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盘古智库 吴必虎
2015年的元旦因为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而蒙上沉重的色彩。除了对不幸遇难者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哀悼,为了避免同类灾难再度发生,必须对举办城市大型活动的安全规划与现场控制进行认真反思,作出系统反应。其中一个角度,就是需要政府多部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高度协同,而这一点,基于中国长期的人治特色有余、法治特点不足的国情,尤其值得重视,需要立即改进。
上海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大型节事经验、市民素质、技术装备,各种影响节事安全的因素和条件不可谓不好,但为何还会出问题,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多部门协同不够造成的。
大型节事活动方案一旦敲定,需要宣传部门提前广泛告知社会公众,公众需要提前了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活动、什么措施。但是中国国情是各种大型活动的日程迟迟不见报端,主要原因就是要等大领导定下日程,而大领导都很忙,又常常随意改变计划,所以下面的承办部门就很难尽早确定方案。
交通部门和交警部门是人群集散、空间移动、流量管控的关键部门。任何大型节事的举办,既要考虑到人群的进入,也要考虑活动结束后人群的疏散。人群进入时时间段较为分散,压力较小;活动散场时人群流出时间集中、压力最大。活动过程中,一般活动场地设计了较为固定的座位或站位,但类似外滩观灯这类开敞型活动,人群本身一直保持流动性的就需要设计隔离式网格管理体系,这时候交通部门的任务就转移到了警察部门。为了配合人流的进出,地铁、公交、出租汽车、社会车辆、VIP车辆等的交通管控就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并通过宣传部门广泛告知受众出行参考。
通训、信息技术部门在大型活动中应该纳入整个协同体系并需做出直接响应。类似外滩这种活动中心区域和人流集中趣向地点,现场设置高分辨率摄像头,并在各大进入通道入口处竖立大幅显示屏,向拟进入的其他人群公布拥挤状况,防止更多人员的进入。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部门需要将现场人群手机信号大数据瞬时信息转告政府相关部门,以便于交通、警方、旅游、市政等部门决策,一旦超过预定密度阈值,需要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方案。所有涉事部门都要及时、快速发布信息,不要企图掩盖事实、躲避责任。及时、真实、适当的信息发布内容及形式,可以有效防止灾难发生、减轻灾难引致的后果。
城市规划与设计对大型活动场地的空间组织也有重要影响。对拟作为城市主要大型活动举办地的场所,足够的空间、安全的周边环境、便利的交通组织、快速的应急撤离通道、设施设备的选用等,都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群安全的因素。此次外滩踩踏事件发生于台阶,虽然不是城市设计的问题,但它却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对横向距离较长的台阶实行纵向栏杆分隔,就可以防止踩踏事故的大面积多米诺效应发生。
城市管理、园林管理、交通、交警部门对现场的管理措施也需协同。中国是个围墙、护栏泛滥的国家,平时出于管理者自身的工作便利,往往将公共场所围个水泄不通。在人群进入时这种围墙、围栏确实可以便于控制人流无障碍进入,但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就会出现难逃一劫的厄运。即使在正常散场情况下,也存在疏散时间过长的问题。对于大型活动举办空间应该能够做到立即反应,撤除围栏,迅速打开所有通道。
卫生部门应该被纳入大型活动应急体系。超过一定规模人群的集会、活动应该制定充分可行的急救预案,现场有值守,医院有准备,通道有保障。
娱乐、游憩、文化活动,包括城市大型活动,不应因为少数灾难发生而被取缔。那样做的结果反而会积累成为更大的需求爆发力。随着中国发展到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后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娱乐和旅游休闲需求不断增加。但中国公共的节庆活动普遍感到供给不足。旅游、文化部门应该对此研究对策,促进多部门协同,形成全社会支持旅游、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了保障大型旅游、文化活动,为国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安全的活动产品,不仅这类活动不能取消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相反应增加举办时间密度,同时减少集中于大城市、集中于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密度,将举办场地分散到更多的合适地点。
消防、卫生、教育等部门和家庭需要承担起应急、自救、互救、户外活动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公民的素质影响到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反应和恰当行为的表现,引起不同的后果。
上文为了阐述的方便,分头分析了多个部门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事情很多部门都已经做了,有的做得还不错,可是为什么灾难还是来了?就是因为缺乏整合、缺少协同。
最后,再重申一个观点,大型活动的安全,不能依靠人治,碰到认真负责的官员就会得到较好的预防,即使这样,层层开会,事事叮嘱,时时查看,毕竟累死人还不一定靠谱。最好的办法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凡是重大、大型活动,就有一套成文的规定、标准、法律要求,并相应落实到具体的责任承担者,通过认真的实施,加上严肃的事后追责,事情才会彻底改观。
前一篇:乡村旅游救了传统村落
后一篇:麦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