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衡水老盐河 康占营

标签:
文化 |
分类: 衡水历史资料 |
黄河故道——衡水老盐河
华北明珠“衡水湖”的东岸附近的田野上,存留一条南北流向的干涸古河道,民称“老盐河”。历史资料证明,这原是一条北宋年间的黄河北流故道。
衡水市地处河北大平原的腹地。根据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版)图文载: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多次流经河北省平原,这条往返更迭的黄河河道遗迹大http://s14/mw690/001XTMcpzy6L7fNnVdHed&690
多集中在衡水地区。中国古代文献
http://s12/mw690/001XTMcpzy6L7h2iP91ab&690
http://s16/mw690/001XTMcpzy6L7fX8cZpdf&690
http://s8/mw690/001XTMcpzy6L7gg8OkTd7&690
http://s7/mw690/001XTMcpzy6L7gNdGiaf6&690
又据《宋史•
河渠志》记载,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在河南濮阳的小吴埽决口,向北冲出三条新河道,先后流经大名县、巨鹿、清河一带,其中一条沿枣强西部,通过冀州东北部,穿越桃城区流向武邑县。谭其骧教授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河北东路”册页中图详细图解这一水利史实。漳河、滏阳河和滹沱河又成了黄河的支流。流经12年后,至元佑九年(1093年)黄河http://s14/mw690/001XTMcpzy6L7fvQLAF4d&690
断流。六年后的元符二年(
清光绪刘鹗编绘的《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显示,衡水地区是古黄河历代流经变迁较集中的地http://s11/mw690/001XTMcpzy6L7eSiznI9a&690
http://s13/mw690/001XTMcpzy6L7iTuFk0fc&690
http://s12/mw690/001XTMcpzy6L7j0Gz2jab&690
域。清代深州知州吴汝伦(桐城人),用时29年编纂而成的《深州风土记》,较客观地记叙了这一特殊自然地貌景观。方志学家瞿宣颖、黎锦熙对此书十分推崇,梁启超对此佳本加以赞赏。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
开始对北京地区和直隶全省的地形进行了http://s8/mw690/001XTMcpzy6L7f1scdhf7&690
数年的实际测绘。于民国十八年(
1962年2月,大衡水县(衡水、冀县、武邑、枣强四县合一)县政府编辑《衡水新志》稿,文中就记叙了这段“老盐河”。当时,这条古老的河道轮廓从枣强县西南部的赵子谏村开始,向北流经庙前里村、冀县的双庙村、酒杨村、王家口村,北至衡水南田村、北田村、大赵常村、枣园村和干马村东,总长共计56里。向北流入武邑县境。
1975年开始,由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组织测绘,并编辑出版了《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该图复原了该地区的千百年前黄河古河道,并且作地面古河道遗迹今古对照图解,其中流经http://s7/mw690/001XTMcpzy6L7fa0H2e36&690
http://s1/mw690/001XTMcpzy6PcJ5Ntuw80&690
2001年,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理》杂志第17 辑,刊登了河北省地理所老所长吴忱研究员的文章《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在第17页记载:“北宋元丰四年( 1081 年) ,黄河又自濮阳西决口,北流经内黄东、南乐西、大名西、馆陶西,、威县东、清河西、枣强与冀县间、衡水,于武强东南折而东,于泊头行今南运河道北流,经沧州、青县,于天津以东入海”。第 19 页又记载“尤其是衡水城以南的盐河,更无河道流水形迹。但零星分散的、由黄色粉砂组成的土丘,却呈南北向的带状分布,也表明是北宋黄河河道的遗迹。该河道自衡水至武强,行今滏阳河道。”
这足以说明,流经在枣强县、冀县、衡水县间的老盐河,为宋代黄河遗留在河北平原上的一条古河道。据悉,也是唯一一条没有被漳河或其他河流侵占和冲刷的黄河故道,古河道的原貌基本保留至今,实属罕见。
现存老盐河沿岸的“七开河” 聚集村群遗迹、“南田北田”聚集村群、“王家口李家口”聚集村群、“杨村”聚集村群等等,原本都是北宋年间黄河河畔的村落遗址。活生生的地貌,必定能够引起后人追忆千年前北流黄河流经衡水时期的地貌景观。宋代北流黄河流经这里近50年,通畅了南北水路交通,带来了河水灌溉。黄河南移后,留下一溜儿幽静的乡村。至今,干马村东、王家庄以西、枣园村和赵杜村以东的黄河故道已填埋,成为城区建设用地。五开河村以西的黄河故道较宽阔,现开劈为牧马庄园。原故道两岸还遗存着很多历史田园景致和美丽的传说故事。如:杨开河村的杨宜,为明朝大臣,民称杨侍郎;南田村的古树古寺历史久长;王渡口村旧称“浮满口”,历史上原建有“镇海寺”;魏屯镇原称“兴利镇”,魏氏家族有匾额《云程得路》的记载;李家口村原有老官道相通;陆氏在朝为官,改陆村为“禄村”;孙家宜子村的“宜子”由来渐矣;岳良村原名“冯城”, 冯氏家族在历史上记载了多位著名人物,如冯跋建立北燕王朝、北魏冯太后的施政故事流传至今。另外,北杨庄的玉皇庙、后李村的洪福寺,以及双庙村、北金村、雨淋召村、大金村和赵子谏村的人文传说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2008年开始的“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期间,曾改“老盐河”为“董公河”,“董http://s16/mw690/001XTMcpzy6L7fh0xyL5f&690
公”即董仲舒。易名“董公河”是为了纪念这位汉代大儒。但是,老盐河流经地区是枣强县西部与冀州市交界处,而董仲舒的家乡地处枣强县东部与景县交界的广川郡一带,两地相距五十多里。况且,董仲舒出生在公元
http://s8/mw690/001XTMcpzy6LaveDGSj97&690
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资料已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