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爽哉!陕北婆姨!

(2020-11-16 19:01:23)

   走陕北,沿黄河一路西行,扑面千沟万壑。

从黄河拐道弯,过满山枣林,见一个山窝,上下一片红砖砌的窑洞,这就是佳县的赤牛坬。赤牛坬,像现在许多村落,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而村里却以一台原生态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吸引来无数晋陕游人,带来村庄少见的热闹。

初夏,到赤牛坬,和村里父老柳树下闲话,陕北人人会唱信天游,聊着聊着,我们一提话头,大伙就唱起来。抽旱烟的、扫地的、教书的、上学的,各个张嘴就来,唱得痛快淋漓。音不同、调不同、内容从酸曲到红歌,曲曲不同。这时,一个留长发的女人,带一个娃娃,从这里过,支书叫:“爱珍,来唱一个!”爱珍皱眉:“送娃上学去。”“送去了来唱!”爱珍嘟嘟囔囔,地道的榆林话,听不懂。过一会儿,爱珍来了,大伙撺掇,她不太情愿,但也上了水塘中的小木船:陕北太旱,人都爱水,赤牛坬人唱歌,都喜欢坐在水塘中的小木船上,上船,划桨,爱珍张嘴就唱:“洪湖水浪打浪。。。”人家都唱陕北民歌,她唱的却多是电影歌曲,有趣的是,无论什么歌,最后一个拖腔,肯定是陕北的吼。听的我们都笑起来。后来,村干部评价说,爱珍唱歌就像爷们!

这天踩点,看看就走了,而爱珍唱的歌,却留在我们记忆里。

盛夏,二到赤牛坬,和村里人商量这里的真人物、真故事,准备拍纪录片。没想最先闯入镜头的,就是爱珍和他的老伴儿。爱珍是村妇女主任,年过六旬,虽脸有点皱纹,却一头黑发,是村里演出的主力;老伴儿叫高振勤,脸古铜色,不爱笑,如铜浇铁铸一般,也是村里演员中的翘楚。我们对赤牛坬的了解,就从这对公婆开始。

村里,日子就是故事。爱珍的老家在山西,山西与陕北隔黄河相望,爱珍的父亲是个行医,那时山西也穷,就到陕北赤牛坬,带着婆姨、娃娃一大群。爱珍从小性子硬,家里、地里,干啥都是一把好手,下地出力,回家手脚不闲,爱珍的妈走得早,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靠爱珍做,活做的不细,却是一个快。稍有时间,她就上坡下沟挖野菜,回来,掺点杂粮煮煮,就是全家的饭。没钱,读不起书,后来爱珍当干部,演节目,一个大字不识,让她做了不少难。

沟里的风,山里的果,日子虽穷,而爱珍也见风长,长成了大姑娘,生产队,爱珍干活不惜力,村里评她拿男劳力的工分。后来,爱珍又带了村里姑娘,成立铁姑娘战斗队,如今村学校的五孔青石窑,就是爱珍带着姑娘们硬生生地砌起来,在爱珍家的镜框里,还挂了几张当年的照片,姑娘们花一样的面容,铁汉子一样的豪情。

爱珍的泼辣能干远近有名,到了年纪,说媒的来来去去,最后,家里就看中了村里的小伙儿高振勤。高振勤长得方方正正,在陕北,也是个能干的角色,人实在,却也会唱歌。两家情愿,这就把婚定了下来。在陕北,村村都是会唱歌的男人比女人多,高振勤从小就在窑洞里听上一辈,再上一辈的老人唱歌,耳濡目染,不能不会。生在黄河边,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唱“天上的娑罗树是什么人来栽,地下的黄河是什么人来开?”唱“走西口”,也唱陕北的情歌,什么“一更里呀,二更里,”什么“枕着妹的胳膊弯。。。”,在陕北,这样的歌叫酸曲。看一个铜浇铁铸般的老汉,唱着腻腻的酸曲,这种反差,实实令人忍俊不禁。高振勤庄稼种的好,酸曲也能唱好多,只是人古板,像是孔圣人带出来的学生。和爱珍订婚三年,在一个村子,俩人没说过一句话,一次,爱珍在水塘洗衣服,高振勤来了,一看爱珍在,扭头就走,仿佛姑娘是洪水猛兽。至今提起来,爱珍还又气又笑:“你说他,歌里啥都能唱,见个人连笑都不会!”

爱珍和高振勤儿女在外,俩人带着孙子过活,虽说老夫老妻,却也常常舌头和牙打架,早几年,村里排了这台原生态节目,搭台子的地方用的就是爱珍家的菜地,为了集体,无偿变成舞台,老汉总有点不平衡,那时候种的萝卜种的葱,长得水灵灵的,想起来就心疼。一想起来,老汉就叨叨。爱珍是村干部,心大,看不惯老汉小心眼,俩人就常吵吵,爱珍说:“为了集体你就抠抠搜搜,正是集体你才要贡献出来了,你为啥就想你个人,这能行?”老汉说:“那别人会笑话你说你憨着呢。”“你精啊?就整天你的地你的园子,叨叨叨叨,不是一回两回了,昂.你不要给队里出难题.

爱珍说话极有气势,两口子言来语去,老汉心里不舒服,最终还接受现实,用他的话:“当演员的钱,够买多少菜!不计较了。”

天好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村里旅游公司经理高跟强在大喇叭里一喊,一个村的男男女女牵着狗、牵着羊、牵着驴、马、骆驼,肩着锄头、镐头、犁,从远远近近的地里、窑里,走过来,从大柳树边,走过小石桥,散散淡淡的走,像一幅活动的画卷,配着陕北民歌: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沟,好婆姨好汉子,就出在这沟里头……”于是,一个村的好婆姨、好汉子,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在歌声里,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彩,都是从前的打扮,从前的生活,演的就是曾经的日子:拉犁、打坝、点豆、纺线,还有祭神、娶媳妇,这种原生态的民俗画卷,让年轻人看着新鲜,老年人忆起当年。

爱珍和他的老汉,都是村里的骨干演员,爱珍辫起大辫子,头上是个兰花帕子,远远看去,就是个年轻媳妇,纺线线那动作干净利落美。老汉白羊肚毛巾红坎肩,男女对歌,那架势雄赳赳的。一场打坝的剧情,老汉演的是有些偷懒的汉子,爱珍是下战书的姑娘,从大喇叭里传出的爱珍的歌声气势磅礴,我问唱的啥,他们的总导演说:歌词本是从过去说到现在,第一段就是唱过去的日子,吃的野菜、掺点杂粮什么,当时录音时间太紧,爱珍不识字,也记不住,就一段歌词唱到底了。爱珍本是个巾帼队里的英雄,只因为从小家穷,不识字,虽有说话做事多有丈夫气,在村里做事却只做到妇女主任、副支书。而爱珍无所谓,每天演出、做饭、送孙子上学,活得坦坦荡荡。如今已是65岁的人了,在舞台上,远看就是格外年轻。

村里要发展,常会遇到难题,在赤牛坬,遇到难处,外出学习,回来,人们眼界一变,心气就高了,这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这天一大早,赤牛坬的汉子婆姨坐上大巴,到延川梁家河去瞧瞧人家的发展。梁家河也有一个淤堤坝,是当年总书记在此当知青时所修。一座坝直到现在,既可保护水土流失,又可保证粮食蔬菜。  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感染着赤牛坬的乡亲。

回村,大巴上,爱珍带着乡亲们又唱起了打坝歌,梁家河的坝,赤牛坬的坝,都记载着一种岁月,一个时代。车上,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铁姑娘队队长爱珍,知道当年打坝艰辛,十分激动,说:“总书记和我年龄差不多,当时二十一二岁,当时吃的不太好,体力活又重。可是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我就说我们回去,干部带领头,群众好劲头。群众一定要配合好,我们村更上一层楼。爱珍说话像顺口溜一样,接着,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陕北人都爱唱的歌。一车歌声,一车笑声,大伙心头都挺热,下午,天下起了雨,车到坑镇,已是漆黑中有一排灯,一人一碗面,这天参观结束。

赤牛坬,又是新的一天。参观过梁家河,人们今天的表演格外有劲。在阳光灿烂的舞台上,爱珍的笑脸满是阳光。

9月17日,秋分,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我们第三次到赤牛坬。这天一早,赤牛坬的乡亲们个个打扮的花红柳绿,齐聚中心广场。广场上,用玉米棒子、谷穗儿、红枣摆出图案,搭起硕大的粮食垛,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颜色格外绚丽。这一天,我们要拍赤牛坬的秧歌,央视在这里搞直播黄河,村中心聚集起许多远近游人。村里大喇叭响过几次后,远远的,从崖垴旁,池塘边,伴着喜庆的音乐,一村的汉子、婆姨,扮成各种人物,大幅度的扭着扭着下来了,那一人一套衣服,一种打扮,唱戏的花旦,种地的老汉、念经的和尚、作法的道士、钓鱼的渔翁、算命的术士、人们三三两两一组,笑着,扭着,色彩缤纷,那种热闹和快乐,置身其间,令人有一种暖洋洋的醉意。据高根强说:这叫烩子秧歌,就是各色人等大杂烩,手里拿的物件也是大杂烩。一个小小的赤牛坬,乡亲们会耍三种秧歌:烩子秧歌,戏曲秧歌,陕北秧歌。戏曲秧歌是人们都扮上戏曲人物,陕北秧歌是前面伞头应景编歌唱,后面的人们走队形。陕北,不仅人人能唱,还个个能扭能扮,真真令人赞叹!

我在欢天喜地的秧歌队里找寻着爱珍,担挑的过去,持犁的过去,牵羊的过去,掌算盘的过去,一个一个都不是,最后,走到了队伍的尾巴,看见了一张熟悉的笑脸:“哈哈,爱珍!”一把拉住那有几分粗糙的手,爱珍笑着,有些不好意思,揪住她穿的浅褐色的短袍,后面有一个大大的棉花包:“我扮的是个驼子!”当年的铁姑娘队长,扮了一个驼背,拿个大芭蕉扇扭着,别有一番情趣。

秧歌扭完,接着就是央视的直播黄河,在赤牛坬,用了两个小时,播他们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播他们的原生态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于是,我看见爱珍和村里的婆姨们,又穿上红花花衣服,戴上红花花帕子,远看,又是一群俏丽的媳妇,打坝、点豆、纺线线。爱珍的动作总是干净、利落。这一天,全国的老百姓打开电视,都能看到美丽的赤牛坬,看到爱珍们的身影。

当晚,没有离开的游人们还有一场好戏可看,人们围着搭起的大锅台,一群爷们载歌载舞,劳动、做饭,灯光中,忽然看到爱珍也扮了个老汉,来到大锅台前,和一个婆姨一起唱起了《老两口学毛选》,爱珍身上挂了个大烟袋,一边晃着一边唱着“收了工,吃罢了饭,老两口儿坐在那床前,咱们两个学毛选。。。”爱珍的声音本来就颇有气势,这时更像个汉子,唱得激情澎湃。我看着,不由得也激动,这一天下来,乡亲们从早到晚演了三场,爱珍也当了三场主角,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姐妹了,仿佛还是当年的铁姑娘队队长。

第一次到赤牛坬时,满村正是枣花香,当我们该离开这个村子时,满坡的枣子都红了。爱珍送我们,提来了一纸箱大红枣,看着爱珍红枣一样的面庞,想起她小时候满坡挖野菜,想起她看着别人读书的满心羡慕,想起她当铁姑娘队队长,想起她当妇女主任,想起她在演出中当主力演员,想起她为公与私的事跟老汉争执,一个陕北的婆姨,竟然心有格局,事有担当,美哉!陕北的婆姨!爽哉!爱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田野梆子腔
后一篇:吃杯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