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 (漢)王允:簡介

标签:
論衡漢王允轉載 |
分类: 亂糟糟的書櫃 |
《論衡》是中國歷史上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一部著作,是一部宣傳無神論的檄文,是一部古代唯物主義的哲學文獻。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
(《論衡·對作》篇)。
作者介紹
王充(27──約100),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東漢時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先輩從北方遷到會稽,主要從事農、商職業。王充自小性格内向,不喜嬉戲,頗好深思。6歲學字,8歲讀書,很有大人氣度,受到老師、父母、鄉親的寵愛。青年時到京師洛陽求學,拜班彪爲師,接觸了一些學者,又在書攤上讀到很多書。“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後來,告别老師,離開洛陽,到北方陳留等地任過縣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太守列掾功曹、州從事等職。後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辭職回鄉,屏居教授,同時著書立說。所著書有《政務》、《譏俗》、《論衡》、《養性》等書。今存《論衡》一書,30卷,20餘萬言。
王充生當漢代經學僵化的時代,以一個小人物的身份,努力研究,將科學新成果,哲學理論、邏輯推理結合起來,再加上自己的生活體驗,向當時僵化的經學思潮
和盛行的讖緯迷信提出挑戰。以“疾虛妄”作爲著述的宗旨,寫下了“九虛”、“三增”。對於民間流行的各種迷信也進行了分析批判,寫下了《論死》、《祭意》
等16篇。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傑出的異端思想家。
王充在批判舊思想中,闡述了自己的新的哲學
體系。他認爲宇宙的本原是天地,天地是沒有意識的物質實體,含有各種氣。天地所施放出的氣結合而產生萬物,包括人。這是唯物主義的天地本原論宇宙觀。在批
判人死爲鬼之後,用氣來說明人的形神關係,認爲陰氣構成骨肉,陽氣(精氣)組成精神。將形神都歸結爲氣,是形神一元論。從而否定了當時盛行的“天人感應”
和“善惡報應”的各種說法。因此,王充《論衡》成爲中國歷史上“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的一部奇書。他的許多說法與近現代科學精神相吻合,有許多合理
性,是科學思想的超前覺醒,受到當代哲學家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
《論衡》30卷,85篇。《招致》一篇有目無文,實存84篇。朱謙之認爲現存《論衡》85篇包括王充所著5本書的全部内容,並將各篇分别系於五書。蔣祖怡予以否定,認爲今存《論衡》基本保存原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根據《自紀》篇稱“吾書亦才出百”,認爲原書實百餘篇,今存屬殘本,已非其舊。劉盼遂讚同這一說法,認爲佚失至少有十五、六篇。蔣祖怡認爲“出百的“吾
書”包括所有著作,不僅指出《論衡》,從本傳以來都認爲是85篇,從無異議。黄暉認爲原有百餘篇,蔡邕持歸中原時,被人捉取數卷持去,故隻剩下85篇。今
本還保存《覺佞》、《能聖》、《實聖》篇名,說明原本不止85篇。熊伯龍崇拜孔子,也崇拜王充,他提出王充推崇孔子,不可能“問孔”,因此,《問孔篇》就
是偽篇。胡適認爲《亂龍篇》、《别通篇》也都是偽篇。窖肇祖認爲《論衡》無偽篇,受到蔣祖怡的支持。後人不再提偽篇的問題。
《論衡》是漢代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講經學、哲學、科學、美學、邏輯學、教育學、文學、史學,都要講到它。天文學家陳遵媯認爲它是哲學和天文學相結合的著作,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認爲它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著作”,並大量抄錄、引用《論衡》原文。現代研究各門學科的發展史,一般都要提到《論衡》。教育思想史也不例外。《論衡》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内容。
教育的作用——改良人性,提高能力
王充認爲人性是有善有惡的,就像人的臉皮有白有黑、個子有高有低那樣。極善極惡的人極少,多數人是善惡相混的中等人。“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習善而爲善,習惡而爲惡也”。(《本性》)
經過禮義之教,可以使一般人都變成善的人。孔子的學生子路在入孔門之前被稱爲甚惡的“庸人”,經過孔子教育之後,“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成爲賢人。這是
“變性使惡爲善之明效”(《率性》)。孔門弟子70人,都是接受了聖人的教育,成爲可任卿相的人才。王充把聖人教育比作鍛鍊,他說:“夫鐵石天然,尚爲鍛
鍊者變易故質,況人含五常之性,賢聖未之熟鍛鍊耳,奚患性之不善哉!”(《率性》)鐵石經鍛鍊而改變,人性在教育的“鍛鍊”下也會改變。
教育不但可以改造人性,使惡爲善,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知能”,智慧和能力。王充認爲知識學問是一種力量,“知爲力”。人生莫不有力,“人有知學,則有力
矣”,“儒生以學問爲力”,“論道議政,賢儒之力也。”(《效力》)知識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比體力更偉大,更尊榮。所以,蕭何“以知爲力”,功高於將軍
們的攻城野戰。人學了知識,就會有更大的力量,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孔門弟子“知能十倍”,就是接受孔子教育的結果。“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率性》)。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王充說:“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染自黑。此言所習善惡,變易質性也。儒生之性,非能皆善也,被服聖教,日夜諷詠,得聖人之操矣。”(《程材》)社會環境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視。總之,教育的作用,可以“成人之操,益人之知”(《别通》)培養人的品德,提高人的智力。
教學的方法——反對迷信,提倡難問
漢代獨尊儒術以後,教育界出現了一種特殊現象;當時儒生以爲儒家經傳是聖賢所著,都是正確的,不容懷疑。老師對經傳的講解也是全對的,必須背誦。從來不
敢向老師提出什麼疑問。一代傳一代,嚴守家學師法。這就形成一種傳統,即經學傳統。迷信古書,迷信老師,這是當時教育界的最大弊端。所以,王充在《問孔
篇》的開篇就提出:“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爲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聖賢說的話,著的經傳,都是對的,不用懷疑,隻要全都背誦下
來,也就行了。王充認爲這種死背硬記就像鸚鵡學舌那樣,不能理解聖賢的思想。“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超奇》)死背硬記,
不能理解,也就不能應用。不能應用,就無法在社會上實現價值。所以,對知識要“博通而能用”(《超奇》),才能有社會效益。
王充認爲,聖賢認真寫書,還不能沒有錯誤。“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問孔》)聖賢說的話有錯誤。有錯誤而不能反駁,把錯誤當作正確的,胡亂接受,
這哪里是嚴肅學者的治學態度?聖賢說的話是對的,由於“意沉難見”,意義深刻,難以理解,如果不問,那還是不了解聖賢的意思。由於不能難問,所以,“世之
儒生,不能實道是非也。”(《問孔》)無法分清理論上的是非。
王充認爲,爲了辯明是非,提高
認識,在教學中,師生可以而且應該討論。在讀古代經典時,對不明白、不理解、不同意的地方,也可以提出疑問,或者駁難。他說:“凡學問之法。不爲無才,難
於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問難之道,非必對聖人及生時也。世之解說說人者,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曉解之問,追難孔子,何傷於義?誠有傳
聖業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於理?”(《問孔》)有根據,有道理,爲什麼不能提出來跟孔子商榷一番呢?在獨尊儒術的漢代,大聖人孔子是整個社會的精神偶
像,連皇帝這樣中央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也都崇拜得五體投地。王充居然敢“伐孔子之說”,提出17個問題,來難問孔子。實在了不起!王充哪來的這種大無畏精
神?哪來的這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
王充的勇氣來於求實的精神。他講疾虛妄而求實誠。爲了求實,他認爲自己的感覺是基礎。即使是聖賢,也“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實知》)。由於自然界和人
類社會極爲複雜,有虛像,也有假像,所以,隻憑耳目,容易出錯。王充認爲,要辨别是非,“不徒耳目,必開心意”。如果不用心思考,那麼,“苟信聞見,則雖
效驗章明,猶爲失實”,或者“以實事爲非”(《薄葬》)。多思考,多難問,多討論,才能穫得正確認識。
王充著述宗旨是“疾虛妄”而“歸實誠”。虛即虛假,不合客觀事實。實就是客觀實際。疾虛求實,就是從實際出發的唯物主義精神。妄指不合道理,誠指確有道
理。“疾虛妄”而“歸實誠”,用現代話說,就是擺事實講道理,也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說來容易,但在迷信聖賢、迷信老師、迷信古籍的時代,要堅持
實事求是就相當困難。王充把“實誠”作爲判别是非的標准,置於最高地位,並用來評判聖賢經傳。因此,我們可以說,王充的勇氣來於效驗意識和唯實精神。用
“實”去檢驗一切理論。“實”的權威性取代了一切理論的權威性。這就是古代唯物論哲學家王充敢於“問孔”的勇氣所在。反對崇拜偶像,反對迷信成說,提倡真
實的知識,認爲真實的知識是一種巨大的力量。這是任何時代開明思想家的共識。近2000年前的封建時代思想家王充,1500年後的資本主義時代的思想家培
根,以及近現代的無產階級思想家,都有這種共識。這種開明思想有利於培養有創造能力的新人才。
培養的目標——鴻儒
王充對漢代的知識分子進行詳細分類。首先是儒生和文吏的區别。儒生是學習儒家經典,掌握儒家政治理論(儒道),能夠參與大事的決策工作。而文吏僅僅學到
一些文化,能夠做一些文字工作,處理日常具體的政務。二者各有長短。王充比較重視儒生的作用,認爲“文吏瓦石,儒生珠玉”(《程材》)。
對於儒生,王充認爲是複雜的成分。有的自卑自賤,有的隨風轉舵。有的堅守高志,決不隨波逐流。王充欣賞這種“高志妙操之人”(《程材》)。從學問和能力
來分,儒生又可以分許多等級。能夠解說一本經書的,就是一般的儒生;能夠解說兩本以上經書,又博通古今的儒生,就是通人;不僅通古達今,熟悉經傳,而且能
夠研究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的人,是文人;能夠深入思考古今各種問題,作出系統概括,提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寫成高水平的專著,那就是鴻儒。王充
認爲:“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超奇》)鴻儒是“超而又超”的最高級、最理想的知識分子,是“世之金玉”(《超奇》)。
這種鴻儒,就是現在所謂的思想家、哲學家、理論家。任何時代,鴻儒都是“希有”的。在王充看來,孔子、董仲舒、周長生都屬於鴻儒。鴻儒的特點就是能夠“立
義創意”,“眇恩自出於胸中”,就是在理論上有所創見。
王充認爲鴻儒是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他
所謂教育能夠培養出道德高尚、“知能十倍”的人,這就是鴻儒。他主張學生能夠“距師”、“難問”,獨立思考,既不迷信古書,也不盲從老師,也是爲了培養鴻
儒。這是他的教育培養的最高目標。漢代經學教育已經僵化,隻能培養出一批“章句之生”(《别通》),一輩子隻滿足於“說一經”,“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
知然否”,“不知是非”(《别通》)。王充爲了反對這種僵化的教育狀況,才提出培養有獨立見解的鴻儒。這種主張正是繼承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
論衡·卷1逢遇篇 累害篇 命祿篇 氣壽篇
論衡·卷2 幸偶篇 命義篇 無形篇 率性篇 吉驗篇
論衡·卷3 偶會篇 骨相篇 初禀篇 本性篇 物勢篇 奇怪篇
論衡·卷4 書虛篇 變虛篇
論衡·卷5 異虛篇 感虛篇
論衡·卷6 福虛篇 禍虛篇 龍虛篇 雷虛篇
論衡·卷7 道虛篇 語增篇
論衡·卷8 儒增篇 藝增篇
論衡·卷9 問孔篇
論衡·卷10非韓篇 刺孟篇
論衡·卷11談天篇 說日篇 答佞篇
論衡·卷12程材篇 量知篇 謝短篇
論衡·卷13效力篇 别通篇 超奇篇
論衡·卷14狀留篇 寒溫篇 譴告篇
論衡·卷15變動篇 招致篇(佚)明雩篇 顺鼓篇
論衡·卷16亂龍篇 遭虎篇 商蟲篇 講瑞篇
論衡·卷17指瑞篇 是應篇 治期篇
論衡·卷18自然篇 感類篇 齊世篇
論衡·卷19 宣漢篇 恢國篇 驗符篇
論衡·卷20 須頌篇 佚文篇 論死篇
論衡·卷21 死偽篇
論衡·卷22 紀妖篇 訂鬼篇
論衡·卷23 言毒篇 薄葬篇 四諱篇 訁間時篇
論衡·卷24 譏日篇 蔔筮篇 辨祟篇 難歲篇
論衡·卷25 詰術篇 解除篇 祀義篇 祭意篇
論衡·卷26 實知篇 知實篇
論衡·卷27 定賢篇
論衡·卷28 正說篇 書解篇
論衡·卷29
論衡·卷1逢遇篇 累害篇 命祿篇 氣壽篇
論衡·卷2 幸偶篇 命義篇 無形篇 率性篇 吉驗篇
論衡·卷3 偶會篇 骨相篇 初禀篇 本性篇 物勢篇 奇怪篇
論衡·卷4 書虛篇 變虛篇
論衡·卷5 異虛篇 感虛篇
論衡·卷6 福虛篇 禍虛篇 龍虛篇 雷虛篇
論衡·卷7 道虛篇 語增篇
論衡·卷8 儒增篇 藝增篇
論衡·卷9 問孔篇
論衡·卷10非韓篇 刺孟篇
論衡·卷11談天篇 說日篇 答佞篇
論衡·卷12程材篇 量知篇 謝短篇
論衡·卷13效力篇 别通篇 超奇篇
論衡·卷14狀留篇 寒溫篇 譴告篇
論衡·卷15變動篇 招致篇(佚)明雩篇 顺鼓篇
論衡·卷16亂龍篇 遭虎篇 商蟲篇 講瑞篇
論衡·卷17指瑞篇 是應篇 治期篇
論衡·卷18自然篇 感類篇 齊世篇
論衡·卷19 宣漢篇 恢國篇 驗符篇
論衡·卷20 須頌篇 佚文篇 論死篇
論衡·卷21 死偽篇
論衡·卷22 紀妖篇 訂鬼篇
論衡·卷23 言毒篇 薄葬篇 四諱篇 訁間時篇
論衡·卷24 譏日篇 蔔筮篇 辨祟篇 難歲篇
論衡·卷25 詰術篇 解除篇 祀義篇 祭意篇
論衡·卷26 實知篇 知實篇
論衡·卷27 定賢篇
論衡·卷28 正說篇 書解篇
論衡·卷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