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宝 石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桃城故事 |
在衡水市桃城区的阜丰街、南华街、西门口街以及巨鹿镇等街道路旁,经常看到各类的异型大石块。其中有一种形似元宝的石块俗称“元宝石”,元宝石(如图),上长 120厘米,下长68厘米,高60厘米,槽高28厘米,厚度26厘米。外形酷似元宝,该石块材质不错,属淡棕色砂石灰岩。元宝石侧倒平躺在地上,俩人竟没有扶起来,估计也有五六百斤重。附近的耄耋老人们反映,这是旧时“染坊”留下来的工具。
旧时的“染坊”为经营染布的加工作坊。所谓“染布”,就是给白布上色。每家染坊都有一个http://s10/mw690/001XTMcpzy6SuUI6H3j89&690宝
晾晒场,场子上用长杉木杆子做的木架子用于晾晒染好的成匹土布。染坊里最主要的设备就是几口大缸,还必备加热的大铁锅。织布厂和民间,将成批量的白布送来上色。染布时放上染料,内行人称之为“靛”的染料。靛是可染色植物蓝草中的提取物。蓝草经过加工炮制后,成为染布的水性颜料,由于多为青蓝色,于是取名青靛或蓝靛。一般染坊只能染蓝、黑两色。染好的布要进行大水缸漂洗、架子上晒干、案子上平整等一系列工序。平整大宗布匹是非常重要的工序,主要设备是碾石、木轴和承石。碾石就是那个五六百斤重的“元宝石”。将布匹卷起来经过
至今,家住西门口街的王庚田老人和巨鹿新刘庄村崔福田老人,他们在童年时代,曾经亲眼目睹过染坊如何平整布匹。老人家回忆起染坊工人脚蹬
“元宝石”
踹布的情形,描绘得真真切切。将我们的目光拉回到上世纪30年代。因为元宝石很沉,要几个壮汉才抬得动。踹布时,工人先将元宝石一头按45度角翘起,把布匹或丝绸卷于木轴上成为一个大卷子,置放在有点凹形的承石上,再把元宝石压在布轴上放正。踹布的工人称作踹匠,踹匠赤脚站立于碾石的两个尖端上,双手扶住两边木杆,双脚不断左右晃动元宝石,反复碾压布轴,使布面平整光亮,卷在木轴上的布越来越宽松。蹬元宝石不仅需要绝好的体力,还需要充分的技术要领,要求速度快,平稳度高,这样轧出来的布质紧薄而有光,布匹才会平整不打折。元宝石的造型既独特又巧妙,其角度设计符合力学原理,谁是最初的发明者已无从可考。不过,在华夏大地上,凡是纺织业和印染业发达的地方大多都http://s11/mw690/001XTMcpzy6SuUM1LvAda&690宝
有它的身影。
老人们还讲:踹匠往往都是壮汉,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一年到头脚都踩在方寸之间,即使是冬天,踹匠也是赤脚操作,非常辛苦。
巨鹿镇张彦州先生的祖上曾在镇上开办染坊,商号“万和泰”。规模很大,雇员
较多,承担着冀县、深县、新河。束鹿等县棉产区棉纺布的漂染工程。至今,其旧家宅里仍然存放着数尊大型http://s11/mw690/001XTMcpzy6SuUQihgm6a&690宝
“元宝石”和几十块“捶布石”。
巨鹿镇附近的新刘庄村是搬迁村庄,老村旧址在千顷洼西岸,村里的崔氏家族在过去就开过染坊,并把染布生意做到了天津卫。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染布作坊则以生产队集体的形式继续经营,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新刘庄村头,村民崔广生的家门口附近,仍旧存放着一块 “元宝石”。
元宝石是古代的天然熨斗,功能其实和今天的熨斗很相似。蚕丝织品完成后,有一道工序,就是在元宝石上走一遭,丝织品就会变得平整紧薄而有光泽。古时候,衡水这里为著名农产区。且桑树成林,也是蚕丝的产区,农户宅院常有织锦机杼声。至今,前王家村、空城村、葛村等村庄仍有“蚕姑庙”庙址遗存。宋代史书中关于冀州(辖衡水、枣强等六个县)的篇章就有“土贡罗娟綾锦”作为赋税的记载。明崇祯年间,衡水县(今桃城区)向州府交纳赋税,其中包括“农桑丝税”折绢138匹1丈4尺3寸的要求,另有“人丁丝税” 折绢158匹和“绵花(蚕丝结成的片或团)税”694斤8钱的记载。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衡水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广则迟至明朝初年,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在中原推开的,衡水的白土旱地适宜棉花的生长,棉布纺织业逐渐替代了丝、麻的织造。新织成的棉布经过元宝石碾压后,就会变得平滑而加密。印染过的棉布会缩水、发皱、变形,经过碾压平整则成为必备的加工程序。
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编绘的《天工开物》中有对元宝石的描述:“凡棉布寸土皆有,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元宝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也就是说,用元宝石碾布可使染过的织物缕紧不松泛。即使碾压作业时间长了,也不会由于摩擦产生静电发热而损坏织物。规模大的印染店,都用材质好的元宝石。所以,元宝石在衡水很流行,甚至成一些印染店“炫富”的招牌。要想知道哪家印染店的规模大,看看他们的元宝石就知道了。当时在城关镇和巨鹿镇,规模大的印染店老板都非常喜欢材质好的元宝石,不惜重金购买,并且要求雕刻上花纹和店铺的字号招揽生意,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实力。元宝石越大证明染布的尺寸大,是染坊“炫富”的招牌。从而可以窥见,当时的纺织业、印染业都比较发达,以及纺织印染业生产规模。
桃城区的前身是衡水县,据清康熙《衡水县志》载,原衡水县的店上村、小屯村、陈家口村、北大村、呼家庄等村,为著名的花布织造村庄。到了民国年间,因为丝绸、棉布纺织工艺技术改进了,织造出来的丝绸、棉布已经相当柔滑平整,有的不再用元宝石碾压的工序了。元宝石也就成了“染坊”里独有的风景。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衡水县属于三等小县,县城居民人口少。仅以民国25年(1936年)为例,衡水县全县33523户,173703人。衡水县城仅有1915户,8806人。县城虽小,因为是著名的“水旱码头”,南北滏阳河航运与东西齐晋大道在这里交叉,所以县城的市井间诸多行业都很齐备,登记在册的大小商号485家。其中单一“染坊”行业竟有18家之多!染坊的经营方式一般是接受来料加工,随送随染,收取加工费。有的染坊也自己兼营织布和棉花生意。有来自山西、山东的布贩子到衡水乡间收买土布,百八十匹的,都会放到染坊去染。也有天津、邯郸、邢台的织布厂,从船上运来大宗布匹进行加工漂染。著名的染坊有 “恒祥义” “广荣号” “又一新” “万和泰”等字号。大染坊的掌柜们在每年的九月九日,要“供香”染坊业祖师葛洪。
衡水各家染坊为保证收入,在为民服务项目中常常以粮代币。按照半斤粮食一尺浅蓝布,一斤粮食一尺深蓝布,五斤粮可染一尺蓝印花布的标准,来推广业务。染料普遍用土靛,即蓼蓝。也有使用从天津卫进来洋染料的。每年的阴历六月底至十月是印染旺季,由于气候的原因,也属吉祥月份,此时染出的布质量也好,这时要增加三四口染缸。大染缸是从邯郸彭城沿滏阳河运来。本地产的蓝色需在锅底高温加热染布,土靛和洋靛则无需加热。但是,到了阴历十月以后,正是生意旺季,需要在染缸周围烧火烘烤。防止染缸水温太低,有的染缸下面有地灶。清末民初时期,染坊的生意一直看好。民国21年,南华街的李曾鲁,是一位老学究,他曾为阜丰街“九合染坊”撰写过一幅对联:“漳河染黛财源广,滏水拖蓝利泽长”,横批是“青出于蓝”。
“捶布石”也是布料平整工具,自古以来的家庭生活必备品,全国各地都有,大小不一。石面上打磨得分外平滑,中间略凸型。长二尺,一尺半宽,半尺多高。并配套一两个枣木棒槌。洗完的衣物晾晒后会起皱褶,在捶布石上捶打达到平整。这恐怕是当时人们在追求服装的整洁、挺括,对http://s15/mw690/001XTMcpzy6SuVlcupoee&690宝
衣料、布料的平展、防虫的最时髦处理,也可以在石上捣洗衣物等等功能。我们每当读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时,会使人浮想联翩。古代长安城里的妇人们在捶布石上,用木制的棒槌在捶布衣,诗句中记录下了妇女们在捶布石上捣洗衣服的声音。但是,唐代妇女捶的是丝织衣料,还是棉布、麻布衣服?尚不可知。不过,无论是丝织品、棉织品、麻织品衣料,在成衣、洗涤过程中都会经过平整的程序。家庭就用“捶布石”,工场则要用“元宝石”了。不过,大染坊里也要配备多块捶布石,那是在处理较小件布料时备用的。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入县城和巨鹿镇,衡水经济遭受摧残,染坊停业。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纺织业和印染业,普遍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具,省略了用元宝石平整布匹这一笨重的工序。从此,元宝石逐渐退出工具历史舞台。元宝石变成为“古董”,脚蹬元宝石踹布,则成了“故事”。
附: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工笔绘画十六幅,每幅图后面配以文字说明,装裱成《棉花图册》。在册首部分抄录了康熙皇帝的《木棉赋并http://s12/mw690/001XTMcpzy6SuXZGt0n2b&690宝
序》,将图册呈送乾隆皇御。同月,乾隆应方观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