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修正稿)
康占营
“法帖”一词最早产生在宋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法帖(刻帖)是《淳化阁帖》,刻于淳化三年(992年),是宋太宗命人摹集镌刻的。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当时朝野文化界出现了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并将其镌刻在石板上,然后“制成墨本”并装裱成卷或册的刻帖。这种刻帖即使古人的书法得以流传,并扩大其影响,又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故又称之为法帖。明清之际,随着印刷业的发达和人们对书法学习的需求,汇集前人书法墨迹,镌刻法帖持续不断,规模也越来越大。法帖一般是指用毛笔写字所遵循章法而摹仿的样本。衡水地区不产石头,阎家庄法帖为木板雕刻法帖,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制成墨本”的工序称为“拓印”,拓印,也称"拓石",就是先将镌刻有凹字的石碑上面喷水湿润,把一张宣纸(或坚韧的薄纸)敷在石碑上面,用干燥的布拓包轻轻捶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再用专用的“朴子”蘸墨墨,将墨扑打于拓纸上,使墨均匀地布满纸面,凹下去的字痕留成白色,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它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最好的工艺方法。
“拓印”技术的起源,约始于东汉熹平年间。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的,比雕版印刷早出现。至隋代,石碑文字的拓印技术已经很发达。唐代,不仅有民间进行拓印的作坊,而且政府也有拓印机构。
衡水的“拓印”工艺,兴起于唐代的“盖文达墓碑”碑文拓印。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当朝蜀王太傅、“十八学士”之一的盖文达病故长安,归葬衡水县盖村(今桃城区东葛村)祖坟。其墓碑为唐代高级官员墓地所能享用的一级石碑,高一丈三尺,碑文1400字。由十八学士之一的于志宁撰文、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所以,碑文书法以笔划细劲遒婉著称。褚体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历代社会名流学士,皆争相前往瞻仰、拜读和临摹碑文。文化界商家就地搭棚,夜以继日拓下墨本,碑文拓片广为收藏。其文辞和书法,影响衡水文风千余年。后来,衡水县域及附近县民时常前来“拓碑”,曾一度“洛阳纸贵”、墨汁脱销。盖村(东葛村)周边乡民逐渐兴起造纸、制墨、拓印等行业。加之原有的毛笔制作工艺,形成系列文化产业群体。历经千年的锤拓,盖文达石碑体的文字部分表面已严重受损。至清康熙十九年的《衡水县志》中有对盖文达墓碑“今剥落矣”的记叙。至北宋年间,朝野盛行将前人书法拓印成墨本,在社会上广为收藏。睿智的衡水文人看到“拓帖”作品在文化界所处的重要地位,即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临摹在硬木板上再雕刻,比起在石碑上镌刻文字节省工序,缩短工艺流程,且便于贮藏搬运。然后再在木板上拓成墨本并装裱成卷或册页,投入市场,形成文化产业。历史上,原有十余个村庄经营雕版拓印法帖生意,集中在县城南部及千顷洼一带。尤以阎家庄村最具规模,村民大多数都会法帖刻版、拓印和装裱技术。鼎盛时期,除在本地立店销售,还销往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地。明末清初时期,衡水阎家庄经营法帖拓印书法册页的店铺,进入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成为这里的早期商家之一。冀州人孙殿起所辑《琉璃厂小志》一书中载有“怡墨堂阎世竹,字筠亭,衡水县人。光绪二十年开设,盛昱书额。徒:阎秉彝、韩增起、阎世鸿、路学矩、白运昌、阎秉尧、路嘉良、王振三、魏桂臣、冯金双、吴祥麟、任振邦”“蕴竹斋阎秉彝,字德民,衡水县人。于民国十六年开设。徒:张焕文、刘剑文、王金昌、李庚申。”其中“怡墨堂”和“蕴竹斋”阎家庄村的阎世竹和阎秉彝师徒开办的。至20世纪40年代,琉璃厂仍有十余家商铺营销碑帖墨本画轴册页。
阎家庄法帖拓印业,一直沿袭
“制板,描字、雕刻、拓印、装裱”的加工程序:
一、雕刻帖板的木材,主选当地木质较硬的杜木、梨木、枣木和桃木,专业木工将木板刨平打磨好的备用。
二、描字,首先要在木帖板上用毛笔仿写书法名家的字体,执笔人必须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书法功底,且能忠于原作字体;
三、雕刻,则以阴刻为主,采用直立刀法,陡刀立线、层层起底的步骤;
四、拓印,工艺有锤拓、擦拓、蝉翼拓三种方法,拓片为宣纸和毛边纸。锤拓主要是多次着墨,着墨均匀,擦拓是对纸的干湿和技术要求严格的拓法,蝉翼拓的技艺更高超;
五、装裱,技术较复杂,先将小麦粉(上等麦子面)
“去筋”,去筋就是洗面筋,将取出面筋后的泔水,配入药液治成浆糊,用于托裱完成作品。
“衡水(阎家庄)法帖博物馆”,现存古帖板150余块,仍可拓印。在600张旧帖片中,锤拓、擦拓和蝉翼拓拓片均有,其字体真实地反映原作品的艺术风格。其中名家名帖居多,如《兰亭序》《神童诗》《治家格言》等拓片。2011年5月23日,“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列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有阎长浩、李广民等。衡水法帖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木刻法帖博物馆,衡水阎庄被称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
衡水法帖历史沿革
阎家庄村,位于桃城区西南16公里滏阳新河北畔。原址在今后韩村北,千顷洼旁的一个高岗上,20世纪60年代末开挖滏阳新河时迁至今址。阎家庄村民掌握的诸多拓印工艺技术十分珍贵,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将木板上稍微喷上水分后,将宣纸平铺在木板上,用干燥布软捶轻捶,宣纸逐渐平整,有凹字处宣纸也凹下去。再用平整的布锤沾上均匀的黑墨捶打在宣纸上,大面积的地方为黑色,凹下去的地方是字迹,黑墨则捶打不上会留出白色。稍干后把宣纸揭下来,这张呈现白字黑地的纸张,通称拓片。再将这些拓印的纸裁成所需开本,用托裱字画的方法装制成折叠式的书称为字帖,用于毛笔习作的摹本。也可装裱成书画作品如卷轴或者册页。阎家庄法帖品种以字帖为主,真、草、篆、楷俱全,犹以历代书法大家各篇为多。有“二王”、欧、颜、柳、赵等字体的《道德经》《兰亭序》《洛神赋》《赤壁赋》及各朝代各家诗人帛书手迹。法帖辅之拓画,有吴道子的字组画作等。鼎盛时期上百种之多。
清中期,阎家庄法帖生产已经形成产业链结。其中阎含贞、阎昆三在生产经营上另辟新径,并与经营古玩字画相结合,提高法帖的品位。阎氏营销者经常出入大户人家,与南皮张之洞、张之万等交往。乾隆年间,村民阎荣章靠拓帖发家,添置几顷地,捐献数千两银子为村里修建一座石桥。清光绪二十年,村民阎筠亭,在北京琉璃厂开设拓帖坊“怡墨堂”,并请国子监官员盛昱题写匾额,经营历代名人法帖及墓志铭等石刻拓片,结交甚广,生意兴隆。村里的年轻人阎秉毅、阎世鸿等人纷纷到北京拓帖作坊学徒。在京城琉璃厂学习,视野开阔,使法帖拓艺水平提高。阎秉毅于民国十年开设“蕴竹斋”经营自产法帖,传承独特拓艺,带动阎家庄制帖业的发展。
http://s5/mw690/001XTMcpzy7bF6Rwid6c4&690
清末民初,社会推行维新,大力兴办国民新教育,提倡男、女儿童均到学校读书习字。当时习字首推传统毛笔书写方式,学生入校首先临写字帖,通用颜、柳、欧三体,学生需求法帖量大增。阎家庄的制帖作坊不断扩建,拓帖作坊产品较多的有阎世修、阎秘廷、阎群声、阎步盈等。同时,阎大贵以心灵手快刻字不走形成了刻帖的专家。法帖内容宽泛、雕刻细腻、线条严谨、字图清晰,生意盈门。少年阎丙彦曾去昌黎、玉田等地售帖,三个月挣了5袋白面。当时所制字帖大都销于冀东、冀中、冀南一带及天津、北京、东北等地。同时定点销售给一些“大宅门”,如辛集孟家、定州王家、深泽毕家及太原、西安等一些文门学府。也有不少文人墨客、经营商家前来定货寻宝。据资料载,民国24年(1935年)阎家庄百十户人家,有70多户制作法帖。衡水的文化商贩在外销时,往往携带毛笔、墨块、习字法帖和梳头篦子等,远赴山西、陕西、内蒙、辽宁等地各县城学校乡村,这些衡水地产商品,在华北地区很受欢迎,颇俱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阎家庄法帖制作颇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影响传统拓版印刷生产,致使这一行业逐渐萧条直至消失。上世纪六十年代,阎家庄还存有不少刻板,后来有的被农家当做门板、床板、切菜板使用。海河工程时期,阎家庄整个村庄搬迁,再加上“文革”中误为“四旧”,诸多遗留下来的古老帖版,多被劈材烧火,现幸存的百幅旧帖版实为传统古物的很少一部分。
1990年,衡水市政府为挖掘阎家庄法帖,筹建博物馆给予专项拨款。时任县文保所所长的李功,积极抢救散落民间的法帖刻版,不分昼夜走村串户、风雨无阻,共收集珍稀刻版127块,各种法帖拓片210张,有关资料上万字及部分雕刻、拓印工具。村民阎长浩(教师、校长)介绍,得知上级要保护法帖这一古老工艺,村民们纷纷拿出存放的刻版帮着刷洗,抢救文化遗产热情高涨。1994年10月,桃城区文化馆首建衡水法帖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首先在新华书店营业厅展览,吸引广大市民参观,并深入市区各学校轮流展出。应邀在国内举办26场流动巡回展,弘扬阎家庄法帖艺术。1999年10月,选址衡水市宝云寺院内,重建衡水法帖博物馆。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90平方米,仓库占20平方米,馆舍系传统古式建筑。法帖博物馆迎门影壁为《兰亭序》原文书法和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赋诗唱和玻璃蚀刻字画。馆内分五个单元陈列,分别是:(1)历史沿革,从中国法帖缘起于春秋竹木书简,到明清兴盛。体现中国崇尚文化的传统习俗,展示北京琉璃厂社会各界人士争购墨本拓片册页的场面,以及由衡水阎家庄到京津冀辽各大商埠绘刻、拓印、装裱、运销等产供销流程,各类书法名篇、复制精品进入千家万户装点生活的情景;(2)发现挖掘以照片及文字说明,叙述了发现并挖掘法帖这一失传民间艺术的全过程;(3)精品展示单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法帖帖板、拓品,囊括真、草、隶、篆、楷各种字体帖板和拓品,陈列帖板13块、拓片40张,灯箱图片6个,展橱1面、展柜5个,基本体现了法帖的全部内涵;(4)研究成果展示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过程成果,以阎家庄法帖为内容的《中华拓印》《中国法帖史》《建馆日记》等专著都为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实物;(5)情景再现独立于其它4个部分,单辟一室,进口顶部悬“怡墨堂”匾额,内以真人大小塑像形象地再现法帖制作过程,分别是绘、刻、拓、制环节。进入20世纪,衡水法帖博物馆组织建市设区5周年、10周年“衡水风俗文化展”,通过法帖展览使域内广大观众对有阎家庄法帖而自豪,对家乡更加热爱。
2009年区委、区政府投资60余万元,在市区人民路繁华地段新建衡水阎庄法帖博物馆,面积200平方米,设两个展示大厅并塑逼真人物蜡像重现当年法帖制作场景,陈列帖板200余块。9月举行“纪念河北衡水市桃城区法帖拓印技艺传承六百年暨法帖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省、市领导出席。阎庄法帖拓印工艺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编著《衡水阎庄法帖集》。2009年3月,赴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大会”。这是河北省唯一一项代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2010年,有40多篇专业论文及宣传报道,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物工作》等报刊杂志发表。衡水法帖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港、澳、台、日本、新加坡学者及各国文化参赞观众已逾5万人次。现有明清法帖帖板127块,拓片200多张及部分雕刻、拓印工具等。
关于“传拓”
“传拓”,亦属“拓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拓印技法,它是将纸覆在碑石、青铜器、甲骨、陶瓦器、印章、封泥、古钱币等器物的文字、图形、纹饰之上,采用墨拓手段,将其拓印在纸上的技法。该技法发明于汉魏时期,曾启迪闻名于世的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马国庆,桃城区人,首都博物馆书画碑帖鉴定专家马宝山之子。马宝山(南谢漳村人),将拓印和传拓技艺真谛传给马国庆。马国庆深得父亲的真传。他正在研创立体拓,为传拓的继承和发展做出新的的贡献。现为“传拓技艺”项目的非遗传承人。http://s9/mw690/001XTMcpzy7bF6EpGSA9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