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的典型代表——石鼓文

标签:
杂谈 |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中,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在书法史上,商和西周已有石刻文字保存下来,但是数量小、形制简单。石鼓文,是我国现存的秦代大规模、成体系的石刻篆书,其书写为典型的秦国书风,在书法艺术上它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从大篆向小篆过渡的重要历史文物。
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礅上的文字,又因顶是圆形,以其形状似鼓,故有此俗称,实际上,应称之为碣。又因文字内容是记述游猎的,故又叫《猎碣》。石鼓共有十个,分别为35沔鼓、灵雨鼓、而师鼓、作原鼓、吾水鼓、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马荐鼓、吴人鼓。石鼓原高约一米左右,直径约0.8米上下,文字刻于鼓的四围,每石均环刻有10首为一组的四言诗一篇,每首约十八九旬。
为其定名最早的是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怀瑾,他在《书断》中记载有: “周太史史籀之作也,与古文,小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其迹有《石鼓文》存焉”。自此书法家韦续等人皆称石鼓文。此外,另一位给石鼓定名的是窦蒙。他在《述书赋》注中说 “史籀,周宣王时史官,着大篆教学童。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从此《石鼓文》、《猎碣》两名并称。当时曾受到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的重视和推崇,著名诗人韦应物、韩愈和宋代的苏轼都曾为之作歌。
石鼓文是商周甲骨文、金文过渡到秦代小篆过程中一种典型的书体,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
石鼓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甲骨文和金文,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石鼓文之后,石刻文字逐渐取代铜器文字成为主要书写形式。石鼓文的字体结构横平竖直,疏密适当,转折处或交接处成圆状.文体结构方正匀整,宽舒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厚重,字里行间已显现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石鼓文具有端庄、圆厚、凝重的韵味和运笔自然流畅的特点,对后代书法尤其是篆书的继承和发展影响很大。唐代诗人韩愈曾赞曰: “鸾翔风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张怀瑾评日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纽。”元代学者潘迪在《石鼓文音训》中目 “其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清代康有为认为: “以石鼓为大宗,钟鼎辅之,《琅琊》为小宗,西汉分辅之。驰思于万物之表,结体与八分以上。合篆、隶陶铸为之,奇态异变,杂沓笔端,操之极熟,当有界,亦不患无立锥地也”。现代著名美术家潘天寿亦曾说过: “三代石刻,篆书以石鼓为最古最佳”。可见,石鼓文在书法史所处的地位和学习石鼓文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