来,于是在当下诚信问题凸显之际,不少老师又会将文本主题定“诚信”。
思考:脱离了文本的本质内容和文体特征,攀附当代社会热点的诚信、环保主题,用牵强附会的分析来解读童心盎然的童话作品,童话的美感在教师的解读下荡然无存。
(四)强加历史背景
某教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他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好一处世外桃源的优美风景,但这时期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安史之乱”发生了。八年战乱,人烟断绝,一片荒凉。元二即将远行,千言万语化作最后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763年,王维卒于761年,所谓“八年战乱”,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这种历史背景的钩沉,对学生理解诗句是没有意义的,偏离了文本主题。
思考:引经据典时要选择有权威性的工具书,而不是在网上随便搜索几句话就能作为教学资源。
(五)生硬记忆主题
寓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对于寓言寓意的揭示,有的教师往往直接将寓意、道理直接告诉给学生,要求学生记在书上。这样的教学,是违背了寓言教学规律的。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先辈还费劲心思编那么多寓言做什么,直接留下硬邦邦的道理就行了。而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正是寓言的特点,有的老师忽视了。
思考:不揣摩语言,不阅读文本,忽视文本特点,只关注结论的生成,教学形成了一个模式:学寓言,背寓意,重结果,轻过程。
(六)价值取向偏离
解读《狐狸和乌鸦》,有学生说:“狐狸很聪明,你看,他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筋。”老师对于这样的解读没有纠正,而是说:“你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思考:一些脱离文本,游离于文本语境之外的“独特体验”,不仅曲解了课文原意,而且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老师对于这种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进行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无论何种个性化的解读,其基础就是正确的理解课文。
二、成因分析
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老师在解读教材方面出了问题,原因有四:
一是“不重视”。
二是“假重视”。
三是“错重视”。
四是“浅重视”。
三、《课程标准》中关于童话、寓言、诗词教学目标的说明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情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