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学琴日记》 童稚、真实的记录+专业钢琴教学经验

(2011-05-06 17:08:43)
标签:

音乐

阿尔贝蒂

维也纳

学琴日记

新古典主义

钢琴

陈树哲

林华

上海音乐

《学琴日记》林华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5

      因为最近在学习绘画,“音画同源”,所以今天拿起书架上的这本搁了很久的书,用了三个小时就读完了。也许是因为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所以对里面的图示和琴谱、音乐理论,扫一眼就明白了,所以读得特别快,有点酣畅淋漓的感觉。仿佛是把自己小时候学琴的故事,放电影似的又过了一遍。当年的许多小故事、小细节都被我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我的感受也是和小主人公一样,音乐,乃至艺术,对我们这二十几年的成长,影响真是太大了!

      这本书是以少女许雪青从10岁开始(1990年,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呢)跟随陈树哲教授学习钢琴过程中记下的日记,以及作者林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对这些日记所作的注释,阐述了少儿学钢琴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运用原理。日记的部分是从青青10岁到初二的学琴日记,简洁活泼,她在初二的时候全家人移民美国,所以她整理了这部分的日记作为临别礼物,送给陈老师。而林老师注释的部分易懂、翔实,不仅是技艺方面,他还分析很多儿童心理,还有钢琴流派、历史沿革也有介绍。

      看完这本书,感受颇多。

      第一点就是觉得学琴对于全家人来说,真是一个艰难的工程,尤其是幼龄的琴童,家长必须陪学,回家还要帮助指导。对于琴童来说,也是需要刻苦训练和坚定的意志。虽然我小的时候都是自己去上课学琴,父母也从来没有监督指导过,但对于我们工薪阶层的家庭,要支持我的学费,换新琴,也是家里的大开支呢。

      第二点是觉得老师的师德太重要了,像书中说的一句话,也许这位老师从此就成了学生以后的精神导师。老师对待人、艺术、生活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正在心智成长中的学生,甚至是这个学生的家庭。我之前学琴换过好几个老师,他们都是深圳手风琴俱乐部的老师,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是老师们的一些言行,他们的精神面貌,至今还历历在目。

      第三点就是学习艺术真的是自己的事,虽然书中的父母也有拿自己小孩和别的小孩比较,但是陈老师的指导都是温和而善于引导的。“练琴是练技巧、练脑子,而不是练时间”。当父母看到孩子长大之后,艺术为他带来的精神享受、品德的提升,回想当年那些考级、比赛,可能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回想我以前学琴的经历,虽然取得过一些成绩、得到过一些特殊待遇,但是那些都不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那种沉浸在音乐当中的愉悦,那种比较难通过言语和别人分享的乐曲的“妙处”,让我对这段学琴经历充满感激之情。

 

      以下是我摘录的书中一些引发我共鸣的文字,和朋友们分享:

- 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会哭会笑,会编造故事,会放声歌唱,也就是说有个精神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人们创造着美,并按照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安排自己的生活。可是当人类生产能力比较差的时候,只能忙忙碌碌,图个温饱,这就很容易忘记我们与动物的区别了。于是,人类的艺术活动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个活动中,人们的精神是自由的,它足以超越现实,创造一个理想境界出来,以此提醒自己——我们是为着一个完美的人生而到这世界上来的啊。因此,能够欣赏艺术,感受它的美,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这种能力帮助我们的心灵坚强起来,不为外界的困境而颓废。

 

- 语言基本活动的八个环节:听音、认字、仿说、朗诵、记录、写字、言谈、写作等,和音乐的基本活动是相同的。音乐的基本活动也有相应的八个环节:听音、认谱、模唱、视奏、听写、抄谱、即兴、作曲。这些活动都需要听觉和视觉,以及它们的密切配合。所不同的是,作为表意符号的语言信息是转入左脑概念中枢处理,而作为表情符号的音乐信息是转入右脑去处理,这就使右脑得到充分发展。

 

-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聪明,无非就是反应快,记忆力好,理解力强。

 

- 科学和艺术:一个是理智、冷静,一个是感情、兴奋;一个是客观、准确,一个是主观、朦胧……这两者似乎是背道而驰的,但为什么苏步青会写诗,李四光能作曲?为什么爱因斯坦拉得一手好提琴?原来,这两者之间,尽管有许多区别,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两者都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即便是演奏,也属于创造。

 

- 作为一个教师,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以引导人们热爱美为己任的艺术良心。

 

- 幼儿可分为前期(0-3岁)与后期(3-6岁)之分。在运动能力上,幼儿的前期发展较快,但在心理上,这一阶段处在无自我意识的状态;思维方面,并无抽象能力;记忆力从四岁以后逐渐发展,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也要到后期才形成。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一般要到五岁方始具备。由此可见,在幼儿的前期是不可能进行高级之力活动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般儿童要过了四岁才能开始辨别形状、大小、方向。6岁以后,区别左右的正确率才达到75%。

 

- 最好的礼物,就是自己精神的劳动。

 

- 学习任何艺术的首要任务都是使躯体进入一个便于松弛地发挥力量的状态。

 

- 所谓兴趣,那是将给我们终身的追求激起无悔无恨的永恒动力。它使我们的智慧在思考时,迸发光芒,给我们的心灵在寒冷时带来温暖。

 

-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信息反复刺激六十次,才能成为终身的记忆。

 

- 许多人强调没时间。其实,仔细统计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起眼的五分钟、十分钟时间从我们身边溜走。

 

- 无论学什么技艺,天天都要把最基础的技术练练,这样才能练出肌肉,活络筋骨,肢体才会听话,做到随心所欲。

 

- 节拍机是1816年维也纳的机械式梅哲尔发明的。自此以后,作曲家的速度术语便附有数字,使演奏者能更精确地掌握作品的速度。

 

- 阿尔贝蒂是人名,他的作品喜欢用多索米索伴奏,以后大家就把多索米索称为阿尔贝蒂音型。

 

- 莫扎特说:“视奏的技巧,就是把一首乐曲,以应有的速度演奏出来,还要表现出每一个音符应有的表情和情趣,使聆听的人觉得仿佛是作曲家本人在弹奏一样。”

 

- 日常生活里,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凡是平时看书不多的人,读报一定很慢,因为他是逐字逐句认的。而文化水平高的人,瞄一眼就能读一长串。那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储存着许多平时积累下来的心理活动的经验,当大脑接纳新的信息时,就会把它和库存的各种图式比较,最后就会去除新信息里的一些枝节,或是补上它不足的部分。

 

- 人们总认为,糖果是最能引诱孩子们的,有一位善良的钢琴教师甚至准备了许多巧克力奖励她的好学生。实际上,孩子们对信息的需求是更甚于物质的(家长也应该培养他们这种渴望)。自始至终,我们都应当把启迪他们的智慧作为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 审美的科学告诉我们,一个完美的形式必定是各部分有着密切关系的。

 

- 美誉教育在很多方面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

 

- 问题就出在,我们老是想理解音乐,想知道它在说什么,可并不是每部音乐作品都是为着让你理解什么而作的。对于这种纯音乐的作品,弹的时候最好想着的是,如何从分解和弦中找出隐藏的旋律线,把音量和音色的鲜明对照做好,把连续不断的音弹得流畅,等等。

 

- 巴洛克音乐饿精神实质,那就是理性,控制,动力,线条,对照。

 

- 比较正规地学习钢琴,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技术的训练,一是多声思维的培养,一是乐曲处理的实践。

 

- 卢梭说,能够意识乐句和强音的人就是理解美的人。

 

- 用艺术哲学的话来说,浪漫就是情感超过秩序。……而古典精神,在音乐艺术里,讲究的是情感和秩序的平衡。

 

- 如果言语表达得清楚的,又何必用音乐?

 

- 好的艺术追求神态上的真,而不是外形上的似。

 

- 假如浪漫派是对古典派的不规矩,那么,现代派就是对浪漫派的不规矩了。陈老师说,这种不规矩就可能有两个方向:一是对传统原则的延伸、变通、革新;一个就是与传统的彻底的决裂。前者是在原则上的回归古典,即所谓新古典主义;后者是对人的现有的感觉能力的超前,所谓未来主义。后者在审美的意义上是否站得住脚,是很可怀疑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来,与其说它是艺术,不如说它是心理学的实验。

 

- 任何艺术都是独自耕耘,而在众人面前收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