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用比喻和对联,汪书记语惊四座
1月22日下午,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来到广州代表团,参加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小组讨论。
讨论中,建设“幸福广东”这一议题被屡屡提及。汪洋显然被大家的热情感染和触动,他有感而发,畅谈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谈话中,汪书记巧妙使用了比喻和对联,语惊四座:

汪洋说,幸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像花儿一样,党委政府要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阳光、空气、土壤,“土壤不能有重金属;日照要充足,不能一天到晚见不到太阳;空气要有纯净度,否则花儿就长不起来了。”
他说,幸福像花儿一样,但却不能像筐儿一样,什么都往里装。“什么都装到幸福的筐里去解决,那是解决不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我们的工作是努力为解决这些诉求而奋斗,但不意味着在一个时点上全部解决这个诉求。”
汪洋强调,要建设“幸福广东”,群众也不能闲着。因为群众要除草、浇水和松土,还要打虫子,“每个人都要为幸福广东尽职履责,幸福广东是共建共享的过程”。
或许是意犹未尽,也或许是兴之所至,汪书记还用中国传统作春联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他在现场作了三副关于“幸福”的对联,分别是——
“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
“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
“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
三副“幸福”联的横批都是“共建共享”。
平心而论,汪书记用打比方的形式来阐述自己关于“幸福”的理解,这一招确实高明:因为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有助于将一个比较抽象的命题,阐释得生动而形象,让人觉得具体可感,易于领会;反之,若直接谈关于“幸福”的话题,则难免空洞,也嫌枯燥乏味。而且,汪书记这样做,还有利于活跃现场氛围,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兴致勃勃地深入到话题的探讨中。
也就是说,汪书记用打比方收到了一箭双雕之效。
不过,和他用“打比方”来阐释幸福的涵义相较,他写的对联则相形见绌得多:
因为写对联,要满足以下四个基本要件: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三)上下联内容相关或相对——上下联所描写的思想内容、艺术意境必须相互关联,同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四)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为了音节和谐,声韵铿锵,要依照近体诗的格调讲究用字的声律。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写对联,除了以上几个要求外,还有一些禁忌,譬如,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忌同义相对(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是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等等。
我们拿以上几个基本要求和禁忌与汪书记的“对联”一对照,就不难得出结论来:写对联的四个基本要件,汪书记只满足了其中两个——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内容相关或相对;而前边列举的两条“禁忌”则不幸都沾了边

姑且以第二幅对联为例来略加分析:
“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一副总共二十个字的对联,重复的字就高达八个,显然犯了“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这一禁忌。上联末尾“体”字是仄声字,而下联的“象”字也是仄声,不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
下边,笔者班门弄斧,斗胆将汪书记三幅对联中的两幅加以修改,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
改为:“人人是创造幸福之主体,个个当建设和谐的先锋。”
“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
改为:“我们替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们的安康尽心护呵。”
而 “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这副对联,我实在才疏学浅,难以入笔。
还望大家不吝赐教,也希望海涵我的冒失和浅陋。

2011/01/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