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那些日子
文\陆焕杰
读书对一个人素质的提升、专业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想曾经的日子,自己是否喜欢读书?自己是否找时间读书?自己读过多少书?从哪本书中真正受到了启迪?......连串质问自己的话围绕着我的思绪。现在想想这些问题,顿时有自责、愧疚、遗憾等感觉,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他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我扪心自问。
我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以前在工作中靠着自己的尽心尽力觉得工作也似乎做的不错,不管别人是否认可,凭借自己的付出,内心还是可以得到安慰的。读书的习惯一直没有养成。即使看书就是看看学校订阅的《班主任之友》、《半月谈》、《人民教育》之类的。后来接触网络教研之后便更认识自己了,原来自己是“井底之蛙”啊。虽然有想看书的欲望了但是还是很少落实到行动上,只是偶尔的看那么几眼,没有留下什么太多的印象,随着时光的流逝,记忆也就变得越发的模糊了。我们学校读书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利用班上的时间,规定每天读书半小时,我是去读了,真的不是流于形式做给领导看,读过之后留下的印象也不是很多啊,那时就想啊,看点忘点,这书看的还有什么用呢?岁数大了,吸收的东西也不多了。只感叹岁月不饶人啊!这样的想法一直左右我很久。
去年寒假,假期比较长,方方面面的原因及动力促我要让自己的假期生活过的充实些,为此从网上购了几本
特级教师推荐的教师必读的书目,这才正式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选购的书目中,李开复写给中国青年的《做最好的自己》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虽然我已不惑之年。记不清谁的这句话了“只要你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从此我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我开始写博客了,虽然写的不够精彩,但是还仍有一些访客,他们也激励我不断的弄一些更好的原创让大家不虚此行。
寒假期间在群中因混的脸熟?一编辑老师让我对新版的刊物提出一些希望,字数限定在100字之内,我这人啊,东西写长了不会,因为储备少,没东西可写,可是写短了也不会,因为短了就意味着是精华啊。源于编辑的厚爱,也不能不做啊,发表不发表是另外的事,重在参与嘛。愁了两天把那百八识字“扣”出来了。投出去了,不管了!一时的如释重负之后便是我深深的思考,是什么让我写东西如此困难?不勤于动笔是理由,不读书更是原因!
做教师的哪里有整块的时间来读书啊?平时上课、备课、辅导学生、评改作业......诸多纷繁的事务,哪个不做都不行,可是因不读书做事屡屡受挫的我不读书更不行。我把自己想看的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有点零碎的时间也能瞄上急眼,睡前每天都要看几页。发现了虽然记住的不是很多,但是读的多了总还能有留有印象的,有时也把自己学到的用于工作中,似乎有点得心应手的感觉,这便又给了我动力。“时间象海绵里的水一样,要挤总是有的。我坚信这句话。
开学前期,“鲲鹏小语团队”举行了新课标学习活动,我写的《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被选中了,听到这样的消息,兴奋得不得了。虽然被选中,但是经过几次的修改。因为要求短而精,那就要字字是金啊。我没有被这一点点的幸福冲昏头脑,我的这点小成绩算得了什么?认识的网友别人家称为“发表专业户”,还有的网友的文采得到编辑的赏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能正确的认识和别人的差距,也就是这差距激励我慢慢的前行!我要做坚持不懈的小蜗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