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时间没有写博文了,是懒惰?还是没有东西可写?应该是前者。今天,“教科语文之家”教研房间进行了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让它成为我继续博客之旅的开始吧。
这次课例是克东实验小学的罗晶老师执教的《挑山工》。这是一篇版本用之多,用之久的老课文。网上关于这课的视频,教学实录也比比皆是,罗老师看了众多的课例和精心研读文本之后,进行了独特的构思,设计,看后也较有收获。
一、切入点适时。学生两遍读文之后教师出示了一些词语,由词语“不解之谜”引出作者的不解之谜,这样就直接插入文本的重点。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面面俱到的理解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冲淡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师抓住这一时机直插重点,巧妙。
二、注重读书实践。本课教师设计了多次读文的机会,有自由读,轮读,默读、齐读。在多次的读文过程中理解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又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比如:解题时,教师让学生用“工”组词,在仿照课题的样子再用“工”组词,后来的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换掉关联词语及练笔写感悟等,教师进行了由词---句---段训练的语言实践过程,把学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针对教科版教材的特点我也想谈谈这节课我的几点理解和体会。一、学生两遍读文之后,老师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我觉得这里的设计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些词语怎么理解更好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不一定向字典一样说出词语的意思,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清楚或者运用就是理解了。二、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比较难理解,教师要充分的引导学生读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语句,通过相关语句的理解感悟理解课文告诉给我们的道理。
在和网友聊课的时候,我们谈到这样的一个话题,关于老文如何上得有新意? 学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挑山工也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给自己生存的空间,360行,行行出状元,课堂中的生成有时真的出乎教者的想象,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如何引导和评价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