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寺

(2021-11-21 10:56:50)

2019年三月,与友人同去杭州。沿西湖,彷佛走在苏绣长卷里,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言不虚。而这年岁末,一场疫情,世事大变,当各种不确定性成为生活主基调,过往已成难得的奢侈。忆及杭州天竺三寺,如镜花水月,那花那月就活在心底,日久弥新。

前几日到洛阳,由大气磅礴的古都洛阳,又想到诗画杭州。在洛阳,日日见龙门,见香山,当年白居易居此,而号香山居士,又想起杭州,西湖不仅有白居易为官时修的白堤,更有《忆江南》流传千古,写诗时,他人在洛阳:“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后一首,游杭州时,就觉得像是天竺寺白描。后上网一找,果然,写的正是天竺寺月夜。

与天竺寺的因缘,是个偶然,到杭州,喜欢美食的朋友一心要去“江南驿”就餐,天竺山中,茂林古道,掩映着几间颇有古风的旧房子,粉墙乌瓦,这就是江南驿,在北宋,这样的饭店该称作正店吧,藏在山中,却食客盈门,我们午间到,所有食客都安排在店外树下的矮桌矮凳上,满满的,后面的,桌椅食材,什么都没有了。朋友说,不能白跑,就等晚上。于是在山间流连,朋友说,不远就是法喜寺,于是,结伴造访。

寺庙南北不同,北方的寺大多红墙、青瓦,大殿、厢房,中规中矩,而南方的寺庙黄墙、乌瓦,青山、曲径,入寺中,清之又清,心如泉洗。

沿天竺溪由下而上,法净寺、法镜寺、法喜寺,三寺遥相呼应,藏于茂林修竹中,这是天竺山著名三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都是杭州古代名刹。

见一带黄墙,到法喜寺,门额为乾隆御书。古称上天竺,知此处为白衣观音道场,就去瞻仰。这天正逢法事,人头攒动,从缝隙中,看到观音像龛,龛很大,却不见雕像,仔细看,才看到其间有个一米高的木雕观音,法喜寺规模宏大,又是观音道场,主尊的造像却是一米高的木雕,给人一种奇异的神秘感。

归来翻书,才知道其中的故人故事。。。

一千多年前,五代后晋时,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修行。一夜,见山中有发光,请名匠刻成观音像。后来,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人求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建“观音看经院”,三年建成。有僧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放在观音头顶,“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从此人称“神木观音”。这就是我看到的木雕观音,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起源。

到了宋朝,杭州知州张去华到上天竺祈雨应验,后来的地方官,甚至苏轼在此为官时,都写下祈雨、祈晴文,因屡屡应验,“神木观音”异享誉大江南北。百姓纷纷到寻求菩萨的佑护。于是,这里成了杭州香火最盛的地方 

而岁月流逝,到明崇祯十四年,杭大旱,饿殍遍道,时人相传观音在上天竺显灵,救济饥民,杭州百姓蜂拥而至,在掘土三尺,土充饥,人称:观音土。以后,江南一带遇有灾荒,饥民常以“观音土”充饥活命

世事沧桑,山寺跟着历史走,见了兴,也见了衰,到清代,则又一番花团锦簇:康熙“五巡五幸”。乾隆六下江南到上天竺十次。山野中的寺庙更有一番俗世繁华。岁月更迭,因山寺灵验的传说多,江南百姓都来进香,形成热闹的天竺香市”。据记载:香客们成群结队向上天竺进发,一路上敲锣打鼓,人抬着大蜡烛,到上天竺观音殿,点燃蜡烛,供奉观音娘娘片刻,又将其熄灭,重新抬回船上回乡。据说供奉过观音娘娘的蜡烛,有消灾灭祸的功能。带回去供养蚕照明,可确保平安。太平年景,自有一种太平气象。

而上天竺更让我心动的,就是历朝历代,有那么多文人骚客先后在此流连:李白、白居易、张籍、崔颢、苏轼、陆游、范仲淹、朱熹、杨万里。。。唐宋明清,众多文星汇集于上天竺之上,令山寺之魅力,历千百年而不衰:“上界钟声下界闻,天香桂子落纷纷。。。”走入一带黄墙,遥想先人遗迹,思绪万千。而此地多有高僧,辩才与苏东坡的禅心机锋,更成为千秋佳话,天竺山中,他们或林下漫步,或和诗题壁,辩才窗前有两棵松,一日,风吹折一棵,辩才伤感:“龙枝山逐风雷变,减却虚窗半日凉。”苏轼续句:“天爱禅心圆且洁,减却虚窗半日凉。”有了有意思的人,有了有意思的故事,历一千多岁月的上天竺寺,不仅有了诗意,更有了灵魂.

一个寺庙,有神木的传奇,有百姓的祈愿,有宗教的慈悲,有文人诗话,有僧人的通透明澈,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上天竺,有太多的灵性,太多的内容。

出上天竺,又是一副匾额,令人醍醐灌顶:“莫向外求。”是佛家语,更是人生真谛,人,永远只能求诸于己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红色康乃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