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再见九嶷山,再见九嶷山学院

(2025-04-02 00:16:32)
标签:

相见

再见九嶷山,
再见九嶷山学院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刘克洪

 


  “19岁那年,我就在这里(鲁洸洞)下车。别看现在是马路,那时我揣着父亲送给我的诗稿,坐一天的火车、半天的长途汽车、一小时的公共汽车,最后沿着羊肠小道翻过两座山头,走着崎岖的山路,才终于进入位于舜源峰下舜庙的九嶷山学院求学,也改变了我的一生。李时平说。

  李时平,九嶷山学院的首届毕业生。19839月,当羊城晚报记者周文韶、蔡俊荣采访这座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用文字与胶片记录着深山中青年学子向科学知识进军的一幕幕时,他就坐在人群中。

  42年后,他邀羊城晚报记者再次踏入九嶷山,沿着学院的办学历程,见证这所“80年代的抗大的历史变迁。

  九嶷山学院,始建于1980年,由中国著名农林学家、教育家乐天宇于耄耋之年拿出离休时补发的五万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利用位于湖南宁远县的舜庙旧址创办。

  称呼“80年代的抗大从何而来?或许是藏在了包括80岁高龄的乐天宇在内的全校师生就地取材建设校舍的一砖一瓦中;回荡在舜源峰山麓、枫林树下、群山环抱间的课堂里;闪耀在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却在每个夜晚照亮课桌的煤油灯下。

  跟随李时平的记忆与蔡俊荣的照片重回九嶷山学院旧址,风貌已大不相同——这里甚至已经不再是学校,而是有了新的名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舜帝陵。

  自1985年当地政府拨款修复陵庙围墙起,在舜源峰、娥皇峰青山环绕下,残存的午门楼和后殿逐渐复原成庞大的建筑群。蔡俊荣曾拍摄的学子们在后山坡上课时围绕着的帝舜有虞氏之陵碑刻仍在,但山坡上树影重重,再难找到合适的还原角度。

  曾经的九嶷山学院,培育出了《羊城晚报》获奖照片中记录的煤油灯下的新一代,培育出《人民日报》笔下自愿到边疆工作的99位大学生。

  40余年来,九嶷山学院从3个专业、300余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28个专业、9400余名学生的综合性职业院校;从学生们在煤油灯下艰苦求学,到如今在明亮的实训车间操作精密仪器。踏入校园,仿佛踏上一艘忒修斯之船——经历扩招、合并、民转公,如今的学院还是原来的学院吗?

  是,也不是,是一艘忒修斯之船,但也还是原来那艘船。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罗湘明告诉记者,和当年乐天宇教授回到家乡创办九嶷山学院的初衷一样,如今学院的办学目的和使命很明确,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培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航向没变、目的地没变,只不过,这艘船更大、更坚固了。据20246月该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筑总面积12.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价值8亿元左右,教学总设备价值1亿余元,配备127个专业实训室。学生也完成了煤油灯下新一代新技术下新一代的转变。

  “45年前的九嶷山学院,乘着的是市场化改革的东风,培养出了行业中发光发亮的煤油灯下新一代;如今在新的科技进步浪潮中,我们也希望能乘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沿着新时代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阔步前进。罗湘明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钟点工请对了
后一篇:开发自身潜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