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衡水老盐河——宋代黄河故道

标签:
转载 |
河”。历史资料证明,这原是一条北宋年间的黄河北流故道。
衡水市地处河北大平原的腹地。根据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版)图文载: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多次流经河北省平原,这条往返更迭的黄河河道遗迹大多集中在衡水地区。中国古代文献《禹贡》、《山海经(简称“山经”
又据《宋史•
强、信都、衡水的这条河道向北流去。又流经28年。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年)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元年(1127年),为了阻止金兵南侵在河南省滑县扒开黄河南堤埝,使黄河改
向南流,经江苏徐州和淮阴,转向东流入黄海。从此,北流黄河最终断流,使原流经枣强、信都、衡水的
这段黄河河道再也不见了流水,成为节令性的蓄水河道。如今滨湖新区以北的原“七个开河老
村旧址”
淋制“小盐”(食用盐)供民用,并以盐代赋税。这条古河道也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
清光绪刘鹗编绘的《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显示,衡水地区是古黄河历代流经变迁较集中的地域。清代深州知州吴汝伦(桐城人),用时29年编纂而成的《深州风土记》,较客观地记叙了这一特殊自然地貌景观。方志学家瞿宣颖、黎锦熙对此书十分推崇,梁启超对此佳本加以赞赏。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 数年的实际测绘。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华北水利委员会”的名义出版了《顺直地形图》。图中将流经枣强县、冀州市、桃城区老盐河的地
1962年2月,大衡水县(衡水、冀县、武邑、枣强四县合一)县政府编辑《衡水新志》稿,文中就记叙了这段“老盐河”。当时,这条古老的河道轮廓从枣强县西南部的赵子谏村开始,向北流经庙前里村、冀县的双庙村、酒杨村、王家口村,北至衡水南田村、北田村、大赵常村、枣园村和干马村东,总长共计56里。向北流入武邑县境。
1975年开始,由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组织测绘,并编辑出版了《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
图》,该图复原了该地区的千百年前黄河古河道,并且作地面古河道遗迹今古对照图解,其中流经枣强县、冀县、衡水县老盐河的蜿蜒地形用黄色标出。
2001年,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理》杂志第17
这足以说明,流经在枣强县、冀县、衡水县间的老盐河,为宋代黄河遗留在河北平原上的一条古河道。据悉,也是唯一一条没有被漳河或其他河流侵占和冲刷的黄河故道,古河道的原貌基本保留至今,实属罕见。
现存老盐河沿岸的“七开河” 聚集村群遗迹、“南田北田”聚集村群、“王家口李家口”聚
集村群、“杨村”聚集村群等等,原本都是北宋年间黄河河畔的村落遗址。活生生的地貌,必定能够引起后人追忆千年前北流黄河流经衡水时期的地貌景观。宋代北流黄河流经这里近50年,通畅了南北水路交通,带来了河水灌溉。黄河南移后,留下一溜儿幽静的乡村。至今,干马村东、王家庄
以西、枣园村和赵杜村以东的黄河故道已填埋,成为城区建设用地。五开河村以西的黄河故道较宽阔,现开劈为牧马庄园。原故道两岸还遗存着很多历史田园景致和美丽的传说故事。如:杨开河村的杨宜,为明朝大臣,民称杨侍郎;南田村的古树古寺历史久长;王渡口村旧称“浮满口”,历史上原建有“镇海寺”;魏屯镇原称“兴利镇”,魏氏家族有匾额《云程得路》的记载;李家口村原有老官道相通;陆氏在朝为官,改陆村为“禄村”;孙家宜子村的“宜子”由来渐矣;岳良村原名“冯城”,
2008年开始的“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期间,曾改“老盐河”为“董公河”,“董公”即董仲舒。易名“董公河”是为了纪念这位汉代大儒。但是,老盐河流经地区是枣强县西部与冀州市交界处,而董仲舒的家乡地处枣强县东部与景县交界的广川郡一带,两地相距五十多里。况且,董仲舒出生在公元前179年的西汉王朝时期,则老盐河形成于北宋末年,时间相差一千二百多年。所以,“老盐河”
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资料已证明,衡水地区是黄河历代流经变迁较集中的地域。且老盐河又大部分保留着原黄河河床,来衡水的外地游客能在衡水亲眼看到宋代黄河故道景观,应该是一件值得纪念的游历。这里毗邻美丽的衡水湖,傍依一〇六国道并有大广高速穿越,交通十分便利。不妨以黄河“母亲河”为契机,开辟诸如“古黄河•老盐河文化长廊”一类的景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