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海寄余生--读苏轼《临江仙》有感

(2014-06-24 21:03:09)
标签:

情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初遇这首诗时,我正处于高二奔赴高三的兵荒马乱中,忙着漫天飞洒的试卷,忙着处理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忙着如何满足父母的期许,忙着对不可知的前路的心惊胆战……但当我遇见它,就是这么一瞬的时间里,我突然不可预料的沉静了下来。
  
  是的,有时候有些东西与生俱来带着奇怪的魔力,它能勾起你内心的柔软,让你沉沦其中。无疑,这首《临江仙》让我怦然心动。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彼时,“乌台诗案”的阴影还没散去,这是苏轼人生中的第一场祸事,也注定将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按照余秋雨先生的说法,因着这场新旧之争被贬黄州,反而是成全了他。前半生的荣耀与光芒只是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少年得志的天才,但后半生所写就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是渗透了天地人生哲理的大彻大悟。而这首作为转折时期的词,已隐约昭示了主人的心理迹象。
  
  从词的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秋之夜,词人于东坡雪堂醉饮拄杖而归。是喝的多了吧,所以醉了。而这深秋的江风却又吹得人清醒了几分,可终究又是混沌的。一个复字,即将醉来又醒,醒来又醉的豪饮之后描摹的淋漓尽致。词人此时抬起了他似醉非醉的眼眸,仰望天色估摸着大概是三更时分了。这时他走向了那扇门,他轻扣门扉想要唤醒家童。月夜下,万籁俱寂,只有那一声声的敲击伴随着家童雷一样的鼾声,好似是自己无奈的抗争与世人的漠视不解。时隔百年,我无法得知东坡是以何种心情于深夜站在一扇不会有人来开的门前。可我想,他应该是有一刹那好笑无奈于家童的鼾声,但转瞬又不可抑制的哀伤于自己的命运的。此时的东坡停止了敲击,他拄着他的竹杖,静听耳边传来的江声。世界安静了下来,唯有江声不息。词人无语,于他的沉默中或许隐藏了夜饮的沉重。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的了,这就是词人的郁结所在。人生在世,谁人不曾为名为利专营。纵使心中想要过的潇洒畅快,终究却是舍不得这“京华软红香土”。想当年那虚岁二十的少年出川赴京,何等意气风发。而如今,鬓已星星,却沦落黄州,担那个什么团练副使。半生营营,劳心劳力,却也不过如此。此时的东坡心中是矛盾的,从他的一半多的灵魂上说,他渴望着潇洒不羁的生活。但处于世俗对男儿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的价值观下,他的另一小半灵魂则不可避免的陷入营营之中。当两种不同的灵魂于这次夜饮中发生剧烈碰撞,他听着不息的涛声,感受着人生的静谧与无常,不禁叹出了“忘却营营”的心愿。此时,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一句无奈的感慨,一种渴求超脱的情怀,包含着看破名利的大彻大悟。他的心静了下来。“夜阑风静彀纹平”风也静了,再吹不起他心底的一丝涟漪。这,大概说的就是心如止水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整首词终于在这句浪漫的令人心醉的话中落下帷幕。我久久的反复吟诵,伴着内心不可抑的悸动。我仿佛已经看见一个落拓的中年文士驾一叶扁舟在江海上飘荡,从此无处是家又无处不为家,从此无所羁绊也无可羁绊。东坡在这片江声中完成了人生的蜕变,这是对他前半生荣耀的收尾,同时也开启了他千古词人宿命的序幕。他,终究成了那个旷达不羁、潇洒如仙的他。
  
  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有这么一位苏大诗人。读他的词,学他的词,在官方的眼里,东坡永远都是乐观豁达的代名词。我们似乎忘记了他也是封建儒家思想下的读书人,对于入世和功名亦是有着追求的。那一年的高二,我在堆满试卷的桌子上看到了这么一阙词,感动的差点落下泪来。我分明看到了这个豁达词人心中也有的煎熬,他内心中向往的自由与逍遥同现实之间的差距,他灵魂中的激烈碰撞都美丽真实得让我着迷。被贬黄州是幸或是不幸,已不容后人置喙。但是这一次的祸事却的确是他生命中的转折。当他于夜饮的醒复醉中静听江声,于忘却营营的叹息中惟愿江海寄余生,我看到了一个思想的深度,看到了一个灵魂的超脱。而这对于那年要奔赴高三的我,是一个暗示。对于如今深夜静思的我,将更是一生无法忘却的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